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莺筑新巢话桑麻
第49章 莺筑新巢话桑麻
澜沧江的春水漫过鹅卵石滩时,阿洛正在给新栽的桃树培土。树是邻村白胡子老人送的,澜沧江的沙壤土养桃树,结的果子比江湾的甜。他握着木锄的手微微用力,新土混着草根的气息钻进鼻腔,像极了老葛苴当年在江湾翻地时的味道。
“阿洛哥,文先生叫你去乡学呢。“阿果的声音从坡下飘上来,小姑娘挎着竹篮,篮里盛着刚采的金雀花,花瓣上的露水在阳光下闪成碎银。她的小辫子比去年长了些,末端系着石豆阿娘用蜀锦边角料做的红穗子,是上次用金粒花油换的。
阿洛直起身,袖口蹭掉额角的汗珠。乡学的木屋已经换了新的茅草顶,文砚先生说这样能挡夏天的暴雨。他往坡下走时,看见岩松正领着几个后生打新的石磨,青灰色的石盘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凿子敲打的声音咚咚响,像在给澜沧江的流水打拍子。
“蜀地来的商队捎了信。“文砚先生的书案上摊着张麻纸,墨迹洇了边角,“说江湾今年汛期又冲了堤,留下的几户人家正商量着往上游搬。“他捏着纸的手指有些发颤,“当年劝他们同走,总说舍不得老宅......“
阿洛的目光落在案头的陶罐上,里面盛着去年收的澜沧豆,饱满得像要撑破壳。“要不要回信让他们来?“他轻声问,“咱们的坡地够宽,多盖几间屋就是。“
文砚先生摇摇头,往砚台里添了些清水:“路太远了,商队走一趟要三个月。不过我在信里画了地图,标了咱们种的金粒花和澜沧豆,告诉他们这里的土性。“他研着墨,墨条在砚台里转着圈,“就像老葛苴当年把澜沧江的事告诉咱们,总得有人把路指给后来人。“
阿果趴在案边数竹简,去年学的字已经能认全了,正用手指点着新写的“友“字:“先生,这个字是不是跟'有'字长得像?“文砚笑着把她揽到膝头:“是呢,有朋友的地方,才算真的有了家。“
这话让阿洛想起昨夜的事。邻村的后生送来了新酿的米酒,说是用澜沧江的江心水酿的,比江湾的谷酒爽咧。石豆阿娘炒了金雀花酱,尼雅蒸了掺着澜沧豆粉的窝头,男人们围坐在火塘边,酒碗碰得叮叮响。白胡子老人喝到微醺,说起十年前刚到这里时,全家人守着半袋种子熬过寒冬,“如今看着你们,就像看见当年的自己“,他抹了把胡子,眼里的光比火塘还亮。
“该给桃树浇水了。“阿洛拿起墙角的木桶,阿果屁颠颠地跟在后面,竹篮里的金雀花晃出甜香。路过晒谷场时,看见女人们正把晒干的澜沧豆装进陶罐,石豆阿娘的陶罐上刻着歪歪扭扭的“丰“字,是阿果教她刻的。“阿洛,“石豆阿娘往他手里塞了块烤豆饼,“尝尝新磨的粉,比江湾的细。“
饼子的热气烫得手心发暖,阿洛咬了一口,甜味混着豆香漫开。他忽然想起老葛苴攥在手里的半块蛮茎,原来安稳的味道,真的会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入夏时,桃树开始挂果,青绿色的小果子藏在叶间,像阿果刚学写字时画的墨点。岩松的婆娘生了个胖小子,族里按老规矩要挂铜铃辟邪,石豆阿娘把当年江湾带来的铜铃解下来,系在婴儿的襁褓上。“这铃跟了咱们一路,“她轻轻晃了晃,铃声脆生生的,“就叫'澜沧'吧,记着这条江的恩。“
文砚先生在乡学的墙上画了幅大图,左边是江湾的山形,右边是澜沧江的坡地,中间用朱砂画着迁徙的路线。“人走得再远,根总要记着。“他给孩子们讲江湾的金粒花如何耐涝,讲澜沧江的白莺如何耐寒,“就像你们的名字,阿果带着江湾的果,澜沧带着这里的江,都是念想。“
阿洛跟着学画地图,笔尖总在澜沧江的转弯处抖一下。文砚先生说:“这里的江水流得缓,不用怕画歪。“他望着先生鬓角新添的白发,忽然发现乡学的窗台上,文砚先生养的兰草开了花,是从江湾带来的品种,在澜沧江的水汽里,比从前更旺了。
雨季来临时,他们已经盖起了十二间土掌房,屋顶苫着厚厚的茅草,檐角翘起来,像白莺展翅的样子。岩松说这是跟邻村学的,能让雨水顺着檐角流得更远。夜里下雨时,阿洛躺在新做的木床上,听着雨声敲在茅草上,沙沙的像老葛苴在火塘边讲故事,心里踏实得很。
