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各国的动员
第2章 各国的动员
随着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发布,各国也开展了动员首先是俄罗斯帝国为了支持塞尔维亚也因国内的情况直接开启总动员,随后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也先后跟进,从巴尔干传来的火药桶最终引爆了整个欧洲。
当奥匈帝国的军队率先动员完毕并且踏进入塞尔维亚的国土双方的战争爆发了,塞维亚凭借着保卫国家的热情迎头痛击了奥匈帝国军队使得奥匈帝国军队止步不前,双方的战士陷入了焦灼。
但就在此时俄罗斯帝国的动员也开展了,一支又一支的军队被调配到了前线,在圣彼得堡的沙皇听着手下的汇报感慨道如果不是因为俄国的工业实力落后,相信凭借俄罗斯帝国强大的人口基数,便能横推整个欧洲。
一支又一支的军队集结在前线,他们的速度很慢,这源于俄罗斯帝国,那低效的政府和俄罗斯帝国那糟糕的人数众多且成分复杂的军队。
面对俄罗斯军队的集结以及西线法国军队的集结,为了面对这一情况,德国开始进行总动员,并且实行施里芬计划,德国柏林是市民们高呼着彻底击败法兰西为德意志帝国献上一切,年轻的士兵们则幻想着胜利,在人们的鲜花以送别之中踏上了战场。
德国一支又一支的军队预备役退伍军人等都被调动起来乘坐的铁路被运往前线,他们高呼德意志帝国万岁!并相信这场战争很快就会以德国的胜利取胜,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残酷的战争现在才真正的拉开序幕而已。
根据施里芬的计划德国迅速把军队分配开来,施里芬的计划核心还是利用俄国动员速度慢的特点,使德军在西线速胜法国而迫使法国停战,避免两线作战。
最后再转头向东线进攻,但这个计划有很多的漏洞,就比如说俄国的铁路基建比施里芬时期要好很多。动员速度也要更快,并且总参谋部判断英国不会参战,结果却是英国参加战争并帮助法国防御,英国军队的参战使速胜法国的计划也跟着破产。
并且由于海上舰队的封锁,整个德国面临着支援短缺的危险,再将大量的人力和民用投入到军事上。使得国内并没有有足够的力量去维持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导致大饥荒最后致使帝国的崩溃。
按照小毛奇的施里芬计划,德军的西线由7个集团军组成,分别是第一集团军,第二集团军,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集团军,其中第六和第七集团军为巴伐利亚王国军队,负责守住阿尔萨斯洛林,并拖住法军主力,德军第五第四集团军则是牵制法军并配合德军真正的主力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推进,从后方将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法军主力一举歼灭,至于东线则是由第八集团军负责保卫。
法国巴黎巴黎民众渴望战争的欲望并不比柏林的市民少,法国全体上下一直渴望洗刷普法战争的耻辱,并将法国的宿敌德国击败,以及夺回阿尔萨斯洛林。
整个法国普遍认为勇气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他们认为只要有勇气就一定能一举夺下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且击败德国,法国那不符合时代情况的进攻将会让这份狂热的进攻付出代价。
为了击败德国并夺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法国制定了17号计划,及主力直接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进攻,夺下阿尔萨斯洛林之后,从阿尔萨斯洛林进军德国核心鲁尔工业区,为了夺取阿尔萨斯洛林,法国在战争开始之后动员了整整4个集团军,80万人的军队,用于直接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其他部队则是配合这4个集团军发动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