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诡事长安
第2章 诡事长安
长安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头蛰伏的巨兽。李逸勒住马缰,仰望着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喉咙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怎么,看呆了?“张巡在一旁笑道,“长安一百零八坊,东西两市,天下货物应有尽有。待本将述职完毕,带你好好见识一番。“
李逸勉强笑了笑。作为历史系学生,他读过无数关于长安的记载,但亲眼所见仍远超想象。城墙高达五丈,城门洞深不可测,守门士兵铠甲鲜明,长戟如林。进城的队伍排出半里多远,有胡商驼队,有押送税赋的差役,还有衣着华贵的官员家眷。
“将军,这长安城...道士似乎特别多?“李逸注意到一个奇特现象。几乎每支队伍中都能看到戴黄冠、穿道袍的身影,更有不少百姓对着路过的高功道士行礼。
张巡神色突然严肃起来:“慎言。自三清显圣后,圣人崇道抑佛,天下道观香火鼎盛。这话莫要在人前说。“
“三清显圣?“李逸心头一跳。历史上玄宗确实崇道,但记忆中并没有这个具体事件。
“五年前,太清宫夜放光明,三清法相显圣于云端,亲赐圣人《道德真经》新解。“张巡压低声音,“自那以后,圣人便...“
“张将军!“一声呼唤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城门处,一名文官打扮的中年男子快步迎来,“将军一路辛苦。圣人有旨,命将军即刻入宫觐见。“
张巡点点头,转身对李逸道:“本将府邸在崇仁坊,你可持我名帖先行安顿。三日后我回府再做安排。“
接过名帖,李逸目送张巡一行人远去,深吸一口气,独自踏入长安城门。
城内景象更令李逸震撼。朱雀大街宽达五十丈,可容二十辆马车并行。街边槐柳成荫,行人如织。不时有高官显贵的车驾经过,前呼后拥,好不威风。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烤胡饼的香气、酒肆飘出的酒香、马粪的臭味,还有不知从哪传来的脂粉香。
按照张巡所说,李逸一路询问,终于来到崇仁坊张府。递上名帖后,管家将他安置在西厢一间偏房。
“郎君且休息,晚膳时分老奴再来相请。“管家恭敬道。显然张巡在府中颇有威信,连带他这个“客人“也受到礼遇。
关上房门,李逸终于能静下心来思考现状。他摸了摸口袋,意外发现手机竟然还在——虽然已经没电了。此外口袋里还有一支圆珠笔和半包纸巾,这些现代物品在唐朝简直比黄金还珍贵。
“首先得了解这个世界...“李逸喃喃自语。从张巡提到的“三清显圣“来看,这个唐朝与他所知的历史已有偏差。道教地位异常崇高,这或许是个突破口。
接下来的两天,李逸以游览为名走遍了长安各处。他特意去了几座著名道观,发现香火之旺盛远超想象。在玄都观外,他目睹了一场法事——高功道士手持桃木剑,脚踏七星步,口中念念有词,竟真的让一株枯树重新发芽,引来围观百姓阵阵惊呼。
“这不对劲...“李逸眉头紧锁。历史上道教虽有法术记载,但绝无如此明显的“神通“。这个世界似乎真有超自然力量存在。
第三天傍晚,张巡终于回府,设宴款待李逸。
“李郎见识不凡,可有意在长安谋个前程?“酒过三巡,张巡突然问道。
李逸心头一跳:“将军有何指教?“
“明日宰相张说大人设宴招贤,本将可带你同往。“张巡笑道,“张相素来爱才,若得他赏识,一个九品官身不在话下。“
李逸大喜过望。张说,开元名相,文坛领袖,若能攀上这层关系...
