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专家抵临,蓝图初现
第22章 专家抵临,蓝图初现
三架军用直升机卷起漫天沙尘,稳稳降落在新清理出的临时停机坪上。舱门打开,一群穿着各异、气质精干的人鱼贯而出。为首的正是上次考察组的张组长,他身边跟着几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的学者,还有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以及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眼神如同鹰隼般扫视着废墟的中年男人——省水利厅的高级工程师,姜工。
“欢迎!张组长!各位专家!一路辛苦了!”苏雨晴作为临时负责人,带着老王等人迎了上去。她穿着朴素的冲锋衣,脸上带着疲惫却沉稳干练的气质。
张组长用力握住苏雨晴的手:“苏博士!辛苦了!林风同志情况怎么样?”他的目光充满了关切。
“已经醒了,伤势稳定,但还很虚弱,需要静养。”苏雨晴简要汇报,“各位请先到监测站休息,喝口水,我再详细汇报情况。”
监测站经过清理和简单修复,成了临时的指挥中心兼会客室。众人落座,苏雨晴用简洁的语言,配合老王拍摄的灾情照片(用卫星电话传送功能),介绍了沙暴的恐怖威力、营地的惨重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以及灾后自救和空投物资接收的情况。她着重强调了林风在灾前预警(归功于监测站)、灾中指挥和最后时刻为保护大家做出的巨大牺牲(隐去引雷细节,强调他冒死加固和转移人员),以及“观沙亭”主体结构在特强沙暴中奇迹般保存下来所展现的古建抗灾价值。
听着苏雨晴平静却蕴含力量的叙述,看着照片里如同被核爆洗礼过的废墟、倾斜却屹立的古亭、以及林风重伤昏迷的照片,专家们无不面色凝重,肃然起敬。尤其是几位建筑和结构专家,对那座经历如此摧残依旧不倒的“观沙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奇迹!这绝对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一位头发全白的老教授(古建研究所的梁老)激动地拍着桌子,“如此精巧的木构,在那种风力下…简直违背常理!林主任复原的技艺,价值无量!”
“灾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地质专家看着照片里被彻底改变的地貌和深埋的设施,眉头紧锁,“重建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地基稳定性需要重新评估。”
“林风同志…是个英雄!”张组长沉声道,目光中充满了肯定,“省里对瀚海的重建高度重视!这次派我们来,一是实地勘察评估,二是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协助林风同志,尽快拿出科学可行的重建规划!省里会全力保障重建所需的基础物资!”
这时,一直沉默的水利专家姜工开口了,声音洪亮:“苏博士,听说你们发现坎儿井暗渠还有水?带我去看看那个竖井!”
姜工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在苏雨晴和老王的带领下,他立刻来到那个被清理出来的竖井旁。他亲自下井,用手电仔细检查井壁和下方暗渠的堵塞情况,又用专业听筒探听水流声。
“好!太好了!”姜工爬上来,满脸兴奋,“暗渠主体没塌!只是上游被沙石淤塞了!我们有专业的高压水枪和疏通设备,很快就能恢复供水!这坎儿井,是重建的生命线!”他的肯定,给重建带来了第一个实质性的技术保障。
医疗小队则立刻前往监测站病房,为林风进行详细的检查。结论和苏雨晴的判断一致:多处骨折(需静养)、内脏震荡(需观察)、严重失血和虚弱(需加强营养)。暂无生命危险,但恢复期漫长,必须避免劳累。
当专家们在苏雨晴和老王的陪同下,实地考察废墟,尤其是近距离查看“观沙亭”的损伤时,再次被震撼。那精巧的榫卯结构在巨大的外力下展现出的韧性和“屈服而不折断”的特性,让结构专家们啧啧称奇。王师傅带着徒弟在一旁,自豪地讲解着林风当初建造时使用的技艺和加固方法,听得专家们频频点头。
考察持续了一天。傍晚,专家工作组、苏雨晴、老王、王师傅、李婷、陈默等核心人员齐聚监测站会议室(临时布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瀚海重建的初步规划方向。
专家们各抒己见:
*水利姜工:优先疏通恢复坎儿井系统,保障水源,这是重建的基石。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竖井密度,构建更可靠的水网。
*地质专家:鉴于沙暴后地质松动和息壤能量泄露点(被解释为特殊地质活动)的存在,重建必须采用更稳固的基础形式,推荐深桩基础或筏板基础,成本高昂但安全。
*建筑专家(梁老):高度赞扬古亭结构,建议新城核心建筑借鉴甚至升级这种古建技艺,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和抗灾示范。但对于大规模民居,认为纯木构成本高、工期长,建议以现代框架结构为主,局部融入古建元素。
*规划专家:建议放弃原址,选择附近地质更稳定、受风沙影响较小的区域重建新城。原址可保留作为纪念公园。
讨论热烈,但也存在分歧,尤其是选址和建筑形式。成本、工期、安全性、特色…各种因素交织。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林风在苏雨晴的搀扶下,拄着一根临时制作的拐杖,脸色苍白但眼神清亮如寒星,缓缓走了进来。
“林主任!”
