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引水符与监测站的奠基
第9章 引水符与监测站的奠基
苏雨晴带来的短暂风波平息,营地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一种无形的紧迫感已然弥漫开来。林风知道,苏雨晴的土壤检测报告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必须在专业质疑声浪到来之前,拿出更扎实的证据和成果。
系统奖励的【环境监测站基础图纸】和【引水符】来得正是时候。
“老王,阿强,阿力,过来开会!”林风召集核心团队,摊开一张他手绘的简易营地周边地形图(得益于改良鲁班尺的测绘功能)。“咱们的水源,目前只够自用和小范围试验。想要发展,引来更多人,水是命脉!下一步,咱们要干两件大事!”
他指着地图上营地东侧约一公里外的一处地势更低洼的区域:“第一,在这里,建一座咱们自己的环境监测站!实时监控这里的温度、湿度、风速、沙尘、甚至地下水变化!数据,就是咱们的武器和盾牌!”他展示了系统图纸的关键部分,一个结构稳固、功能集成的小型观测站雏形。
“第二,”他的手指沿着一条虚拟的线路,从现有的坎儿井出水口,划向东边更远处一片相对平坦的区域,“把水引到这里!开垦出咱们的第一片试验田!种树,种草,让绿色在这戈壁上扎根!”
阿强挠挠头:“少爷,引水?用管子吗?咱们哪有那么多水管?挖渠的话,这么远,得挖到猴年马月啊?而且水够不够流过去都是问题。”这是很现实的困难。
林风神秘一笑,掏出了三张巴掌大小、用暗黄色不知名材质制成的符箓,上面用朱砂描绘着复杂玄奥的纹路,隐隐有微弱的水汽波动——【引水符(初级)】。
“靠这个,加上咱们的老办法——坎儿井!”他晃了晃符箓,“这是…嗯…一种古老的风水秘术,能小幅引导地下水脉的流向。配合坎儿井技术,可以事半功倍!”
老王三人看着那几张鬼画符一样的黄纸,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少爷又开始搞玄学”的无奈。直播间的弹幕也一片“???”和“风少改行当道士了?”的调侃。
林风也不多解释,实践出真知。“阿强阿力,你们继续沿着现在的坎儿井主渠,按这个方向,向东挖掘新的支渠暗沟,深度和坡度按我之前教你们的来!老王,你跟我去选监测站的地址!”
监测站的选址颇为讲究。林风拿着改良鲁班尺,在图纸标注的大致区域内反复勘测,最终选定了一处地势略高、视野开阔、且下方地质结构相对稳定的地点。这里既能避免被风沙掩埋,又能获取更全面的环境数据。
“就是这里了!开挖地基!”林风打下定位桩。
监测站的地基要求比之前的夯土墙和亭子更高,需要更深更坚固,以承载仪器和抵抗强风。林风利用系统空间里剩余的【优质粘土砖】和兑换来的少量水泥(积分宝贵,省着用),结合本地沙土,指导三人采用更复杂的“三合土”技术(石灰、粘土、沙砾混合)夯筑地基和矮墙,强度远超普通夯土。
直播镜头记录着工程进展:
“三合土!风少连这都会?”
“感觉监测站比亭子还难建啊!”
“风少真是全能?从木匠到泥瓦匠无缝切换?”
“那个符…真的有用吗?坐等打脸(或打我们脸)”
与此同时,阿强阿力负责的引水渠工程也在艰难推进。向东挖掘意味着要克服轻微的上坡,暗渠的坡度控制需要极其精准,否则水无法自流。两人挥汗如雨,进展缓慢。
几天后,当监测站的地基和半人高的矮墙初具规模时,引水渠的挖掘遇到了瓶颈——一段坚硬的岩层挡住了去路!靠阿强阿力的手工开凿,效率极低。
“就是现在!”林风带着老王来到引水渠挖掘现场。他站在岩层前,仔细观察了水流方向和岩层走向。然后,他取出一张【引水符】,口中念念有词(装模作样),其实是在用系统传授的方法,用意念锁定岩层下方一条微小的地下水脉分支。
“疾!”林风低喝一声,将引水符贴在了岩层侧壁一处相对松软的缝隙处!
符箓上的朱砂纹路瞬间亮起微弱的红光,随即如同冰雪消融般渗入岩层,消失不见!
一秒…两秒…十秒…现场一片寂静。阿强阿力伸长脖子看着,老王也屏住了呼吸。直播间的弹幕也少了许多,都在等待结果。
突然!
“咕噜噜…”
一阵极其轻微、却清晰可闻的水流声,从岩层内部传来!紧接着,之前阿强阿力费力挖掘却收效甚微的缝隙处,一股明显比之前出水口更清澈、流量也稍大一些的水流,汩汩地涌了出来!水流顺着他们挖好的沟槽,欢快地向着东边流淌而去!
“水!水真的过来了!自己流过来了!”阿强激动得跳了起来!
阿力也目瞪口呆:“神…神了!少爷!您真是活神仙!”
老王看着那凭空多出的水流,又看看一脸高深莫测的林风,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少爷的手段,越来越看不懂了!
弹幕彻底疯狂:
“卧槽!卧槽!卧槽!符箓显灵了?!”
“这不科学!!”
“风少!风大师!请受我一拜!”
“打赏!必须打赏!给风大师买朱砂!”
“举报了!有人开挂!物理外挂!”
“前面的,这是玄学外挂!(狗头)”
林风心中也松了口气,系统出品果然靠谱!他对着镜头,故作淡然:“都说了,老祖宗的智慧,博大精深。这叫‘引水符’,原理嘛…说了你们也不懂。总之,水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他指挥阿强阿力,“赶紧把这段渠道加固好,把水引到规划好的蓄水池去!”
【引水符】的效果是持续的,虽然引导的流量有限,但足以支撑一个小型蓄水池和未来的试验田灌溉。这神奇的“法术”,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在直播间和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将林风和“瀚海奇迹”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峰!质疑声依然有,但更多的声音变成了惊叹、崇拜和狂热的好奇。
林风没有沉浸在符箓带来的震撼中,他马不停蹄地回到监测站工地。地基和矮墙已经完成,接下来是搭建主体框架和安装设备。系统图纸非常详细,主体结构采用预制钢构(林风用积分兑换了关键连接件)和部分本地石材、木材结合,既要坚固耐用,又要方便安装传感器。
林风亲自上阵,指导老王三人组装钢架。改良鲁班尺再次发挥神效,测量、校准无比精准。直播镜头下,一座风格粗犷、带着工业美感又融合了实用主义的小型建筑骨架,在戈壁滩上逐渐成型。与旁边古韵盎然的“观沙亭”形成鲜明而和谐的对比。
“监测站是现代化的眼睛,”林风一边拧紧螺栓,一边对着镜头解说,“但它扎根的地方,是我们用传统智慧和一点点‘运气’改造的土地。古今结合,才能看得更清,走得更远。等设备装好,咱们就能用数据说话了!”
他心中默念:苏博士,等着看吧,我会用科学(系统)监测的数据,来证明我的“不科学”(系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