次日,李逸换上张巡准备的青色圆领袍,头戴幞头,随张巡前往位于平康坊的相府。相府门前车马如龙,各路官员、名士络绎不绝。
宴会在花园中进行,数十张矮几呈扇形排开,正中央的主位自然是宰相张说。李逸作为张巡随从,被安排在末席。
“近日吐蕃遣使求和,诸公以为圣人会允否?“酒至半酣,张说突然抛出一个问题。
席间众人议论纷纷,大多认为朝廷会接受求和。毕竟连年征战,国库吃紧。
张说目光扫过众人,忽然停在末席:“那位生面孔的郎君,可有高见?“
李逸心头一震,知道机会来了。他起身行礼,朗声道:“回相公,在下以为,圣人必会拒绝求和。“
“哦?何以见得?“张说饶有兴趣地问。
“吐蕃赞普新立,国内不稳,此时求和必非真心。“李逸回忆着历史知识,“且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刚在青海大胜,圣人必会趁势施压,迫其称臣纳贡。“
张说眼中精光一闪,又问:“若圣人允和,又当如何?“
“那必是另有谋划。“李逸自信道,“或为集中兵力对付突厥,或为...“他顿了顿,“或为筹备封禅大典。“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封禅乃帝王最高礼仪,非太平盛世不可为。
张说大笑:“好个机敏的郎君!张将军,这位是...“
张巡连忙介绍:“此乃末将在城外偶遇的李逸李郎君,虽无功名,却饱读诗书,见识不凡。“
宴会后,李逸被单独引入一间静室。张说已换了一身常服,正在品茶。
“李郎对朝局见解独到,不知师从何人?“张说开门见山。
李逸早有准备:“晚辈少时曾游学四方,多听民间议论,不敢言师承。“
张说似笑非笑:“民间议论能知王忠嗣青海之战细节?能猜中圣人封禅之意?“他放下茶盏,“不过无妨,老夫最爱结交奇人异士。三日后有一小集,李郎可有兴趣?“
离开相府,李逸后背已被冷汗浸透。张说显然对他的身份起疑,但似乎另有打算。正思索间,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又死了一个!“
“天杀的,这都第三个了!“
“说是恶鬼索命,连金吾卫都不敢管...“
李逸循声望去,只见一队衙役抬着担架匆匆而过,担架上盖着白布,下面明显是个人形。路边百姓议论纷纷,面露惧色。
“这位老丈,请问发生何事?“李逸拉住一个老者询问。
老者打量他一眼:“郎君是外乡人吧?这几日长安城出了怪事,接连有官员暴毙,死状诡异,传言是恶鬼索命。刚才那是第四个了...“
“可知死者都是什么官?“
“听说都是些五六品的小官...“老者压低声音,“但老朽在长安六十年,看得出门道——这些死者,全是当年参与审理'梅妃案'的官员!“
梅妃?李逸心头一震。历史上梅妃江采萍确有其人,是玄宗宠妃,后因杨玉环入宫而失宠。但正史中并无“梅妃案“记载。
回到张府,李逸辗转难眠。他隐约感到,自己正被卷入一个巨大的谜团中——三清显圣、梅妃案、恶鬼索命...这些在正史中毫无记载的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次日一早,李逸便前往崇仁坊的藏书楼,想查阅有关梅妃案的记载。然而翻遍史书,只找到寥寥数语:“开元五年,梅妃江氏病逝,上甚悼之。“
“病逝?那为何会有'梅妃案'一说?“李逸自言自语,与历史记载莫不是两个人。
“因为梅妃并非病逝,而是被赐死的。“一个清冷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李逸猛地回头,只见一个身着白色道袍的年轻“道士“站在书架间。此人约莫十八九岁,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手持一柄白玉拂尘,气质出尘。
“道长是...“
“贫道玉真子,见过李郎君。““道士“微微一笑,“昨日张相宴上,郎君高论令人印象深刻。“
李逸注意到对方虽然身着男装,但声音清越,手指纤细,喉结几乎不见...这分明是个女子!但看破不说破,他拱手道:“原来是玉真道长。不知道长方才所言...“
玉真子环顾四周,低声道:“此地不便多言。若郎君真想知道梅妃案与近日命案的关联,酉时可来玄都观后山寻我。“说完,不等李逸回应,便飘然而去。
李逸站在原地,心跳加速。这个女扮男装的道士究竟是谁?为何主动接近他?梅妃案与现在的命案又有何关联?
他隐隐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谜团的入口处。而答案,或许将颠覆他对大唐的所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