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北山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章 暴雨将至

最新网址:m.biquw.cc

冰雹过后的清晨,试验田里一片狼藉。我站在田埂上,脚下泥水渗进布鞋,冰凉的触感顺着脚底爬上来。眼前倒伏的“桐麦“像是被巨人践踏过,那些昨天还骄傲昂首的麦秆,现在横七竖八地趴在泥水里,折断的麦穗沾满泥浆,像受伤的小动物。

父亲蹲在田里半个多小时,他单膝跪地,军绿色胶裤浸在泥水里,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株倒伏的麦子,用布条将它绑在插在地里的竹签上。他的动作很慢,手术后还没完全恢复的肺,让他每动几下就得停下来喘口气。

“爸,我来吧。“我踩着泥水走过去。

父亲头也不抬,命令我:“去拿更多竹签和布条。要棉布的,化纤的会割伤麦秆。“

我转身时,看见母亲和周晓梅抱着一捆旧床单撕成的布条走来。程桐跟在后面,小手费力地拖着一袋竹签。

“爸爸,麦子疼吗?“她仰头问我。

我蹲下身来,擦掉她脸上的泥点,认真说道:“麦子很坚强,扶起来就会好。“张教授蹲在父亲身边,两个白发苍苍的脑袋凑在一起,像两穗历经风霜的老麦子。

“守田兄,根据我的经验,倒伏后二十四小时内扶正,八成能活。“张教授推了推眼镜,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我查了气象资料,接下来一周都是晴天,正好...“

父亲摇摇头,指着一片完全贴地的麦子,说道:“不,这些没救了。“他的手在发抖,声音很稳,“得胜,先把没断的扶起来,断了的...断了的收穗子,能做多少种是多少。“

赵雨晴从人群中走过来,说道:“程叔叔,折断的麦穗里胚芽可能还活着!我们实验室有组织培养设备,可以尝试抢救!“

父亲抬头看她,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问道:“能行?“

“不敢保证,不过值得一试。“赵雨晴已经掏出手机,“我马上叫学生送液氮罐来,冷冻保存能争取更多时间。“

“友谊田“边支起了临时帐篷,张教授的学生们在那里登记每一穗被抢救回来的麦子。到傍晚时,我们已经扶正了三分之二的倒伏麦子,收集了五十多穗折断的“桐麦“。

赵雨晴的学生送来液氮罐时,太阳已经西斜。那个银光闪闪的大罐子立在田头,像来自未来的器物,与周围的泥腿子农民形成奇异对比。

“程大哥,帮我拿着。“赵雨晴递给我一个不锈钢托盘,自己戴上橡胶手套,小心翼翼地掰开一个受损麦穗,“看,这颗籽粒的胚芽还完好。“

她手法娴熟地取出胚芽,放进我端着的托盘里。那些比米粒还小的生命之源,在夕阳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能救活多少?“我轻声问。

“理论上,一个胚芽就能繁殖。“她额头上的汗珠,滚落到睫毛上,“实际成活率...能有百分之三十就不错了。“

父亲走过来,弯腰看那些小胚芽,说道:“百分之三十...“直起腰时晃了一下,我赶紧扶住他。

“爸,您回去休息吧。“

他摇摇头,从兜里掏出个小布袋,说道:“用这个垫着。“布袋里装的是晒干的苔藓,父亲多年来保存种子的土办法。

赵雨晴笑道:“太棒了!苔藓有天然抗菌成分!“她立即把胚芽移到苔藓上,再小心地放入液氮罐。

天黑透时,我们收集二百多个胚芽。液氮罐被紧急送往实验室,赵雨晴要连夜开始培养工作。

“得胜,今晚得守夜。“他指着试验田,说道,“扶起来的麦子经不起露水,得熏烟。“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与熏烟防露。父亲在田边空地上堆起枯枝落叶,混上湿稻草,点燃后不让明火起来,只保留闷烧的烟雾微风吹拂下,乳白的烟雾像轻纱一样笼罩在麦田上方,在月光下如同幻境。

“这样既能防露水,又能保暖。“父亲坐在火堆旁,往里面加了一把艾草,空气中顿时弥漫着苦涩的清香,“还能驱虫。“

我挨着他坐下,两人沉默地看着烟雾中的麦田。那些被扶起的麦子在月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像一群相互搀扶的伤兵。

“爸,您去睡会儿吧,我看着就行。“

月光下,父亲佝偻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这个曾经在我心目中像山一样不可撼动的男人,如今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我鼻子一酸,赶紧别过脸去。

“得胜,“父亲咳嗽平息后,说,“明早,你把桐桐带来。“

“干什么?“

“教她选麦种。“父亲望着月光下的麦田,“是时候了。“

后半夜,父亲终于撑不住,靠在我肩上睡着了。他的呼吸很轻,像一片羽毛拂过我的脖颈。我小心地调整姿势让他靠得更舒服些,感觉到肩膀上一片湿热,父亲在睡梦中流泪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到父亲哭。即使在手术前被告知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时,他都没掉一滴泪。我僵着肩膀不敢动,望着烟雾缭绕的麦田,眼泪无声地流下来。

天亮前,我轻轻摇醒父亲,说道:“爸,回去睡吧,天亮了。“

他睁开眼,第一反应是去看麦田。晨雾中,那些被扶起的麦子依然挺立,麦穗上的水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活了。“父亲喃喃道,撑着膝盖站起来,“走,回家做饭,吃完去实验室看看。“

