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还有高手?
第5章 还有高手?
当朱瞻壑那句“另外两种神粮,亦丝毫不逊于它,甚至犹有过之”的话音落下,整个奉天殿再次陷入了一种混杂着极度震惊与强烈期盼的寂静之中。
如果说马铃薯的“亩产千斤”已经让他们觉得匪夷所思,那么现在,朱瞻壑竟然说还有两种同样厉害,甚至更厉害的?这简直是要颠覆他们对“农作物”这三个字的认知。
汉王朱高煦张大了嘴巴,看看朱瞻壑,又看看那只剩下一点皮的马铃薯托盘,结结巴巴地道:“还……还有?我说小子,你该不是把那什么新明大陆的土疙瘩都给搬回来了吧?”
朱棣的眼神更是灼热,他紧紧盯着朱瞻壑,一字一句地问道:
“瞻壑,你此话当真?快!让朕看看,另外两样神物,究竟是何等模样!”
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如果说马铃薯让他看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线曙光,那么另外两种,又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朱瞻壑从容不迫地走到第二个托盘前,在一众屏息凝神的目光注视下,缓缓揭开了上面的明黄绸布。
这一次,出现在众人眼前的,不再是土里土气的块茎,而是一穗穗颗粒饱满、排列整齐、色泽金黄如同珍珠玛瑙串联而成的棒状果实。
阳光透过殿窗照在上面,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皇爷爷,诸位大臣请看。”
朱瞻壑拿起其中一穗最为饱满粗壮的,高高举起:“此物,当地土人称之为‘马希斯’,孙臣为之取名曰‘玉米’,亦可称‘玉蜀黍’或‘珍珠米’。”
玉米!朱瞻壑心中又是一阵感慨。这玩意儿可是个多面手,不仅能吃,能做饲料,后世还能做工业酒精、淀粉糖,简直浑身是宝。
而且,它不像土豆那样需要深埋,虽然也怕一些地面害虫,但其植株高大,产量同样可观。
“此玉米,其杆直立粗壮,可高过一人,果实成穗,包裹于层层苞叶之中,颗粒紧实。此物同样山地坡田亦可种植,适应性极强。”
朱瞻壑朗声介绍道:“但它亦是喜肥之物。若能保证肥力,其亩产亦可达到千斤以上!”
他自然知道,玉米这东西,简直就是个“耗肥大户”,尤其是对氮肥的需求量惊人。
如果在一块土地上连续耕作而不补充肥力,土地很快就会被榨干。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美洲土著会发展出“三姐妹”种植法——将玉米、豆类和南瓜种在一起,豆类为玉米固定氮肥,南瓜的藤蔓又能抑制杂草、保持土壤水分,形成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
这个方法,将来一定要推广下去,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现在嘛,先让皇爷爷看到玉米的潜力再说。
又是一个亩产近千斤!
殿中群臣已经有些麻木了,或者说,他们的震惊阈值在短时间内被朱瞻壑接二连三地拔高。
“此玉米不仅产量高,其用途亦是广泛。”
朱瞻壑继续道:“其成熟籽粒可磨粉制作窝头、饼子等主食,亦可直接煮食,香甜可口。其幼嫩之时,果穗更是可以直接水煮或火烤,滋味鲜美。不仅如此,其秸秆、叶片甘甜多汁,亦是喂养牛马骡等牲畜的上好饲料。可谓一物多用,浑身是宝!”
朱瞻壑心中补充:玉米的品种也极为繁多,有适合食用的甜玉米、糯玉米,也有适合做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硬质玉米。
这些都需要慢慢引种、筛选。而且,还有辣椒、番茄、南瓜、花生、向日葵……甚至烟草和橡胶,新大陆的宝藏远不止于此。
还有青贮技术,能让这些秸秆在冬天也成为优质饲料。大明朝的养殖业,也能靠着这些新作物上一个大台阶了。
但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一下子拿出太多,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警惕和麻烦。
朱棣的目光在金黄的玉米穗上流连,他似乎能想象出那高过人头的玉米杆在田野中随风摇曳,结出沉甸甸果实的丰收景象。
若马铃薯是藏粮于地,那这玉米,便是献宝于天!
太子朱高炽看着那饱满的玉米粒,想得更远。若百姓能以玉米为主食之一,那节省下来的稻米,便可有更多用于朝廷调拨,或充实粮仓,或支援军旅。
夏原吉的算盘珠子已经在心里噼里啪啦地响了:亩产一千斤,又是喜肥……看来以后这农家肥也要成宝贝了。不过,用些肥料换来如此高产,值!太值了!
就在众人还在消化玉米带来的震撼时,朱瞻壑已经走到了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托盘前。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最后一样,又会是什么惊世骇俗之物?
朱瞻壑深吸一口气,猛地揭开了绸布!
托盘之中,是几块表皮或紫红、或黄白,形状不规则,看起来有些像放大了无数倍的紫薯或者白薯的块根。
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却仿佛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力。
“皇爷爷,诸位大臣,这第三样神粮……”
朱瞻壑拿起一块足有小臂粗细的紫红色块根:“当地土人称之为‘巴塔塔’,孙臣为之取名曰‘番薯’,亦可称‘甘薯’或‘地瓜’!”
“此番薯,其藤蔓延,生命力之顽强,远超前两者!无论是山坡、沙地、盐碱薄地,只要能扎根,它便能生长!其耐旱耐瘠薄之性,更是无出其右者!”
