梦游现代后回去的崇祯爆发了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8章 大结局

最新网址:m.biquw.cc

黄道周听了之后,似乎是明白了,但是他转眼又问出了下一个问题道:“陛下有透明水晶烧制之法,但户部什么都没有,又如何筹钱,做何等买卖?”

户部尚书听得非常认真,在听到黄道周的话之后,立刻盯着皇帝,听他怎么说?

崇祯皇帝听了,想也没想,立刻便回答道:“户部这边,暂时可以先对盐铁改制,设立官办盐厂,盐铺,炼铁厂,铁铺等等。朝廷所需,同等条件下优先从官办这边购买。”

“朝廷所辖匠户,分别编入对应官办作坊,发俸禄,也分三级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匠户也设品级,以识字为基础,技能熟练为前提,对官办作坊有重大贡献或者发明创造出独门技术,便可报朕升迁品级,进格致局进修等等。”

“另外,以后户部官员,须要有官办作坊做事的经历,优先能赚钱,赚更多钱的官员升迁。”

“朕对户部的要求就是一个,国库要充盈!”

听到皇帝如此出乎意料外的规划,所有人都很诧异,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皇帝表达出来的一个非常强烈的迫切,那就是国库要充盈!

这些想都没想到的措施,说起来,全都是围绕朝廷怎么赚钱!

当今皇帝,想钱想疯了!

说起来,确实也是,如今那么多的事情,都是朝廷没钱闹的。

但是,不但给匠户薪水,还可以有品级,这待遇,就凭他们,真能让国库充盈?

他们正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听崇祯皇帝还在那说道:“另外,朕会传授格致局一些格致学问,可以赚大钱的那种。到时候,可以分干股给户部,由朕和户部共同持股。”

国库是国库的钱,皇帝的钱是皇帝的钱,这一点,一直以来都有区分的。

不过对大多数皇帝来说,一般都习惯从国库拿钱去用,而很少有从皇帝的口袋中把钱拿出来国用。

如今,皇帝又主动说有赚大钱的法子,会分给户部这边,这让殿内群臣立刻想起,皇帝自砍一刀,要向自己收税的事情。

从这点来说,皇帝说不定是真有赚大钱的法子,要不然,不至于会这么做!

这么想着,他们不由得好奇起来,太祖皇帝到底传授了当今皇帝多少学问,竟然变得如此不一样了?

他们还在想着呢,崇祯皇帝的表情严肃,对他们说道:“如今饥民嗷嗷待哺,辽东建虏和流贼肆虐,因此这官办作坊要做,但是不能马上铺开,就先从盐铁改制开始,内阁首辅按照朕的意思,先牵头拿出具体的方略。“

”在此之前,朕先就透明水晶作坊为例子,给卿等一个示范。“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扫视底下这些文官,严肃地强调道:”总之,国库有钱了,朕今天所承诺的加俸禄这些,便都会兑现。要是改制不成功……“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严厉了一分,再道:”朕也不得不听太祖皇帝的旨意,依旧是要严格吏治的。“

这就是威胁了,要是不好好配合做的话,按照太祖皇帝的意思,那可是要剥皮充草的。

皇帝之前就已经抓了那么多,不会只是说说而已。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又和缓了下口气,看向薛国观说道:”内阁和司礼监一起,对于当下各品官员多少俸禄为宜,包括月俸,年终奖励金以及告老金,都议个结果出来报于朕。”

薛国观和曹化淳一听,立刻一起出列领旨。

御前会议由此结束,文官这边领了几道旨意。

第一,盐铁改制,这个最复杂,涉及到设立官办作坊,匠户改制等一系列事情。

第二,废除关税,议定税率和收税措施。

第三,俸禄改制,拿出具体方略。

对于这三件事情,只有第三件事情是所有人都没有异议,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但是,第一和第二件事情,有的人就不爽了,因此触及了他们的利益。

