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安丰告急议勤王
第34章 ,安丰告急议勤王
安丰告急议勤王
至正二十二年春,应天府帅府的议事厅内,铜鹤香炉里的檀香燃到了尽头,飘出的青烟在晨光中扭曲成线。朱元璋盯着舆图上用朱砂圈出的安丰城,指尖重重按在张士诚部将吕珍的进军路线上,那里的标注墨迹未干,透着浓重的杀意。
“探马回报,吕珍掘开河堤灌城,小明王已被困三日,城内断粮断水。“李善长展开军报的手微微颤抖,羊皮纸上还带着淮北的风沙气息,“张士诚扬言要'奉元讨逆',实则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徐达按在剑柄上的手青筋暴起,铁甲肩吞上的狮头纹被晨光镀成金色:“小明王虽无实权,却是红巾军的旗号。若被张士诚擒去,天下义士谁还肯归附?末将请战,愿率五万精兵驰援!“
“不可!“刘基的羽扇突然横在舆图上方,扇面遮住了安丰与应天之间的寿州防线,“张士诚此计毒辣,明攻安丰,暗窥应天。元帅若倾巢而出,陈友谅残部若从武昌东下,张士诚再派水师抄后路,我军将腹背受敌!“
朱兴隆站在朱元璋身侧,望着舆图上蜿蜒的淮河,想起当年随红巾军渡淮时的腥风血雨。他昨夜刚从粮仓回来,得知为筹军粮,马秀英已将后宫的绸缎都典当了:“伯温先生所言极是,“他的声音带着彻夜未眠的沙哑,“但不救小明王,天下人会说我们忘恩负义,连共主都弃之不顾。“
朱元璋突然一拳砸在案上,震得令旗纷纷倒伏:“忘恩负义?当年郭子兴大帅被困濠州,是谁冒死相救?如今小明王有难,我若坐视不理,跟那些见死不救的元军有何区别?“他想起小明王登基时,曾赐他“吴王“封号,虽知是虚衔,却也是红巾军的正统象征。
“元帅还记得韩林儿是怎么当上小明王的吗?“刘基的声音陡然压低,“他父亲韩山童举事败亡,红巾军推他为帝,不过是借个名目。如今张士诚想抢这个名目,我们为何不能用别的名目?“
“别的名目?“朱元璋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困惑。
“天命。“刘基的羽扇指向应天城头的“明“字大旗,“元帅已据有江南半壁,军纪严明,百姓拥戴,这便是天命所归。救小明王,是尽臣子义;不救小明王,是顺天命行。“
徐达猛地抬头:“先生这是要我们背主?“
“非也,“朱兴隆忽然开口,打破了厅内的僵局,“救与不救,不在名义,而在利弊。“他想起陈雪雁去徽州前说的话“乱世中活着就是道义“,“若救,需得速战速决,留重兵守应天;若不救,需立刻发布讨贼檄文,将张士诚的野心公之于世。“
朱元璋看着兄长眼中的沉稳,又看看刘基羽扇上“顺天应人“的题字,心中已有计较。他想起马秀英昨夜抚着孕肚说的话:“百姓们盼的是安稳日子,谁坐龙椅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吃饱饭。“
“传我将令,“朱元璋忽然拔剑出鞘,剑光映着众人惊讶的面孔,“徐达率三万步骑星夜驰援安丰,务必在吕珍破城前赶到!“
“元帅!“刘基急道。
“伯温先生,“朱元璋打断他,剑尖指向舆图上的洪都,“你率两万水师镇守鄱阳湖口,若陈友谅残部敢动,就把他们堵在长江里!“他转向朱兴隆,眼神无比郑重,“哥,应天的粮草和城防,全靠你了。秀英有孕,你替我多照看。“
“放心!“朱兴隆握住弟弟的手腕,感受到他掌心的滚烫,“若有差池,提我人头!“
三日后,徐达的援军在安丰城外与吕珍展开血战。朱元璋亲自登上应天城楼,看着徐达的先锋官常遇春(已伤愈归队)挥舞铁矛冲垮张士诚的阵型,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朱兴隆则带着民夫加固城墙,马秀英挺着孕肚在后方组织妇女缝制伤兵的绷带,整个应天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下一心。
当徐达将小明王护回应天的消息传来时,朱元璋正在查看刘基送来的“讨张士诚檄文“。檄文中历数张士诚“窃据江浙,剥削百姓,今又围攻共主“的罪状,最后一句“天命归明,顺之者昌“写得龙飞凤舞。
“哥,你看,“朱元璋将檄文递给朱兴隆,“伯温先生说,这叫'救而不尊',小明王到了应天,就养在深宫,让他做个太平天子,实权还是在我们手里。“
朱兴隆看着檄文上的“明“字,想起当年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又立“明“字大旗,原来早有深意。他忽然明白,弟弟要的不是救一个傀儡君主,而是借救援之名,行天命之实。
“重八,“朱兴隆放下檄文,看着远处宫墙内升起的炊烟,“秀英快临盆了,等孩子出生,咱们给孩子起个好名字,盼着这乱世早点结束。“
朱元璋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好,等打完这仗,咱们就给孩子办满月酒,让全应天的百姓都来喝杯喜酒。“
应天府的春天,因为小明王的到来和即将降生的婴儿,而变得格外不同。虽然张士诚的威胁尚未完全解除,陈友谅的残部仍在湖广蠢蠢欲动,但朱元璋和他的兄弟们,已经在这乱世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朱兴隆站在城头,望着夕阳下的应天府,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弟弟的雄才大略正在逐步实现,而他自己,作为兄长,将继续在后方默默支持,为这个新生的王朝,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筑起最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