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高仙芝:大唐西域的铁血传奇
第26章 高仙芝:大唐西域的铁血传奇
葱岭驰驱战未休,奇谋破虏震西陬。
连云堡上风云急,怛罗斯前岁月愁。
功建西域威远播,冤沉中土恨难收。
大唐名将千秋叹,青史长留壮志酬。
第一章:将门虎子初露锋芒
大唐开元年间,西域的天空湛蓝如宝石,却时常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在安西都护府的营帐中,一个少年正对着手中的长枪沉思,他便是高仙芝,高句丽武将之子。自幼,高仙芝便随父高舍鸡来到安西,在马背上长大,听着军中的号角与马蹄声入眠。
高舍鸡深知战场的残酷,对高仙芝的教导极为严格。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营帐上,高仙芝便开始了他的训练。骑射、格斗、兵法,每一项他都刻苦钻研。他的眼神中透着坚毅,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在这片广袤西域的未来。
开元末年,二十余岁的高仙芝已长成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凭借着父功,他被授予游击将军之职。初入军队,高仙芝并未因出身而懈怠。他跟随部队四处征战,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每一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观察敌军的布阵与战术,思考着如何应对。
在一次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高仙芝所在的部队遭遇了一群凶悍的马贼。马贼们骑术精湛,来去如风,给唐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高仙芝仔细观察着马贼的行动规律,发现他们在冲锋时队形较为松散。于是,他向将领建议采用分散包围的战术。将领采纳了他的建议,高仙芝带领一队骑兵从侧翼迂回,切断了马贼的退路。最终,唐军大获全胜,高仙芝也因此崭露头角,得到了上司夫蒙灵察的赏识。
夫蒙灵察对高仙芝的才能十分看重,开始刻意培养他。他让高仙芝参与一些重要的军事会议,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高仙芝也没有辜负夫蒙灵察的期望,他在会议上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让众人刮目相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仙芝的名声逐渐在安西都护府传开。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谋过人,成为了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然而,高仙芝并不满足于此,他渴望着更大的挑战,渴望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第二章:征讨小勃律——奇袭与攻坚的完美结合
天宝六年,西域局势风云突变。小勃律国在吐蕃的威逼利诱下,倒向了吐蕃,切断了唐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唐玄宗下令出兵征讨小勃律,高仙芝被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领万名步骑兵踏上了征程。
此次出征,困难重重。军队需要穿越葱岭,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山峰高耸入云,气候变幻莫测。高仙芝深知时间紧迫,他制定了详细的行军计划,带领军队日夜兼程。在翻越葱岭的过程中,士兵们面临着高原反应、寒冷和饥饿的考验,但高仙芝始终身先士卒,鼓励着大家坚持下去。
经过艰苦的行军,唐军终于抵达了小勃律国的重镇连云堡。连云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有吐蕃军队驻守。高仙芝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敌军的布防情况。发现连云堡前有一条大河,敌军认为唐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渡河。于是,高仙芝决定出其不意,在夜色的掩护下,命令士兵们迅速搭建浮桥,强行渡河。
当唐军突然出现在连云堡城下时,敌军惊恐万分。高仙芝指挥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身骑战马,挥舞着长枪,冲锋在最前面。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战,唐军攻克了连云堡,取得了关键的胜利。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小勃律国都城孽多城还在远方,中间隔着坦驹岭。坦驹岭地势险峻,积雪深厚,行军十分困难。高仙芝再次展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勇气,他先派人假扮阿弩越城的胡人前来迎接,告知士兵们前面的胡人是友好的,娑夷河的藤桥已经被砍断,不用担心敌人的追击。士兵们听后,士气大振,纷纷跟随高仙芝下了山岭。
到达阿弩越城后,高仙芝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他先派使者告知小勃律王,唐军只是借道前往大勃律,不会攻打他们的城池。小勃律王信以为真,放松了警惕。高仙芝趁机派段秀实率敢死队绕道上游,用皮筏强渡婆夷河,切断了吐蕃援军的道路。当唐军出现在城下时,吐蕃援军还在百里之外的坦驹岭隘口拥堵不前。
接着,高仙芝在阿弩越城设下“死亡峡谷”。他在峡谷两侧的悬崖上埋伏了弓箭手,谷底铺满了铁蒺藜。当吐蕃骑兵进入峡谷时,唐军滚木礌石如暴雨倾泻,陌刀队从两翼杀出。此役,吐蕃精锐全军覆没,赞普仅以身免。
高仙芝押着小勃律国王班师时,西域七十二国震恐,纷纷遣使归附。这一战让唐朝重新掌控丝绸之路,高仙芝也因此被封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他在征讨小勃律的战役中,展现出了奇袭与攻坚的完美结合。奇袭连云堡,出其不意地渡河攻击,让敌军措手不及;攻坚孽多城,巧妙运用调虎离山和伏击战术,彻底击败了吐蕃和小勃律的联军。
第三章:征服石国——突袭与谋略的展现
天宝九载,高仙芝将目光投向了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石国在西域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且时常与唐朝作对。高仙芝决定对石国采取行动。
他先与石国约和,让石国放松了警惕。然而,这只是高仙芝的谋略。在石国毫无防备之时,高仙芝突然发动突袭。他率领军队迅速包围了石国的都城,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石国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快就陷入了混乱。