盐铁改制,这就动了巡盐御史的利益了,还有那些盐商背后的官员。

不过巡盐御史不是固定的,又遇上了皇帝一口气抓了七十三个御史,因此,御史就算反对估计也没那个胆。

至于盐商,大都和地方官府勾结,当然,朝中大佬也可能有受到他们的孝敬。

但是,如今皇帝尊太祖皇帝的意思严抓吏治,他们还都怕被厂卫获悉这些事情。

官大官小,可都不是问题,皇帝六亲不认,原兵部尚书抓了,现任刑部尚书说抓也抓了的。

按照皇帝目前做事的风格,谁辞职就抓谁,那谁反对这个革新,估计也会抓谁,散朝之前,不就是威胁么!

第二件事情的关税,也和盐铁改制一样,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如今这种局势下,也没人会反对。

崇祯皇帝可不管这些文官怎么想,要不配合的,回头他还真会派厂卫抓人。

都要亡国的人了,还会顾忌什么?

此时的他,又单独召见了右都御史解学龙,询问有关五城兵马司的情况。

解学龙以为皇帝是记得刑部尚书的告状,便急忙把情况说了下道:“目前五城兵马司的情况差不多都一样,兵员已从难民中招齐,正在安置其家眷,臣计划接下来,让禁卫操练他们,至少让他们能有个样子。”

说到这里,他看皇帝表情没有生气的样子,就立刻又补充说道:“城外难民,因为微臣招收了九百军卒,连带他们的家眷,便等于是一下解决了四五千难民,城外的难民,因此减少了大概三成,算是缓解了下赈灾的压力。”

“不过微臣以为,这消息传开之后,各地的难民会蜂拥而来,到时候京师这边的灾民,不减反增,那时候,京师这边的压力反而会更大!”

这一点,崇祯皇帝其实早就想到了,这也是他要召见解学龙的原因。

因此,他听完了解学龙的奏对之后,便严肃地说道:“灾情之严重,怕到时候聚集京师的灾民,会超卿之预料。因此,五城兵马司没有时间去训练,朕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交给卿去做。”

解学龙一听皇帝说得如此郑重,便立刻严肃起来,躬身聆听。

只听崇祯皇帝对他说道:”如今京师的粮价一直在涨,连朕禁卫中的总旗都难以承受高涨的粮价。如果放任不管的话,等接下来灾情更为严重的情况下,粮价会涨破天去,到时候,不知道多少人会买不起粮,引发动乱。”

“因此,朕绝不允许粮价如此上涨,目前正在让厂卫摸排京师粮商和粮仓所在。到时候,朕决定管控粮价,所有粮食,全都由五城兵马司来负责,每人每户定量买粮,王侯公爵都不例外。”

解学龙听了,不由得吃了一惊,王侯公爵都不例外的话,这管控之严,就是前所未见了。

他正在想着,崇祯皇帝还在说道:“另外,朕已经去职漕运总督朱大典,严令他保证漕运通畅,尽量从南方运粮过来。如果漕运无法保证的话,就通过海运。”

解学龙听到这话,立刻想起了皇帝下旨给福建那边的旨意,重中之重也是粮食的事情。

是啊,饥荒之年,还有什么是比粮食更重要的呢?

心中这么想着,他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此事怕是不好办。各个衙门,必须配合起来才好。微臣还担心的是,就算京师粮食管控,怕也架不住京畿之地闻风而来的灾民!”

崇祯皇帝听到这话,叹了口气说道:“是啊,今年之饥荒,远超任何一年,朕也只能未雨绸缪,多活一些百姓就多活一些百姓了。”

“卿之忧,朕亦想到了。朕的想法,是把百姓往天津卫疏散。另外,京畿之地靠南的百姓,包括河南等地,都往南方疏散,但朕对地方官府不放心,因此,在解决京师事情之后会领军南巡,严查地方赈灾情况。”

“秦、晋、豫、鲁和京畿之地是重灾区,朕都想去看看。”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眉头紧锁道,“朕还得给地方去旨,让各地统计上报灾情下不能安置的人数,要尽快想出安置之法。”

