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2
第2章 序2
感觉迟迟无法动笔,原因太多。
文笔不成熟,阅读的素材太少,推理逻辑链条技能还不成熟,怎么变现还没有想好,现在的平台看起来多,但是都是霸王条款,真的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有爆款了,自己利益拿得太少,所以又缺乏一点点动力。当然还好,毕竟现在是菜鸡,所以不去考虑利益,安心写点东西,训练好技能,可能才是当务之急。只要写作技术训练出来了,那个平台写不是写?
本来这本书,是打算写短篇集的,但开了太久,一直没有下笔写,可能得改个思路了,那就前几天看到释凡大师写得所谓小说大纲,我也走这个路,就是把我想到的小说点子,先来这里写一个想法,不是成品的那种模式。
不追求完美的情况下,把梗概写出来,方便未来觉得自己手法到位了,再来优化和扩充,这样也方便记忆,总比当时想到的点子,没有来记录忘了强吧?
刚开始搞这个平台的时候,好像是1000字,现在提升到2000字,其实也挺好的。毕竟要走变现路线,那么就不能是那些短文形式,长一点好。当然基本长度,还是不要太长了,比如一万字,还是有点压力。毕竟内容主要是质量,不是说字数越多,就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人家读者刚进来读,刚进入状态,结果就戛然而止,而且还没有啥新知深度内容,还是不太好。
现在来补序,也是心血来潮,实在睡不着。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通过,通不过就当草稿保存吧。
来写这个补序,还是需要点东西啊,不然凑不够2000字,所以这就需要推理逻辑。想到一个话题,怎么上下衍生出来几千字,需要积累还需要想象力。
比如今天看的《以法之名》,有个地方的情节,人家是怎么衍生的?让我回忆回忆,是那一段让我当时印象深刻的?好像是一分为二那种,反向,因果,就是各种关联的,啊啊啊啊啊,还没有想起来,继续回忆,从今天的集数去联想,到底是因为电影《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情节,让我想到的,还是这剧想到的,有点糊涂了。
不要慌,不要放弃,再给几分钟,不要怕头疼……
剧的男主,洪亮拿到一些资料,是他的老同学的银行转账记录,里边有两名字,一个是杨婧,一个是公某,顺着这两条线,找到了13年前的案子。
终于联系起来了,是公某的情节,洪亮为了调查公某为什么跟老同学的有财务联系,去找他,他是个外卖员,用戏剧的写法,就是不能顺利的拿到信息,必须走一些弯路。那么怎么设计这个弯路,还涉及了两条,一个是公某不熟悉洪亮,对他不信任,所以设置了第一重障碍,洪亮为了化解这个障碍,采用了一直赖着他不走,他送外卖订单到哪里,就跟着哪里,终于等到机会了,就是公某遇到两个急单,都在一个小区的连着的两栋高层住宅,又恰巧停电,公某肯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送到客户手上,那不得扣钱?这时候洪亮就派上用场了,化解第一层障碍。
得到的新信息是去找一个叫王丽的人。洪亮找到她后,又同样遇到不认识和信任问题,又给打发走了,属于第二个障碍。在赶走洪亮的时候,提到一些字眼,让洪亮抓到了,比如很少见到人姓公的,所以对方提到的是,让洪亮去问对方真实姓氏,大家都是人,难道没有爹妈?居然用公做姓氏,为什么用孙还是母?这里提到的孙,就是一个突破口。但当时洪亮没有想到,暂时无法突破,还得想其他的关联。
洪亮暂停这个,去找杨婧的线索。搭建关系的是老同学的表弟秦峰,本来也是认识多年,前不久作为督查组的时候,还见过面,还一起帮老同学的死亡原因,找过线索的。至于洪亮想起找秦峰,我也突然断片了,想不起起来剧里怎么说的。
反正就是联系上杨婧了,然后去到杨婧家,杨婧给洪亮透露了关键线索,这个地方没有设置障碍,是因为杨婧也是一个警察,而且她是需要洪亮的帮助,帮她父母翻案,找到真正的凶手。杨婧透露的信息就是,13年前,一个旧案子,当年是做成了铁案的,恰恰负责的就是三兄弟,洪亮、老同学,还有一个老同学现在的代理检察长李人骏。这个案子的受害者就是杨婧的父母,当时实在万海的矿业公司做财务,结果被两个劫匪进入办公室枪杀了。
劫匪有两个人,一高一矮,矮的那个就是公某的父亲,是被冤枉的。怎么发现是冤枉的呢,原因还没有透露出来,反正就是老同学查到了有关线索,才去找了杨婧还有公某,还给他们打款,就是为了赎罪吧。就是打款后没有多久,就被人搞死了。
洪亮靠这个信息得到公某的线索,加上那句孙姓还是母姓,联系起来了,得知公某姓孙,是当年冤案的儿子,就重新去找公某谈。洪亮直接给他透露了自己的身份,也说了一些他父亲的案子可能是冤枉的,也可能因为这事,导致公某内心很自卑,因为老子是杀人犯,所以抬不起头,有点忍辱偷生的感觉,还一直对母亲王丽,一直怨恨上了吧。
有了这个冤案的由头,两人再去找王丽,问以前的信息,就打开了口子。
王丽也知道丈夫是冤枉的,而且丈夫愿意去做这个违法的事,还帮真凶背锅,还因为得了癌症,反正命不久矣,不如给妻子儿子谋点福利,20万呢。双方经过这么一谈,洪亮掌握新信息,就是这案子当年的确被冤枉的,自己作为检察官,没有做好工作,肯定是失职的,那公某和王丽子母也和解了。
后面的剧情就不在说了。这一段话的目的,是说情节的设计,主要让我感觉到新鲜的地方,就是要根据矛盾中对手的职业来设计冲突并化解冲突,为什么我重视这呢?就是万一我来写的话,我能立马联想起来吗?所以这些大佬编剧还是有点水平的,不知道是灵感爆发还是本身剧情到了这里,根据故事原理自然而然会想到的,还是经过多次的反复的推敲设计,不同的发展走势,会有不同的效果,最终经过多人的一起投票决定,才选择这个情节?
这也难怪,很多剧本要写几十稿,可能就是有了初稿后,反复的修改,从开头到结尾,每个情节的上下关联,或者整体布局,都要考虑周全,而不是想一出是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