高仙芝指挥唐军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战,攻破了石国的都城,生俘了其国王和部众。此次征服石国,高仙芝展现出了出色的突袭能力和谋略。他用约和的假象迷惑敌人,然后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达到了战争的突然性和有效性。
在处理石国事务时,高仙芝也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并没有对石国进行大肆屠杀,而是采取了安抚的政策,让石国的百姓继续安居乐业。他还任命了一些亲唐的官员来管理石国,巩固了唐朝在当地的统治。
然而,高仙芝的行动引起了一些西域国家的不满。石国的一些残余势力逃到了阿拉伯帝国,向阿拉伯帝国求救。阿拉伯帝国早就对唐朝在西域的扩张有所不满,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出兵,与唐朝争夺西域的控制权。
第四章:怛罗斯之战——遗憾中的坚守
天宝十载,石国引大食(阿拉伯帝国)来攻。高仙芝深知大食的威胁,决心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他精心组建了一支堪称当时东亚最强悍的远征军,包括安西都护府下辖的汉军精锐步兵与骑兵,身披坚固铠甲,步兵善用威力巨大的陌刀,骑兵弓马娴熟;拔汗那国军队,作为坚定的盟友;以及骁勇善战的葛逻禄部骑兵,受雇参战。
高仙芝挥师西进,跋涉千里,深入敌境。他的目标明确,要在阿拉伯主力完成集结前,以雷霆之势击溃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派出的先锋部队。起初,战局似乎向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唐军凭借精良的装备、严明的纪律和高仙芝出色的指挥,在正面交锋中给大食联军造成了巨大压力。《资治通鉴》记载双方“相持五日”,唐军的陌刀阵如同一道移动的钢铁城墙,给擅长轻骑兵突击的大食联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伤亡。
然而,战争的胜负往往系于瞬息之间。长期作战的疲惫、深入敌后的补给困难、以及大食援军不断抵达带来的兵力优势,开始消磨唐军的锐气。最关键的时刻,战前被寄予厚望的葛逻禄部雇佣兵,在激烈的战斗中突然临阵倒戈,这使得唐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尽管如此,高仙芝依然带领着唐军顽强抵抗。他冷静地指挥着剩余的部队,试图挽回局面。他组织了多次反击,希望能够冲破敌人的包围。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不顾危险地冲锋在前,激励着士兵们继续战斗。
但是,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唐军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下,损失惨重。高仙芝不得不下令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他依然保持着冷静,指挥部队有序地撤离。他带领着残部突出重围,回到了唐朝的边境。
怛罗斯之战是高仙芝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场战役也不能完全否定他的军事才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苦战中,高仙芝率领的唐军虽败犹荣。阿拉伯军队在战后打扫战场时,望着那片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的土地,心中也不禁对唐军的顽强斗志生出几分敬畏。他们没想到,这支深入敌境、兵力远逊于己的唐军,竟能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与他们鏖战多日。
回到安西都护府后,高仙芝并未因战败而一蹶不振。他深刻反思着这场战役,总结经验教训。他明白,此次战败虽有葛逻禄部叛变这一突发因素,但自身在后勤补给、情报收集以及盟友关系的把控上,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他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加强士兵的训练。每天清晨,安西都护府的校场上便回荡着士兵们整齐的步伐声和响亮的口号声。高仙芝亲自指导士兵们的骑射、格斗技巧,传授他们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作战策略。他还注重培养士兵们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各种模拟战斗演练,让士兵们在实战般的环境中成长。
在后勤方面,高仙芝大力改善运输线路,增设补给点。他与当地的百姓合作,确保军粮、武器等物资能够及时、充足地供应到军队手中。同时,他加强了情报部门的建设,派遣更多的间谍深入周边各国,收集有关敌人的情报,以便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盟友关系,高仙芝也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调整。他意识到,不能仅仅依靠雇佣军,更要建立起真正稳固、忠诚的盟友关系。他加强了与拔汗那国等友好国家的联系,通过互派使节、赠送礼物等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他还积极与西域其他一些中立国家进行沟通,争取他们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或者支持唐朝。
与此同时,阿拉伯帝国方面也并未乘胜追击。他们在怛罗斯之战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深知唐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而且,阿拉伯帝国内部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纷争,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整和巩固。因此,双方进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然而,和平总是短暂的。天宝十四载,一场震惊天下的叛乱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率领叛军在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大片土地。唐玄宗惊慌失措,急忙向各地调兵勤王。
高仙芝接到了朝廷的命令,他深知此时国家危在旦夕,必须挺身而出。他毫不犹豫地率领着安西都护府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赶赴中原。当他到达潼关时,叛军已经逼近。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高仙芝深知潼关的重要性,他决心坚守此地,阻止叛军西进。他迅速部署兵力,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和武器。他鼓励士兵们说:“如今国家危难,我们身为大唐的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绝不能让叛军越过一步!”