他说到这里,感觉这个事情很难,因为他对地方官府就信不过,因此便不再往下说,而是看向解学龙道:“总之,今年之饥荒,如何去想都不过份。朕的决心很大,五城兵马司回头动起来的时候,也是要坚决,不能犹豫。估计时间,也就在这两天了,卿回去准备下,但是不能透露这个消息。”

解学龙听完,立刻明白那些新招的军卒,确实没时间训练。不过让他们在禁卫的带领下做这个粮食管控的事情,该是没问题的。

但是,不管如何,基本的听令而行,还是要做的。

感觉到时间紧迫,解学龙也不敢耽搁,当即向皇帝辞别,赶回去做事了。

………………

接下来的几天,各方都在忙碌着。

皇帝在忙,文官在忙,厂卫也在忙,甚至后宫都在忙。

盐铁改制,按照皇帝旨意,没有先例,得摸索着如何做。这还涉及了户部的不少事情,一个字,难。

俸禄革新,要揣摩圣意,不敢定高了,但是定低了又亏,也要琢磨商量。

皇帝虽然当众一把火烧了那些官员行贿受贿的供状,但是已经抓了的官员,都有一百多人,厂卫要抄家,都有点忙不过来。

孙传庭这边,安排人解送秦地的军屯粮册出京,要交给那边的几个巡抚去执行清屯追粮的国策。

都察院这边,新晋御史一个个的工作热情都非常高涨,配合兵部那边也派出了巡查御史,监督清屯追粮国策的执行。

崇祯皇帝这边,正式下了旨意给北方各省地方衙门,要求他们为即将到来的饥荒做准备,评估本地还有多少人会饿肚子的情况,全都要上报。

早朝上,崇祯皇帝也拿出了他给内阁等文官们示范的募集资金的例子,就是他抄自梦中的招股说明书。

这不,曹化淳就在当众念着这份计划书。

当前玻璃制品的市价,玻璃厂造好之后每日的产量,甚至包括会雇佣灾民多少人,薪水多少等等,也全都有提及。

他重点阐述了这个玻璃厂所生产的玻璃制品种类,包括普通类型的玻璃制品,比如各类酒具等,还有平板玻璃用来当窗户,天窗等等,凸透镜,凹透镜做的近视眼和老花眼镜,望远镜,显微镜,以及格致局做学问会用到的各类玻璃制品等等。

曹化淳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内容,以至于念到后面,嗓子都有点哑了,不得不换人接着念。

殿内的所有人,除了崇祯皇帝自己之外,全都是非常诧异。

他们万万没想到,皇帝这个透明水晶,在这份计划书中称之为玻璃的东西,竟然有如此之多的用处。

如果说只是酒具之类的器皿,买了是享受,是阔绰,可有可无;但是,其他东西,那是真的实用的。

比如那个当窗户纸用的,就比窗户纸要好很多,谁听了不稀罕,要是有钱,这肯定要买啊!

还有,能治年轻人看书看坏了眼睛的眼镜,还有老人看不清的眼镜,这也是必须的,真要像皇帝所说那样,那是必买的。

那望远镜、显微镜什么的,听着也是个好东西,有钱,肯定要买。

如此之多的好东西,一旦做出来了,绝对受人欢迎。

换句话说,这个所谓的玻璃厂,绝对赚钱。

皇帝要拿出四成干股来拍卖,谁能不心动?唯一要担心地,就是皇帝会不会说话算话!