朱瞻壑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皇爷爷,诸位大臣,这番薯,不仅块根可食,其嫩叶、嫩茎亦可作菜蔬,同样可以喂养牲畜!”
他环视一周,一字一顿地说道:“此番薯,若照管得当,亩产亦可达千斤!”
听完三种“天赐神粮”的介绍,朱棣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他踉跄一步,险些没有站稳,幸好旁边的太监眼疾手快扶了一把。
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朱瞻壑手中的那块番薯,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汉王朱高煦更是直接“噗通”一声坐倒在地,嘴巴张了半天,愣是没发出一点声音,只是“嗬嗬”地喘着粗气。
太子朱高炽也是面色潮红,呼吸急促,他使劲地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夏原吉这位户部尚书,此刻再也顾不得什么朝堂礼仪了,他几步冲到托盘前,颤抖着手拿起一块番薯,翻来覆去地看,口中喃喃道:“亩产千斤……亩产千斤……苍天有眼!苍天有眼啊!我大明百姓有福了!有福了啊!”
说着说着,这位年近半百的老臣,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英国公张辅等一干武将,也是个个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震天的议论声。
“乖乖!这要是真的,咱们还打什么仗?光种地就能把敌人给撑死!”
“有了这些东西,还怕饿肚子?以后将士们天天都能吃饱饭了!”
朱瞻壑看着眼前这几乎失控的场面,心中也是豪情万丈。他知道,这三种作物,将彻底改变大明的命运!
“皇爷爷!”
朱瞻壑再次高声开口,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马铃薯、玉米、番薯!此三者,或深埋地下,不惧风雨;或高擎于天,笑傲骄阳;或匍匐于地,生生不息!它们习性各异,却皆有高产、耐瘠、易活之特性!
若能将此三物在我大明推广开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孙臣敢断言,不出十年,我大明必将仓廪丰实,百姓再无饥馑之忧!届时,国富民强,兵源充足,北逐蒙元残余,南定蛮夷诸部,开创万世不拔之基业,指日可待矣!”
他这番话,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将在场所有人的热血彻底点燃!
朱棣激动得难以自持,他紧紧攥着手中的作物,仿佛攥住了大明的未来。
他猛地抬头,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孙儿,眼神中充满了震撼、欣赏,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倚重!
“好!好!好啊!”
朱棣连说三个“好”字,声音洪亮,充满了喜悦与力量:
“瞻壑,你此番功绩,远胜千军万马!朕要重赏你!说,你想要什么赏赐!”
汉王朱高煦此刻已经乐得快找不着北了,他激动地浑身颤抖,只觉得自家儿子简直是农神转世!儿子出彩就是他汉王教导有方!
太子朱高炽也是满面红光,由衷地为大明贺,为这个侄儿贺。带回如此祥瑞之物,实乃大明之幸。
皇太孙朱瞻基则深深地注视着朱瞻壑,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不得不承认,这位一直被他视为“不成器”的堂弟,今日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将他抛在了身后。
这三种“神粮”,若是真的,其意义之重大,甚至可能改变整个天下的格局。
听到朱棣要封赏,朱瞻壑却不心急,自己若是骤登高位,必然招致无数明枪暗箭。
现在最重要的是,掌握推广这些作物的主导权,以及一个能施展手脚的正式身份。
只有拿出真的功绩,才能实在提高自己的地位。
“皇爷爷。”
朱瞻壑再次躬身:“孙臣不要任何金银赏赐。孙臣只恳请皇爷爷,能将此三种新作物的培育、试种及推广之重任,交由孙臣负责。
孙臣愿立下军令状,五年之内,必让此三物在我大明部分地区开花结果,初见成效!十年之内,必使其惠及天下,让我大明百姓,再不为饥饿所苦!”
他的话语坚定而自信,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朱棣闻言,更是龙心大悦,他扶着朱瞻壑的肩膀,大笑道:
“好一个‘再不为饥饿所苦’!有此雄心,不愧是朕的孙儿!朕准了!朕不仅准你全权负责此事,朕还要给你名分,给你权力!”
他转身面向群臣,朗声道:“朕意已决,特在京郊皇家农苑划出百亩良田,并增设‘农务实验处’,专司此三种新作物及天下农桑改良事宜。
朕擢升汉王世子朱瞻壑为‘农务实验处提领’,暂定正六品,事关国本,可直接向朕奏报!
户部拨银五千两,工部调派匠人,全力配合新作物的试种与农具改良。若瞻壑能如其所言,五年内让此三物惠及我大明百姓,朕必不吝赏赐!”
朱棣深知,骤然给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过大官爵,会引起朝堂震动,也不利于他踏实做事。先给实权,许以重诺,才是帝王心术。
“陛下圣明!”
群臣山呼。高位许诺而非即时封赏,也让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暗自点头,觉得皇上此举甚是稳妥。
“孙臣领旨谢恩!”朱瞻壑叩首谢恩,心中激荡不已。
提领,正六品,直接对皇帝负责,有资金有地有人,这个起点很不错了!农务实验处,这就是自己初始的根据地啊。
奉天殿内,议论声、惊叹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知道,从今天起,大明朝堂之上,一颗新星已经冉冉升起。
而这位年仅十五岁的汉王世子提领,以及他从海外带来的“神赐之粮”,必将给这个庞大的帝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朱瞻壑抬起头,望向御座上龙颜大悦的皇爷爷,又扫过阶下神色各异的宗室勋贵、文武百官,最后将目光投向了殿外那片广阔的天空。
大明和他的命运,从这一刻起,都将彻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