“林风同志!”
众人纷纷起身,目光聚焦在这个创造了奇迹又差点为之献身的年轻人身上。
林风对大家点点头,在苏雨晴的搀扶下坐到了主位(加了软垫的椅子)。他扫视了一圈众人,目光平静却带着无形的力量。
“感谢…各位专家…莅临指导。”林风的声音依旧虚弱,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瀚海…重建…我的意见…很明确。”
他顿了顿,积攒力气,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
“一、原址重建!这里…洒下了血汗…埋着英魂…不能放弃!地质问题…用技术解决!风沙问题…用规划和…更强的建筑…去抵御!”
“二、古建为魂!不仅仅是…亭子。新城…从民居…到公共建筑…核心结构…都要采用…改良的…传统技艺!榫卯抗震…夯土保温…坡顶导风…这是…瀚海的根!也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三、生态优先!重建…不是复原…是升级!要建立…立体的…生态防护体系!深井水网…滋养绿洲…抗风林带…锁住沙丘!利用…特殊土壤改良剂(息壤)…在最核心区域…打造…永不陷落的…生命绿核!”
林风的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原址重建?风险巨大!古建为魂?成本高昂!生态优先?投入惊人!
“林主任!”地质专家忍不住开口,“原址的地质风险…”
“深桩…结合…局部筏板…基础下…预埋应力分散层…”林风直接打断,报出了一串极其专业的地基处理术语,甚至包括了某种利用特殊材料(合成石)改变局部土体性质的构想,听得地质专家一愣一愣的。
“成本…”规划专家皱眉。
“长远…效益…独一无二的城市IP…旅游…文化…生态价值…”林风喘息着,但思路无比清晰,“初期…省里支持…后续…我们自己…造血!”
“大规模古建技艺…”梁老既兴奋又担忧,“人才…工匠…哪里来?”
“培养!”林风的目光看向王师傅,“王师傅…是火种!以老带新…建立…工匠学院!省内…全国…招募…手艺人!我们…提供…平台…和…失传的…技艺图纸!”他这句话,让王师傅激动得浑身发抖。
林风说完,似乎耗尽了力气,靠在椅背上微微喘息。苏雨晴立刻递上温水。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专家们面面相觑,都被林风这大胆到近乎狂妄、却又条理清晰、直指核心的规划震住了。他不是空谈理想,每一个点后面,似乎都隐藏着具体的技术路径和解决方案雏形,甚至…有些想法超前得让他们这些专家都感到惊讶。
张组长看着林风苍白却坚毅的脸,又看了看周围专家们脸上的震惊和思索,心中已然有了决断。他缓缓站起身:
“林风同志的思路,虽然大胆,但目标明确,魄力十足!而且,他对技术难点的认知,甚至超越了我们一些专家的初步判断!这份在废墟上重建辉煌的雄心壮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他环视众人:“我提议,工作组接下来的任务调整:全力协助林风同志,细化这份‘原址重建、古建为魂、生态优先’的重建总纲!技术难题,我们共同攻关!省里的资源,会向瀚海倾斜!我们要在这里,打造一个灾后重建的奇迹样板,一个传承中华建筑智慧的沙漠明珠!”
张组长的话,一锤定音!林风以他的意志、远见和似乎深不可测的技术底蕴(他们不知道是系统),赢得了工作组的初步认同,也正式确立了瀚海新城重建的基调——一座扎根于传统智慧、面向未来挑战的沙海不落之城!蓝图初现,荆棘满途,但方向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