此时,崇祯皇帝等到念完,脸上带着一丝得意说道:“朕这玻璃厂,是绝对赚钱的,不过朕一是为了给诸卿示范,二是想一下就修个大的玻璃厂,如此能多雇佣一些难民做工,顺便可以解决一部分难民问题,因此,愿意拿四成干股出来拍卖,价高者得。”

他说到这里,扫视了下底下群臣,见他们一个个都很震惊地,便又补充说道:“还有,朕让皇后贵妃在牵头的纺织厂,就是朕之前说过的,主要雇佣禁卫、五城兵马司以及京营军卒家眷的纺织厂,如今也在准备了,到时候也可以招股扩建,争取安置更多的军眷,让她们能补贴家用。”

………………

成国公朱纯臣听到朝堂上的消息,非常震惊皇帝似乎搞定了文官,并且话里话外透露出要像整合禁卫和五城兵马司一样整顿京营,就坐不住了。

这个时候,俊俏书生也赶回京师,向朱纯臣禀告说押送去中都的宦官宫女失踪,很可能是皇帝发现了什么,这让朱纯臣非常惊惧。

洪承畴和曹变蛟赶到京师,立刻觐见。

崇祯皇帝还召见了孙传庭和解学龙等人一起商议。

第一,揭开皇五子死的真相,决定只诛杀成国公主家,不牵扯其他。

第二,等勇卫营回京休整之后出关,用雷霆之势协同现有军队把辽西走廊的军民撤回关内,安置在蓟镇和天津卫一带,挑选其中的精锐之军组件京营,孙传庭负责整顿京营。

第三,洪承畴加大学士,依旧担任蓟辽总督,丘民仰也升一品,依旧担任辽东巡抚,完成辽西走廊军民的内迁安置。

崇祯皇帝用诛杀成国公的钱财,加上之前抄家几百贪官的钱,勉强完成以上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卢象升的弟弟,幕僚等人赶到京师觐见。被封为吏科给事中,监察百官。其中幕僚协助崇祯皇帝设立军校,改幕僚为参谋,设文武天子门生。

郑芝龙收到旨意后惊疑不定,并没有立刻遵旨而行,而是观察朝廷动静再说。

等到抄家成国公,重整京营,摆脱建虏纠缠的事情传到福建之后,郑芝龙决定先做事,边做边看。

而辽东这边,生病中的皇太极听到明军先是雷霆攻势,却不想全部军民撤回关内,非常震惊这个做法,立刻派人联系晋商,探听关内消息。他并没有为满清完全占据关内外而沾沾自喜。

崇祯皇帝这边,领勇卫营一部出京巡查赈灾,京师则由太子监国,薛国观、黄道周、解学龙和孙传庭辅佐。

崇祯皇帝对地方乡绅软硬兼施,迫使他们拿出家底赈灾。不听话,或者阳奉阴违的,立刻走太祖流程,治罪抄家。

途中,还收复了原本因为活不下去要造反的袁时中。也遇到了危险,地方官绅和李自成勾结,试图伏击皇帝。

但是消息走漏,且御林军的战力远超李自成想象,大败而走。

崇祯皇帝亲自领军,打出威名,震惊天下,原来皇帝真有太祖之风。

随后,革左五营原本就在这个时代想要被招安,在皇帝威名下,他们最终也接受招安。

崇祯皇帝所到之处,各路贼寇,除了张献忠和李自成之外,纷纷投降朝廷。

崇祯皇帝通过亲自赈灾和招安流贼,稳住了崇祯十三年的局势。

在这个过程中,晋商消息传到辽东,让病重的皇太极大惊,立刻商议对策,绝不能让崇祯皇帝能平定关内局势,于是,派出多尔衮为统帅,绕道宣府破关,再次肆虐关内,并且兵锋直指崇祯皇帝所部。

崇祯十三年年底,崇祯皇帝被围开封,但军民上下一心,包括周王也拿出全部家财,洪承畴、孙传庭也领兵勤王。

崇祯十四年初,重兵囤积开封周边进行决战。

这时候,官绅反扑,断朝廷官军的钱粮,试图让皇帝断送在开封。

但在皇帝的激励下,亲自领勇卫营以及开封守军陈永富等将领,在孙传庭,革左五营等的齐心协力之下,和满清军队打了五五开。

满清军队最终承受不了这么大的伤亡,加上没有足够的粮草,终于撤军劫掠出关。

这一战,没有没有彻底击败满清军队,却进一步加强了当今皇帝有太祖之风的风传。

缓过来之后的崇祯皇帝,开始清算这一战中暴露出来的那些官绅。

同时,京师的火器试验成功,开始打造线膛遂发枪,线膛火炮,拉开和满清军队的火器差距。

崇祯皇帝进一步促进国企的发展,并且大力推行股份制,加大商业发展。税制革新正式推出,以农为主,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国策方针。