雨停的清晨,阿果在桃树下捡了只白莺的羽毛,沾着露水泛着银光。阿果也已经长成小小少年郎。“明年商队来,就托他们送去江湾给瓦尕奶奶。”
石豆阿娘正在缝新的麻布衣裳,听见这话眼眶红了。她去年给留下的族人捎过一包澜沧豆种,回信说长出的苗比江湾的壮。“等澜沧满周岁,“她咬断线头,“咱们回江湾看看吧,给老葛苴和瓦尕婶子的坟上添把土。“
这话让族里的人都动了心。秋收后,岩松套了辆马车,装着新榨的金粒花油、腌好的金雀花酱,还有孩子们写在竹简上或是芭蕉叶的字。阿洛把老葛苴的铜铃系在车辕上,走一步响一声,像在数着回乡的路。
江湾的变化比想象中大。留下的人家果然迁到了上游的高地,盖了新的木屋,田里种着澜沧豆,豆荚在风里晃,和澜沧江的一模一样。“是你文砚先生寄的种子好。“守着老葛苴坟的阿伯擦着木牌,木牌上的字已经模糊了,“去年有人想把坟迁上来,我说不用,老葛苴守了一辈子江湾的水,在这里踏实。“
阿洛往坟上培了些澜沧江的新土,土里混着金粒花籽。“我们在那边种了桃树,“他对着木牌轻声说,“结的果子可甜了,等明年让商队捎来给你尝尝。“风穿过坟边的树,树叶响得比从前欢,像老葛苴在笑。
回澜沧江的路上,马车里堆满了江湾的新收的棉籽。石豆阿娘把阿果搂在怀里,看着窗外掠过的江水:“你说奇不奇,走了这么远,倒像是把江湾也带来了。“阿洛望着车辕上的铜铃,铃声里混着江湾的风声和澜沧江的水声,竟分不清哪是哪了。
深秋的坡地像铺了层金毯,澜沧豆和金粒花的秸秆堆成了小山。邻村的人来帮忙脱粒,石豆阿娘和几个婆娘在晒谷场支起大锅,煮着澜沧豆焖饭,饭香混着木柴的烟,飘得满坡都是。白胡子老人拄着拐杖来看新收的粮,摸着澜沧豆的荚果直点头:“比我们当年种的多收三成,后生们会过日子。“
阿果和邻村的孩子在谷堆上打滚,小姑娘们的辫子上都系着红穗子,有蜀锦的,有本地麻布的,搅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家的。文砚先生坐在田埂上,看着后生们用新做的风车扬谷,谷壳飞起来像白莺的羽,他忽然提笔在纸上写:“他乡即故乡“,墨汁落在纸上,洇成一片暖暖的云。
阿洛学着扬谷,木锨扬起的谷粒在阳光下闪成金雨。他想起老葛苴说的“安稳不在地,在人心里“,如今才真的懂了。江湾的水,澜沧江的沙,金粒花的香,白莺的鸣,还有身边这些笑着的人,都是心里的安稳。
入冬时,桃树落了叶,枝桠上挂着阿果编的草环,里面塞着晒干的金雀花。文砚先生的乡学里添了新学生,是邻村送来的两个孩子,跟着阿果一起念书。阿洛照旧每日去学写字,今天写的是“暖“字,三点水旁的点画得格外圆,像澜沧江的水珠,也像江湾的露。
夜里的火塘边,岩松正给澜沧讲江湾的故事,小家伙含着手指,眼睛瞪得溜圆。石豆阿娘纳着鞋底,针脚密得像澜沧江的水纹。阿洛望着窗外的星空,白莺的巢在桃树上隐约可见,巢里大概铺着金雀花的绒毛,暖得很。
“明年开春,再种些桃树吧。“阿洛忽然说,“让商队带到江湾去,给那边的人也栽上。“文砚先生放下手里的书,油灯的光在他脸上晃:“好啊,再捎些澜沧的土,让江湾的地也尝尝这边的味。“
火塘里的柴噼啪响了一声,爆出个火星。阿洛望着那点光,像看见老葛苴在江湾的火塘边,正往炭里添柴。原来有些东西从来没走,就像这火,从江湾的塘,到澜沧江的灶,一直烧着,暖着一辈辈人的日子。
窗外的白莺忽然叫了两声,清清脆脆的。阿果说过,白莺通人性,知道家里人在想啥。阿洛往火塘里添了块柴,心里想着,等明年桃花开了,该给老葛苴的坟前也捎枝去,告诉他澜沧江的春天,比传说中还要好。
夜色漫过坡地,澜沧江的水声在远处哼着调子,像支唱不完的歌。土坯房里的灯一盏盏灭了,只有乡学的窗还亮着,文砚先生还在抄写从江湾带来的旧书,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白莺的眠歌,在澜沧江的夜里,轻轻摇晃。
还要在更高的山坡上种茶树,不能忘了尼亚部的根。新收的茶既可以喝,也能给商队换一些别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