赵雨晴的实验室在市农科院。我们赶到时,她正在显微镜前观察培养皿,眼下一片青黑,显然一夜没睡。

“程叔叔!“她见到我们,疲惫的脸上绽开笑容,“第一批胚芽开始分裂了!“她拉着父亲到显微镜前,“您看,细胞壁形成了!“

父亲弯腰看显微镜的样子有些滑稽,他不会调节焦距,赵雨晴只好帮他调好。当他终于看清那些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像个看到孙辈出生的老人。

“好,好...“他直起腰,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加这个。“

纸包里,是一些褐色粉末,赵雨晴好奇地嗅了嗅:“这是...?“

“柳树皮粉。“父亲说,“老法子,促生根的。“

赵雨晴没有像往常一样用科学理论反驳,而是立即取了一点溶解在蒸馏水里,加入培养基。

这个小小的动作,让我心头一暖,她开始尊重父亲的经验了。

接下来的日子像打仗,白天我们在田里照料受伤的麦子,防止倒伏引起的霉菌感染,晚上赵雨晴在实验室培育胚芽。父亲坚持用传统的草木灰水喷洒防病,张教授带来了新型生物制剂。

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分地块试验,结果出人意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地块恢复最快。

程桐每天跟着父亲在田里转悠,学会了辨认哪些麦穗适合留种。她的小笔记本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麦穗图案,旁边用拼音标注着“好“或“不好“。父亲教她用牙齿轻轻咬麦粒测试硬度时,她认真的样子逗笑了所有人。

“爷爷,这颗甜!“她举着一粒麦子嚷嚷。

“甜的不能留种。“父亲蹲下来耐心解释,“要选硬的,咬不动的。“

第五天早晨,赵雨晴兴奋地打来电话:“程大哥!胚芽苗可以移栽了!“

我们立即赶去实验室。在无菌培养室里,上百株嫩绿的小苗整齐排列,最高的已经有寸许。赵雨晴眼睛亮晶晶的,骄傲地介绍每一株的情况。

“成功率比预期高多了,达到67%!“她指着其中几株,“这些长得特别快,可能继承了'桐麦'的速生特性。“

父亲凑近观察那些小苗,指着其中一株:“这株不一样。“

我们都愣住了,在我们看来,这些小苗几乎一模一样。赵雨晴赶紧查看标签记录,惊讶地发现父亲指的那株确实来自一个特殊胚芽。

“程叔叔,您怎么看出来的?“

父亲摇摇头说不上来,只是坚持那株小苗的“精气神“不同。后来基因检测证明,那株小苗确实含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这是后话了。

移栽那天,全村人都来围观。我们把小苗种在专门辟出的“新生田“里,每株都精心标记。程桐负责给每株小苗系上红布条,说是“给它们戴大红花“。

就在我们专注于灾后重建时,谣言却像野草一样疯长。先是有人说“桐麦“不抗灾,接着又传这种麦子做出来的馒头发苦。最恶毒的说法是程家明知麦种有问题还故意推广,想害大家一起遭灾。

这些谣言,很快产生了效果。原本答应试种“桐麦“的邻村合作社打来电话,委婉地表示要“再考虑考虑“,县里的农业推广站也推迟了预定的观摩会。

我气得在院子里直转圈,说道:“肯定是王立强那伙人干的!我要去县里告他们!“

父亲坐在枣树下磨镰刀,头也不抬,说道:“麦子自己会说话。“

“爸!这都什么时候了!他们这是恶意诋毁!“

父亲停下磨刀的动作,说道:“去把晒场扫干净,该收打伤麦了。“

就在我憋着一肚子火无处发泄时,程桐却用她的方式化解了危机。她把冰雹打落的麦穗做成了一百多个小标本,麦穗固定在硬纸板上,旁边是她用蜡笔画的长过程:从种子到麦苗,再到抽穗成熟,最后,被冰雹打落又被扶起。每个标本都不一样,背面都写着同样的话:“我很坚强,请带我回家。“

这些充满童真的标本,周晓梅拿到村委会散发,很快被一抢而空。有人把标本照片发到网上,配上“冰雹麦穗“的故事,竟意外走红。县电视台闻讯赶来采访,镜头前程桐用稚嫩的声音说:“麦子不怕疼,我也不怕。“

这句简单的童言,打动了无数人。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桐麦“背后的故事和程家三代人的坚守被更多人知晓。舆论再次反转,县农业局专门派人来考察,当场决定将“桐麦“列入本地特色品种保护名录。

农业部认证证书送到的那天,父亲穿上了那件只有过年才穿的藏蓝色中山装。在村委会举行的简单仪式上,当父亲颤抖着手接过证书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不只是程家的荣誉,“父亲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是咱全村人的功劳。“

晚上,周晓梅做了一桌好菜庆祝。父亲破例喝了半杯白酒,脸上泛起久违的红润。

程桐在饭桌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展示她收集的各种麦穗标本。赵雨晴和张教授也来了,小小的堂屋挤得满满当当,欢声笑语传出老远。

就在大家举杯时,父亲剧烈咳嗽起来,接着一口鲜血喷在雪白的餐巾上。满屋的笑声,戛然而止,时间仿佛凝固。我眼睁睁看着父亲的脸由红转白,身体像被抽掉骨头一样软下去...

“爸!“

救护车的笛声,划破夜空。在送往医院的路上,父亲短暂地清醒过来,紧紧抓住我的手:“麦子……“我拼命点头,眼泪砸在他枯瘦的手背上。车窗外,乌云再次聚集,新一轮极端天气即将来袭。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