天花的防治,开始全国推广。

重新组建东江军,以吴三桂为总兵,牵制满清军队。

洪承畴调任宣大总督,重建宣大防线,同时暗查晋商;丘民仰接任蓟辽总督,还兼辽东巡抚一职,负责蓟镇防线。

因为崇祯十三年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死太多人,因此,崇祯十四年的灾情依旧很严峻。崇祯皇帝全力赈灾,用抄家晋商的钱,稳住了崇祯十四年的关内局势。

辽东这边,皇太极做出预判,气急攻心之下病重而亡,满清因此爆发了内讧,争夺皇位。

但有朝廷官军的压力之下,内讧很快解决,还是以历史上的方式解决。

辽东同样遭灾,没了晋商的支援,打不进关内,就只有去找朝鲜要粮草物资,朝鲜不堪忍受便联系大明朝。

郑芝龙这边,先是借口台风迟缓进度,后听说了崇祯皇帝的打仗能力之后,便加快了速度,联合荷兰一起,进攻吕宋,在运首批粮食回国时,派儿子带立功名单觐见,得到承诺的兑现。

杨嗣昌抑郁病死,朱大典接替,继续坐镇西南,漕运总督由左懋第负责。

崇祯十五年,崇祯皇帝再次领军出京,平定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之乱,斩杀两人,收编其手下。

之后,崇祯皇帝坐镇西边,监督甘薯推广,玉米也被发现,同样开始推广。

崇祯十六年,崇祯皇帝不管朝鲜求援表忠心,心思全扑在国内新政的推行上,设立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可买卖股份凭证。

设立大明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点出蒸汽机和水泥,大力发展大明交通。

崇祯十七年初,崇祯皇帝兵分两路,御驾亲征辽东.

一路是洪承畴统领,由东江军引路,共计三万,渡海从辽东半岛开始进攻满清。

另外一路,崇祯皇帝亲自领军,带孙传庭和京营主力七万,出山海关进攻满清。

满清人口不多,朝廷之前让出了辽西走廊,更是摊薄了满清每个地方的人口和兵力。

加上两路军队都带了性能更好的攻城大炮和火器,一路上因此势如破竹,满清军队压根没有一战之力,最终全部退缩回辽阳和沈阳和朝廷官军决战。

这其中,济尔哈朗提出,明军不可挡,应撤出沈阳,往北撤退拖垮明军后勤。

但是多尔衮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没有采纳,要守辽阳和沈阳。

最终,崇祯皇帝一战而定满清,灭其主力,光复辽东。

然后下旨斥责朝鲜两面三刀,迫使其提供粮草物资恕罪,解决了大军驻守辽东的后勤物资。

崇祯皇帝暂时没能清算草原各部的能力,班师回京,重点治理辽东,从关内移民。

荷兰,葡萄牙都积极运粮和大明做买卖,但是少了西班牙人的白银输入,白银货币的紧缺成为大明朝中兴的拦路虎。

崇祯皇帝随即把目光投向倭寇国,最终亲自领兵灭了倭国.然后派郑芝龙前往美洲探路。

甘薯全国推广,崇祯皇帝兑现承诺,设立农部,陈子龙任首任农部尚书,继续推广玉米、土豆等作物。

随后,崇祯皇帝改土归流,整顿西南,并清算东吁王朝。同时,又传授科技给格致局,攀爬科技树。

最终,大明帝国重视农业,大力发展工商业,在荷兰和葡萄牙的带路之下,向全世界进行了扩张。

全书完。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