士兵们被高仙芝的话语所鼓舞,士气大振。他们日夜坚守在城墙上,警惕地注视着叛军的动向。然而,此时的朝廷内部却暗流涌动。一些奸臣嫉妒高仙芝的功绩,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诬陷高仙芝克扣军粮、畏敌不前。
唐玄宗被这些谗言所迷惑,竟然下令处死高仙芝。当监军边令诚拿着圣旨来到潼关时,高仙芝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一心为国,却换来这样的结局。
但他并没有反抗,他深知此时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恩怨而动摇军心。他对边令诚说:“我就算有罪,也甘愿受罚。但我问心无愧,我从未克扣过军粮,也从未畏敌不前。我只是为了国家,为了大唐的百姓,坚守着这道防线。”
说完,高仙芝慷慨赴死。他的死,让潼关的士兵们悲痛不已。他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将领而感到惋惜。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保卫国家的决心。
第五章:高仙芝的作战特点与军事思想
###奇袭与突袭的战术运用
高仙芝一生征战,奇袭与突袭战术是他的拿手好戏。在征讨小勃律时,面对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吐蕃军队驻守的困境,他没有按常规出牌。他敏锐地观察到连云堡前的大河成为敌军的心理防线,认为唐军难以短时间渡河。于是,他果断抓住这个机会,在夜色的掩护下搭建浮桥,带领军队强行渡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军面前,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顺利攻克连云堡。这种奇袭战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善于把握战机、打破常规思维的特点。
在征服石国时,他先与石国约和,让石国放松警惕,然后突然发动突袭。这种谋略性的突袭,使石国军队毫无防备,迅速陷入混乱,唐军轻松攻破都城,生俘其国王和部众。高仙芝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战争的突然性和有效性,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果断决策与坚定执行
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果断决策是一名优秀将领必备的素质。高仙芝在面对复杂的战场形势时,总能迅速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在翻越坦驹岭时,面对地势险峻、积雪深厚、士兵心生畏惧的情况,他没有犹豫退缩。他先派人假扮阿弩越城的胡人前来迎接,稳定士兵的情绪,然后果断下令继续前进。这种果断决策避免了军队在困境中徘徊不前,保证了行军的顺利进行。
在怛罗斯之战中,尽管面临兵力悬殊、葛逻禄部叛变等不利因素,他依然能够冷静指挥,组织多次反击,试图挽回局面。即使最终战败,他也能果断下令撤退,保存了部分有生力量。他的果断决策和坚定执行,使他在战场上能够迅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将损失降到最低。
身先士卒与激励士气
高仙芝深知士气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在每一场战斗中,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攻打连云堡时,他身骑战马,挥舞着长枪,冲在军队的最前面,为士兵们树立了榜样。士兵们看到将领如此英勇无畏,士气大振,纷纷奋勇杀敌。
在安史之乱驻守潼关时,他鼓励士兵们说:“如今国家危难,我们身为大唐的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绝不能让叛军越过一步!”他的话语激励着士兵们坚守岗位,即使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也毫不退缩。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和忠诚,使军队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重视情报与战略布局
高仙芝非常重视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在每次战斗前,他都会派遣间谍深入敌军内部,了解敌军的兵力部署、战术特点、行动规律等信息。在征讨小勃律时,他提前了解到吐蕃军队在连云堡的布防情况,以及小勃律王的动向,从而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在战略布局上,他有着长远的眼光。他不仅关注眼前的战斗,还考虑到战争对整个西域地区局势的影响。他征服石国,不仅是为了打击与唐朝作对的势力,更是为了巩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他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构建了唐朝在西域的战略防线,使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六章:高仙芝的军事成就与贡献
稳定西域局势
高仙芝的军事行动对稳定唐朝在西域的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征讨小勃律,重新打通了唐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使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小勃律国倒向吐蕃后,切断了唐朝与中亚的贸易通道,严重影响了唐朝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高仙芝的胜利,让西域各国重新认识到唐朝的强大,纷纷向唐朝表示臣服,丝绸之路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他征服石国,进一步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石国在西域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且时常与唐朝作对。高仙芝对石国的征服,打击了反唐势力,维护了唐朝在当地的权威。他还通过安抚政策,稳定了石国的局势,使当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唐朝在西域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传播唐朝文化
随着高仙芝的军事扩张,唐朝的文化也传播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唐朝的先进技术、艺术和思想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军事方面,唐朝的军事制度、战术和武器装备被当地一些国家所学习和借鉴。唐朝的士兵善于使用陌刀等武器,其精湛的技艺和强大的战斗力让西域各国惊叹不已。一些国家开始模仿唐朝的军事训练方法,改进自己的武器装备。
