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异世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6章 金粒花里藏春长

最新网址:m.biquw.cc

阿洛正蹲在晒谷场的石碾边翻晒冬菜。去年腌的芥菜在春风里舒展着褶皱,淡褐色的菜梗间还凝着点白霜,像给往事镀了层柔光。尼雅牵着阿果从坡上回来,小姑娘手里攥着束黄色的小花,花瓣薄薄的,像撒了层金粉,风一吹就簌簌晃,把影子投在阿洛的草席上,碎成星星点点。

“爹你看!坡上长了好多这个。“阿果把花举到阿洛眼前,花瓣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袖口,凉丝丝的。尼雅蹲下来帮阿果理好被风吹乱的辫子:“这花底下结了豆荚呢,早上摘了些嫩的,看着像能吃。“她手里的竹篮里躺着些指节长的绿荚,鼓鼓的,顶端还沾着没褪尽的花蒂,黄澄澄的,像串迷你灯笼。

阿洛捏起个豆荚,指尖能摸到里面圆滚滚的颗粒,壳子嫩得能掐出水。“倒像去年石洛寨给的那种豆子,就是小些。“他想起那年春夜的渡劫,豆瓣的清甜混着柴火烟味,至今想起还觉得喉咙发暖。尼雅已经往灶房走:“石豆娘说这叫金粒花,她小时候吃过,嫩叶焯水,拌着冬菜最下饭。“

灶房的火塘刚生起来,柴是去年的苦荞杆,燃得很旺,把尼雅的脸映得红扑扑的。她把豆荚倒进陶盆,用溪水细细洗着,绿荚上的绒毛沾了水,变得亮晶晶的。阿果趴在灶边看,小手在盆沿划着圈:“娘,这豆荚里的金粒,会像星星一样发光吗?“尼雅笑着往她嘴里塞了块烤蛮茎:“煮熟了就知道了。“

水开时咕嘟冒泡,把豆荚投进去,青白的水立刻染上层淡绿。尼雅守在锅边,手里拿着双竹筷,时不时夹起一个捏捏:“得焯到壳子透亮,再硬就咬不动了。“灶台上的陶瓮里盛着去年腌的冬菜,是用霜降后的芥菜腌的,酸香混着水汽漫出来,阿洛忽然想起石豆家的腌肉,那年混着蚕豆一起炖的沙陶罐里,也浸着这样的酸香。

捞出来的豆荚晾在竹筛里,水汽腾腾地往上冒,带着股清生生的鲜甜。尼雅用剪刀把荚壳剪开,里面躺着许多颗颗颗金绿色的细碎豆粒,像裹着层薄衣的玉珠。她往碗里舀了两勺冬菜,化了点去年的酥油,拌匀了往阿果嘴里送:“尝尝,比炒瓜子润。“阿果嚼得眉眼弯弯,豆粒的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尼雅掏出手帕擦时,发现帕子角绣的蒲公英,针脚被灶火熏得有些发黄。

下午阿洛带着镰刀上山,想看看这金粒花到底长了多少。坡上的黄土被春雨泡得酥软,脚踩上去陷下浅窝,混着草根的气息往鼻子里钻。金粒花长得密,一丛丛趴在坡上,黄色的花盘朝着太阳,豆荚垂在叶底,像怕羞的小姑娘藏着手帕。他蹲下来数,发现每株最多可以结十五个荚,荚尖带着点褐绿色,像被阳光吻过的痕迹。

“阿洛!“岩松的声音从坡下传来,他背着竹篓,篓里装着刚割的嫩艾草,“我娘说这金粒花的老荚能榨油,去年她还念叨着找种子呢。“阿洛割了株带荚的花,茎秆里渗出点白浆,沾在指尖黏糊糊的:“石豆阿娘说能吃半个月?“岩松点头,用艾草擦了擦手上的泥:“过了清明就老了,壳子硬得能硌掉牙。“

回去的路上,阿洛特意绕到瓦尕婶子的坟前。老松树下的金粒花开得正盛,黄色的花瓣铺了薄薄一层,像给坟头盖了块花毯。他把带来的冬菜摆了一小碟,又摘了几个最嫩的豆荚放在边上:“婶子,今年坡上长了新吃食,比蚕豆更嫩,您尝尝。“风穿过松枝,沙沙响,像婶子在说“好东西要分着吃“。

接下来的半个月,江湾的人家几乎天天飘着金粒豆的香。石豆娘把冬菜切成细丝,和焯好的豆粒拌在一起,淋上点花椒油,盛在粗瓷碗里,看着就让人咽口水。“我家小阿豹一顿能吃两碗粥,就着这菜。“她给邻居送菜时总笑着说,陶碗沿还沾着点豆粒的绿浆,“这菜性子温,不像酸荞菜那么烈,老人孩子都能吃。“

