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辐射衰变造假
第62章 辐射衰变造假
第二天下午,李牧接到了快递的电话,取回了一个包装得严严实实的纸箱。
他没有在宿舍拆开,而是直接抱着箱子,来到了历史学院那间空无一人的修复教研室。
这里工具齐全,也足够安静,方便他仔细研究。
他用裁纸刀,小心地划开层层胶带。
箱子里面,填充着厚厚的泡沫和气泡膜。
而在最中间,是一个精致的红木盒子。
李牧深吸一口气,缓缓打开了盒盖。
一把造型古朴雅致的紫砂壶,静静地躺在明黄色的丝绸衬垫上。
壶身呈合斗之形,线条简练,气韵饱满。
泥质细腻温润,色泽紫中泛红,宛如猪肝。
壶底,刻着“阿曼陀室”的阳文篆书印款。
壶身一侧,则刻着行书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落款是“曼生铭”。
字迹流畅,铁画银钩,金石味十足。
无论是器型、泥料、工艺,还是款识、铭文,都完全符合清代嘉庆年间,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创制的“合斗壶”的特征。
仅从照片和第一眼的观感来看,这,就是一把开门见山的大真品。
然而,就在李牧将它从盒中拿出来,托在掌心的那一刻。
一种难以言喻的,极其细微的异样感,顺着他的掌心,悄然传来。
不是触感上的冰冷或者粗糙。
而是一种……能量层面的,不协调感。
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中,混入了一个极其微弱,但却持续存在的,刺耳的杂音。
这种感觉,普通人根本无法察觉。
但对于拥有着重生灵魂,精神力远超常人的李牧而言,却清晰可辨。
他的眉头,瞬间皱了起来。
不对劲。
这个壶,有大问题。
他将紫砂壶放到桌上,戴上白手套,拿起高倍放大镜,开始一寸一寸地,仔细观察。
从壶嘴到壶把,从壶盖到壶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半个小时后。
李牧放下了放大镜,眼神中,充满了困惑与凝重。
他没有发现任何后世仿造的痕-迹。
也没有发现任何修补或者拼接的破绽。
这把壶,从任何一个鉴定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把完美无瑕的,清代曼生壶真品。
可掌心那股若有若无的,令人心悸的异样感,却始终挥之不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牧靠在椅子上,目光死死地盯着那把壶,大脑在飞速运转。
一个又一个的可能性,被他提出,又被他一一否定。
忽然。
他的脑海中,如同闪电般,划过了一个被他忽略的,疯狂的念头。
他想起了前世,在圈子里听过的一个传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欧美的实验室,为了研究古陶瓷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曾经使用过一种在当时非常先进,但现在看来却极其危险的技术。
中子活化分析法。
他们会用反应堆产生的中子,去轰击陶瓷样品,通过分析样品被活化后,释放出的伽马射线的能谱,来精确测定其中几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从而判断其产地和年代。
这种方法,对器物本身,几乎没有损伤。
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在当时被严重低估的后遗症。
那就是,会让器物本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有放射性。
而一些无良的古董商,为了让自己的高仿品,能够通过最权威的“热释光”年代检测,也会丧心病狂地,将仿品拿去进行低剂量的“辐照增龄”。
用放射性射线,去模拟古陶瓷在漫长岁月中,接收到的天然辐射总剂量。
这种处理方法,极其隐蔽,肉眼和常规的鉴定手段,根本无法发现。
但它同样会造成一个结果——辐射残留。
难道……
李牧的心脏,猛地一缩。
他看着眼前这把古朴的紫砂壶,眼神中,第一次流露出了一丝真正的骇然。
如果他的猜测是真的。
那么周晓晓的病,就有了最合理的解释。
那不是什么神经衰弱,而是长期暴露在超标的放射性环境下,所导致的,辐射损伤!
想到这里,李-牧再也坐不住了。
他猛地站起身,甚至来不及摘下手套,就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荣小-鱼的电话。
电话几乎是秒接。
“喂,李牧,怎么样?看出什么问题了吗?”荣小鱼的声音里,充满了期待。
“小鱼,你听我说!”
李牧的声音,前所未有的严肃和急促,瞬间让电话那头的荣小鱼,也紧张了起来。
“你现在,立刻,马上!给你那个同学周晓晓打电话!”
“让她病房里所有的人,全都远离那把壶!把它用原来的盒子装好,放到离人最远的角落里!千万不要再用手去直接接触!”
“啊?”荣小鱼被李牧这番话,给说得一头雾水,“为……为什么啊?那壶是假的吗?”
“现在来不及解释了!”李牧的语气,不容置疑,“你只要告诉她,那把壶,可能有剧毒!会害死人的!快去!”
“剧毒?”
荣小鱼被这两个字,吓得心脏都漏跳了一拍。
她虽然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李牧那股焦急到极点的语气,让她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好……好!我马上就打!”
挂断电话,李牧看着桌上的那把“曼生壶”,眼神冰冷。
他小心翼翼地,将壶重新放回红木盒子,盖上盖子,再用原来的泡沫和气泡膜,将盒子层层包裹,最后放回纸箱,用胶带封死。
做完这一切,他脱下手套,用洗手液,反复冲洗了三遍手。
理论上来说,这种事情应该找专业的机构。
但是专业机构,程序复杂,现在荣小鱼的同学情况紧急,还是就在校内检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