在文化方面,唐朝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传入了西域。唐朝的诗人以其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壮丽的山河和丰富的情感,深受西域人民的喜爱。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人物画等技法也被西域的艺术家所吸收,丰富了当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方面,唐朝的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在西域传播开来,与当地的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此外,唐朝的科技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也随着高仙芝的军队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造纸术的传入,使得西域地区的书写和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培养军事人才
高仙芝不仅自己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注重培养军事人才。在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年轻的将领在他的教导和带领下逐渐成长起来。他教导士兵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武艺,还要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战略眼光。
他经常组织军事训练和实战演练,让士兵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训练中,他注重培养士兵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战斗意志。他会亲自示范如何运用战术,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场情况。
在他的培养下,一些将领后来成为了唐朝军队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继承了高仙芝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风格,为唐朝的军事事业继续做出贡献。
第七章:面对高仙芝这样的对手需要注意什么
警惕奇袭战术
高仙芝擅长运用奇袭和突袭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因此,面对他时,要加强情报收集和警戒。在边境地区设置严密的侦察网络,及时发现敌军的动向。同时,要加强军队的防御工事,提高军队的应急反应能力。
在军营周围设置瞭望塔,安排专人日夜值守,密切关注周围的动静。在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关隘设置关卡,盘查过往人员和车辆,防止敌军的奸细混入。
一旦发现敌军有奇袭的迹象,要迅速做出反应。可以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敌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然后进行反击。
避免陷入持久战
高仙芝的军队作战风格勇猛,善于速战速决。因此,在与他作战时,要避免陷入持久战。可以采用消耗战的策略,消耗敌军的兵力和物资,然后寻找机会进行反击。
在战争初期,可以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利用坚固的防御工事抵御敌军的进攻。同时,派遣小股部队进行骚扰,破坏敌军的后勤补给线,让敌军陷入困境。
当敌军的兵力和物资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再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击。在反击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举击败敌军。
注意内部团结
高仙芝在军队中威望很高,士兵们对他忠心耿耿。因此,要想战胜他,必须注意内部团结。避免出现内部矛盾和叛变的情况,以免给敌军可乘之机。
在军队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士兵们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加强对士兵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忠诚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要警惕敌军的离间计。敌军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挑拨军队内部的关系,制造矛盾。要保持警惕,及时识破敌军的阴谋,维护军队的团结和稳定。
分析敌军战术
高仙芝在不同的战役中会采用不同的战术。因此,在与他作战前,要对他以往的战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的战术特点和习惯。
研究他在征讨小勃律、征服石国和怛罗斯之战中的战术运用,找出他的优势和弱点。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作战计划。
例如,如果发现他在奇袭时通常会选择夜间行动,可以加强夜间的警戒和防御。如果发现他在攻坚战中善于利用地形和战术,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加强防御工事,设置陷阱等。
第八章:风云突变,英雄末路
怛罗斯之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高仙芝并未被打倒。他回到安西都护府后,积极整顿军队,总结经验教训,准备为唐朝再次征战。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他的计划。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如同一颗巨大的炸弹,瞬间将唐朝的繁荣与稳定炸得粉碎。
唐玄宗惊慌失措,急忙向各地调兵勤王。高仙芝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率领着安西都护府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赶赴中原。
当他到达潼关时,叛军已经逼近。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高仙芝深知潼关的重要性,他迅速部署兵力,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和武器。
他鼓励士兵们说:“如今国家危难,我们身为大唐的军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绝不能让叛军越过一步!”