阿洛家的灶台上,尼雅总摆着个陶瓮,专门装焯好的金粒豆。阿果放学回来,就搬个小板凳坐在灶边,帮着剥豆粒,小手捏着豆荚轻轻一掰,“啪“地一声,豆粒就滚进瓷碗里,像撒了把碎玉。“娘,瓦尕奶奶要是在,肯定会把豆粒串成手链。“小姑娘举着颗豆粒对着太阳看,光从豆粒里透出来,泛着淡淡的金,“像星星的芯子。“

尼雅正在纳鞋底,麻线穿过布面的声音和剥豆的脆响混在一起,像支温柔的歌。“等过了这阵,让你爹把老豆荚收起来,“她咬断麻线,把针别在布上,“石磨碾了能榨油,炒菜比猪油清口。“阿洛蹲在门槛上削竹片,准备编个晒豆荚的簸箕:“我看坡上那块地向阳,秋天开出来种金粒花正好,比种荞麦省力气。“

收种子那天,江湾的女人们都上了坡。阿果戴着顶草帽,跟着尼雅摘老豆荚,草帽上还别着朵金粒花,风一吹就晃得她眯起眼。“要选这种壳子发黄的,“尼雅教她捏开一个荚,里面的豆粒已经变成深褐色,饱满得快要撑破壳,“这样的种子埋在土里,明年才能长成胖娃娃。“小姑娘认真地把豆粒装进布口袋,时不时举起一颗对着太阳照,说要看看有没有“阳光的影子“。

男人们在坡下平整土地,阿洛和岩松用锄头把土块敲碎,石豆阿娘的男人则在地里埋草木灰,说这样的土“有劲儿“。“去年修的水渠能引到这儿,“阿洛擦了擦汗,望着远处的江湾,“秋天种下去,明年开春就能喝上金粒豆的汤。“岩松往地里撒了把野豌豆种,说是给金粒花做伴:“两种豆长在一起,结得更欢实。“

最后一顿吃金粒豆那天,江湾的人聚在晒谷场。女人们端来各家的拌菜,石豆阿娘加了蒜泥,尼雅拌了紫苏叶,岩松他娘放了点干花椒面,摆了满满一长条木桌。男人们架起柴火,烤着刚打的野兔,肉香混着豆香往天上飘。阿果举着个烤豆荚,跑到每个人面前让尝一口,脸上沾着炭灰,像只花脸猫。

“记得我小时候,“老葛苴喝了口米酒,“我娘也种过这金粒花,说是从山外带来的种子。后来遭了灾,就断了种。“他夹起颗豆粒慢慢嚼,“现在看你们收种子,就像看见当年的自己,手里攥着把希望。“阿洛往他碗里添了些豆菜:“等明年丰收了,给您多榨点油,炒菜香。“

夜里阿洛把晒干的金粒豆种子装进陶罐,尼雅在边上贴了张红纸,上面是阿果画的小花。“得放在阴凉处,“尼雅用布把罐口封紧,“太潮了会发芽,太干了又会瘪。“阿洛把陶罐放在灶台上,挨着瓦尕婶子留下的盐罐:“这里暖和,像娘的怀抱。“灶火的光透过陶罐,把里面的豆粒照得发亮,像装了一罐子星星。

秋天种金粒花那天,阿洛特意叫上了阿果。小姑娘攥着把小铲子,在翻好的土里挖小坑,阿洛往每个坑里丢三粒种子,尼雅则用脚把土轻轻踩实。“种子埋进去,要跟土地说说话,“尼雅教阿果,“就说'好好睡,开春给你穿花衣裳'。“小姑娘对着土坑小声嘀咕,风把她的话吹向远处,江湾的稻子正在灌浆,沉甸甸的穗子在风里点头,像在说“听见了“。

冬天下雪时,阿洛总去坡上看看。新翻的土地盖着层雪,像条厚厚的棉被,他知道雪底下藏着金粒花的梦,正等着春天的风来叫醒。尼雅织毛衣时,会把金粒花的样子织在袖口,褐色的线勾出豆荚,黄色的线绣出花瓣,阿果穿上时,总说胳膊上开着会结果的花。

开春的第一缕风掠过江湾时,坡上真的冒出了嫩芽,嫩黄的,像撒了把碎金子。阿果举着去年收种子的布口袋,跑到地里数嫩芽,数着数着就蹲下来,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娘,它们在说'谢谢你记得我们'。“尼雅笑着搂住她,发间别着的木簪,蒲公英的刻痕被春风磨得更光滑了。

远处的江湾里,新抽的稻苗在水里晃,像无数双小手在打招呼。阿洛望着坡上的金粒花,忽然想起那年春夜,岩松塞给他的那粒蚕豆,想起沙陶碗里的热气,想起说“条条路都能走成田埂“的石豆阿娘。原来有些种子,不仅会长在土里,还会落在心里,只要记得那份暖,就能在岁月里长出一整个春天。

灶房里的陶罐还在,里面的种子已经换了新的,布封上的红纸上,阿果画的小花旁边,又多了一行歪歪扭扭的花:“金粒花,来年结。等到开春石磨碾,碾出油来炒菜香“,风穿过窗棂,吹得纸角轻轻晃,像在应和着什么,这就好像是油菜从此进入我们的生活。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