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这李可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第37章 这李可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朱元璋知道,李可才学不一定有,但是主意确实非常地多。
对孙贵妃好一顿安抚,随后又把孙镜静给叫了过来,问道:“镜静愿不愿意嫁给驸马?”
其实朱元璋也就是随口问一句。
并且,也算是告知对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吧。
至少……
你得告诉她,驸马将来是拿来干什么用的。
七天的时间眨眼就过去。
七天后……
朱元璋给李可的答案自然是公主已经同意了。
李可也懒得去追究,是不是公主自己亲口说的。
反正,这些大人肯定是骗也好,威逼利诱也罢,也绝对会让这一门婚事成真。
只见李可便对朱元璋道:“那既然公主殿下同意了,那就让婚礼尽早办完吧。臣的意思是……早就办完,早点心安,就明年冬天把这婚事给办了怎么样?”
朱元璋不理解,“你就真的这么急?”
李可道:“这话说的!陛下你富有四海,当然不急,臣穷得叮当响,那当然是越快越好,对了,这驸马都尉跟公主府每月都能有多少的俸禄?”
朱元璋直接回他,“朕还没有定!”
李可便道:“驸马都尉一般是五品左右,那就按照五品的来给,遵循惯例……也行!至于公主府……我忘了大唐时是多少,宋朝这边,我也没怎么了解过。可要能养个几十、上百个奴仆,这肯定是基本要求,再怎么样,这公主府也不能那么穷酸。对了,皇庄给多少?”
朱元璋每次听李可说话,总能气得头昏脑涨,怒目朝着李可一横,便道:“你是怎么能够做到脸不红、心不跳地问出这些的?”
李可也是一脸委屈巴巴的样子,朝着朱元璋道:“臣没了父母。那这些事,不得臣自己一个人张罗?难道要臣去把我家父母的棺材挖出来,让他们跟陛下谈?”
朱元璋被李可给说得有点无语凝噎,也只好当场思考了起来。
其实明初,就算是他朱元璋,也不见得能有多富裕。
毕竟大元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早就把这天下给弄得民生凋敝。
朱元璋想了想,这才道:“目前国家也不是很有钱,就先给米五百石吧。”
李可:“那封地呢?”
朱元璋:“……都给你米了,还要什么封地。”
李可便道:“那怎么能一样,有封地,起码可以自己种点菜吃。不然什么都买,那多浪费钱。还能养点鸡啊,鸭啊什么的,挖个鱼塘,还可以养鱼。好歹也给个几十亩,一百亩,意思一下。”
朱元璋也是发现了:“就你小子要求最多!你先说说,你最近还有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治国之策,朕再考虑要不要给你。”
李可斜睨了对方一眼,每次他提的建议,朱元璋就是不执行,这又有什么用?
不过想想好像也可以理解,你说现在就治吏,现在就休沐,这前线还在打仗呢。
你现在就严格要求了,而且给文官放假了,那以后谁还乐意给你打仗?
大明立国后,并非是立马就没有战事,而是还要打很久。
李可回道:“最近没想出什么好的国策。不过非要说的话,倒也不是说就提不出建议了。”
朱元璋就爱听这个。
一听到这个,他的眼睛就立马明亮了起来。当即脸上兴奋中夹杂着高兴,说道:“那你快说!”
李可便道:“陛下你可以管管你的那些个儿子。皆因强如李世民,都有畜生不如的儿子,而且立国后,接下来肯定会编纂大明的律法,可如果皇子犯了法,而陛下你又顾念亲情,而不去严格地执行,那这律法,立了跟没立,又有何区别?”
“若是陛下你自己都视律法为无物,那你还怎么要求你下面的臣子再去遵守律法?自古以来,就是因为皇帝总是第一个乱法的人,所以下面的人嘛,也就随便对付对付得了。”
“我提议,现在就开始让人编写大明律,然后让陛下你的儿子去背,以防止他们将来犯错,到时候真犯了,陛下你自己恐怕就得左右为难。正所谓……法律,是治理天下的开端。没有法律,就没有办法治理天下。我这提了两个建议!”
说罢,李可就盯着朱元璋要好处。
朱元璋只好道:“给你五十亩,得,给你一百亩,这总行了吧!你方才说,法律,是治理天下的开端……”
朱元璋一下子,又有了不少的感悟。
这可比宋濂整天在他耳边,说陛下你要仁政,如何当一位明君,要让人容易明白得多。
至于对皇子的教育……
其实朱元璋早就意识到了。
毕竟他自己就是泥腿子出身,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在李可提出这个建议之前,他早就已经是派人去给皇子们四处请名师。
先不说是不是每个皇子都有,但至少,朱元璋此时此刻已经是有意识地在做这件事。
跟朱元璋扯了扯法律,皇子的教育,李可之后又把话题引导回这婚事上。
这婚期什么的,还有婚礼安排什么,肯定都得确定好。
李可也深知如今的大明并不富裕,你说要想把婚礼给办得多隆重,恐怕也很难。
所以……
李可的意思是,就算是把规格给降下去,也要办。
总之,速度一定要快!
毕竟他的治国之策要是让朱元璋都给摸透了,到时候朱元璋要是翻脸不认你了,你又能说什么?
接下来!
两人也是把婚期,把各种小事,都定好。
期间……
还把宋濂也叫了来,让对方负责看看,这婚礼之事,该如何安排。
毕竟大明刚刚开国,各项礼仪制度,都肯定不完善,公主出嫁该如何,自然也没人知道。
宋濂为人慎密谨慎、谦逊低调,连跪礼都是李可给废的,李可还是李善长的弟子,那当然这婚礼该怎么办,就全看李可的意思了。
李可先问询了对方民间怎么办,以前的公主怎么办,尤其那些回门,什么时间回这些,都事无巨细,还有婚礼用到的各种食物、果脯,都有什么,也是能简化就简化,参考民间,或者比民间多出一点点就行。一一拍板确定下来,不消两日,这大明公主出嫁的礼仪,便被制定了出来。
这风风火火地拍板做事的样子,就是宋濂,都对李可不得不佩服万分。
只能说年轻人就是有冲劲。
而随着时间越久,此时大明朝堂上下,不管是中书,还是其他什么犄角疙瘩,知道李可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而且,也有越来越多李可的事迹,给泄露了出来。
就好比这宋濂对李可的评价,以及李可自己制定自己跟公主的婚礼礼仪相关事宜,以及还有提议废除元朝跪礼等事,至于他的那篇《论塞王体系,以及天子守国门》就更是不必说了,只不过,由于当初这文章写得很烂,即便是李善长跟朱元璋汇报,也经过了一层转译,原稿并未流出,所以很多人也只知大概是怎么回事,其实并未真正看过原文。
这才使得这文章,影响力被大大地削弱,当然,即便如此,这对于定都的讨论,也还是让不少人都耳目一新,对李可的想法,还是很认可的,虽说持反对意见的,肯定也不少,但他们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不是长安就是洛阳,看他们的,还不如看李可的。起码李可的观点够新!
最后……
李可还有一个牛逼的地方,那就是如今陛下几乎每隔个几日,都要单独召见李可一下午。
地点通常是在大善殿,也不知道两人在里头聊什么,东宫,就连认真读书的太子朱标也都听闻了。
而且对这婚礼的事尤为震惊。
啥?
我才八岁的妹妹就要出嫁了?虽说不是母后生的,而是孙贵妃生的,可这也……这李可到底是个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