士兵们被高仙芝的话语所鼓舞,士气大振。他们日夜坚守在城墙上,警惕地注视着叛军的动向。
然而,此时的朝廷内部却暗流涌动。监军宦官边令诚,平日里作威作福,对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样刚正不阿的将领心怀不满。如今,高仙芝退守潼关的决策虽然是为了保存实力、坚守长安门户,但在边令诚看来,这是高仙芝胆怯畏战的表现。他趁机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诬陷高仙芝和封常清克扣军粮、畏敌不前。
唐玄宗此时已经被安史之乱搞得焦头烂额,失去了往日的英明和理智。他听信了边令诚的谗言,勃然大怒,立即派边令诚前往潼关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
边令诚带着圣旨来到潼关,先将封常清召来。封常清看着圣旨,心中满是悲愤,但他依然镇定自若地对边令诚说:“我自知兵败有罪,死而无憾。只希望你能将我的临终表章转呈陛下,让陛下知道叛军的强大,务必小心应对。”说完,封常清从容赴死。
接着,边令诚又来找高仙芝。高仙芝正在营帐中谋划着如何更好地防守潼关,听到边令诚到来,便出帐迎接。边令诚宣读了圣旨,高仙芝听后,震惊不已,他大声说道:“我退兵坚守潼关,是为了国家考虑,绝不是畏敌不前。说我克扣军粮,更是无稽之谈!”
然而,君命难违,高仙芝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命运。他看着周围的士兵,眼中满是不舍和无奈,说道:“我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唯独对不起你们这些跟随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士兵们听到高仙芝的话,都痛哭流涕,他们深知高仙芝是一位好将领,是被奸臣陷害。
最终,高仙芝含冤而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唐朝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统帅。高仙芝的死,让唐军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也让潼关的防守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在此之前,高仙芝在军事上有着诸多辉煌的成就。他少时就随父从军安西,骁勇善骑射,二十余岁即拜将军。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才能令人赞叹。在长途奔袭和分进合击方面,他表现出色。玄宗时期的西域战场,长途奔袭是常见的作战指导,高仙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攻打小勃律、竭师,还是石国、突施、大食,其行军距离少则数百里,多则上千里,且行军常常隐蔽,能出其不意。接近目的地后,他又会采用分进合击的方法攻打敌军,如攻打连云堡时,兵分三路,对连云堡实施战略包围,一战取胜。
他还拥有高超的山地行军艺术。在帕米尔高原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他统率大军两次完美地完成行军任务。他在后勤保障、行军路线和行军时间的选择上都做了精心安排。让唐军将士携带私马驮运物资,保障后勤补济;挑选平坦宽阔的山间谷地或河道行军,降低困难;选择气温最热的三至十月份行军,避免唐军在严寒中艰苦行军,保证战斗力。第二次行军时,他甚至选择在最冷的冬季翻越帕米尔高原,再次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夺取战略要地方面,他先后采取出其不意、乘胜追击、假途伐虢、断桥阻援的策略,拔其要点,速战速决,将唐军的伤亡降至最低,在谋略的运用上环环相扣,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将领,最终却死于奸臣的诬陷。高仙芝死后,潼关不久便被叛军攻破,长安也随之沦陷,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高仙芝的死,是唐朝的一大损失。他本可以在安史之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或许能够改变唐朝的命运。但奸臣的诬陷和唐玄宗的昏庸,让这位英雄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安史之乱继续蔓延,唐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高仙芝的名字和他的军事成就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在西域的征战,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和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战特点和军事思想,也为后世的军事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一位在战火中闪耀着光芒的将领。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第九章:后世缅怀,精神长存
高仙芝死后,他的事迹和精神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百姓们为他的冤死感到悲愤,同时也对他的忠诚和英勇表示敬佩。
在西域地区,人们依然记得高仙芝为他们带来的和平与繁荣。他征讨小勃律、征服石国等战役,让西域各国重新认识到唐朝的强大,也让当地的百姓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