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先怒後喜
第6章 先怒後喜
苏代肩负着燕国存亡的重托,以燕王客卿、特使的身份,踏入了齐国都城临淄。这座东方最繁华的都城,此刻在他眼中,却如同龙潭虎穴。街市喧嚣,行人如织,商肆林立,珍宝盈市,处处彰显着齐国的富庶与强大。然而,苏代无心欣赏,他深知此行成败,关系着弱燕的生死存亡。他一面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齐国的风土人情,一面在心中反复推演着即将到来的、与齐王田辟疆(齐宣王)的正面交锋。
齐王宫阙,巍峨壮丽,气象森严。高大的殿宇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飞檐斗拱如同猛禽展翅。殿前广场上,身着锃亮玄甲、手持长戟的卫士肃立如林,目光如电,透着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苏代整理了一下象征使节身份的冠冕和华服,深吸一口气,平复心绪,在谒者的引领下,步履沉稳地穿过长长的甬道,步入那象征着齐国最高权力核心的宫殿。
殿内光线明亮,巨大的蟠龙柱撑起高阔的穹顶,地面光滑如镜,倒映着人影。齐宣王田辟疆高踞于丹墀之上的王座,身着玄色冕服,头戴十二旒冠冕,面容威严,眼神锐利如鹰隼,正冷冷地俯视着阶下这位来自弱燕的使者。当苏代的身影出现在殿门时,齐宣王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眼前这个年轻人,那挺拔的身姿,尤其是眉宇间那股似曾相识的坚毅与睿智,竟让他瞬间想起了那个令他爱恨交织的苏秦!
“燕使苏代,拜见齐王!”苏代行至殿中,依礼深深一揖,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齐宣王并未立刻让他平身,目光在他身上逡巡片刻,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与一丝隐隐的厌恶,终于冷冷开口,声音如同金铁交鸣:“苏代?苏秦之弟?哼!先生此番远道而来,所为何事?”那“苏秦之弟”四字,咬得格外重,带着明显的讥讽和不信任。
苏代直起身,迎向齐宣王那充满压迫感的目光,神色坦然,朗声答道:“回禀大王!为臣此来,非为他事,实为助大王消除一桩迫在眉睫、关乎齐国社稷存亡的滔天大祸!”此言一出,石破天惊!殿中侍立的齐国大臣们顿时一阵骚动,纷纷交头接耳,面露惊疑。竟敢说强齐有“滔天大祸”?这燕使好大的胆子!
齐宣王先是一愣,随即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嘴角勾起一抹充满嘲讽的冷笑,身体微微后仰,靠在王座宽大的椅背上,语气轻蔑:“哦?滔天大祸?呵!寡人倒要洗耳恭听!不过……”他话锋陡然转厉,如同冰刀出鞘,“依寡人看,这‘滔天大祸’,怕不是正悬在你们那风雨飘摇的弱燕头上吧?先生莫不是危言耸听,想效仿令兄故技,再来一番纵横捭阖,救你燕国于水火?”他刻意提及苏秦,意在敲打,更带着几分被戳中痛处的恼羞成怒。
面对这咄咄逼人的质疑和羞辱,苏代非但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挺直了脊梁,神色瞬间变得无比凛然,目光如炬,直视齐宣王,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洞悉大势的沉重感,清晰地回荡在大殿之中:
“大王此言差矣!岂不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王只道燕国势弱,可曾看清强齐之侧,正卧着一头磨牙吮血、时刻觊觎东方的猛虎?!”他稍作停顿,让“猛虎”二字在殿中回响,然后才掷地有声地剖析道:
“昔日,合纵大旗高举,山东六国戮力同心,百万联军西向!函谷关外,旌旗蔽日!强秦虽悍,亦不得不闭关自守,十五年不敢东窥一步!此乃合纵之威,大王岂能忘却?”他目光扫过殿中群臣,见有人微微颔首,继续道,“然今日!六国合纵之约早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各国心怀鬼胎,各自为谋,甚至互相攻伐,自相残杀!此消彼长之下,强秦已休养生息,兵锋更盛!其虎视眈眈,东出之心,路人皆知!”
苏代向前一步,语气更加紧迫:“如今,秦国已将其贪婪的目光,牢牢锁定在六国之中最为富庶强盛的齐国身上!大王难道没有察觉?秦使频密往来于魏、韩之间,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其目的,就是要拉拢魏、韩,结成同盟,共同图谋东进,瓜分齐国这块肥美的膏腴之地!试问大王,秦魏韩三国若东西夹击,纵使齐国有泰山之固、济水之险,又焉能抵挡?此等倾国之危,近在眼前,大王竟视而不见,反而汲汲于一隅之地的燕国,岂非舍本逐末,自毁长城?齐国之危,焉能不谓之‘滔天’?!”
这一番剖析,如同惊雷炸响在齐宣王耳边!他脸上的嘲讽和轻蔑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惊疑不定的凝重。苏代所言,字字句句,皆切中要害!秦国的动向,他并非毫无察觉,只是近来被燕国之事和苏秦“反间”的怒火蒙蔽了心智。如今被苏代以如此尖锐的方式点破,那潜伏的危机感顿时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他放在王座扶手上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微微发白。殿内群臣也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人人面露忧色。
齐宣王沉默了许久,方才缓缓开口,声音已不复之前的傲慢,反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凝重:“先生……所言,不无道理。然则,依先生高见,我齐国……当如何应对此危局?方能……转危为安?”他终于放下了强硬的姿态,开始正视苏代提出的问题,也等于默认了齐国面临的巨大危机。
苏代心中暗喜,知道火候已到。他神色愈发庄重,朗声献上早已准备好的方略:
“大王明鉴!欲解此危局,非行合纵抗秦之策不可!然则,合纵之基,首在睦邻!为今之计,上上之选,便是齐国放下与燕国旧日嫌隙,重修盟好!同时,更需主动遣使,与北邻赵国捐弃前嫌,再续盟约!齐、燕、赵三国若能重新携手,互为唇齿,则犹如在东方筑起一道铁壁铜墙!”他目光灼灼,充满说服力,“如此,则魏、韩两国慑于齐燕赵三国联盟之威,必不敢轻易附秦!纵使秦国利诱威逼,魏韩亦将首鼠两端,不敢轻易出兵!秦若再欲东出,则需直面我东方三国百万雄师!届时,大王坐镇临淄,号令三国,进可拒秦于函谷之外,退可保齐境安然无虞!此乃万全之策,大王以为如何?”
齐宣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眉头紧锁。苏代的建议如同在他混乱的思绪中投入了一颗定心丸。是啊,齐国之强,固然无须畏惧燕赵,但若在攻伐弱燕之时,被秦国乘虚而入,与魏韩联手东西夹击……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苏秦的“反间”固然可恨,但眼前的秦国威胁,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两害相权取其轻,暂时放下对燕国的怒火,稳住东方,全力应对西方的秦国,似乎才是明智之举……他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苏代敏锐地捕捉到了齐宣王眼神中的松动和犹豫。机不可失!他立刻趁热打铁,抛出了燕国最具诚意的“礼物”,声音恳切而充满诚意:
“为表我燕国愿与齐国永结盟好、共御外侮的赤诚之心,更为了彻底消除大王对我燕国的疑虑,我燕王特命其爱子——公子姬盛,随臣一同入齐!”他侧身示意。
只见一位身着燕国华服、气度沉稳的年轻公子从殿侧稳步走出,在苏代的示意下,行至阶前,对着齐宣王深深一揖,执礼极为恭敬,声音清朗:“燕国质子姬盛,拜见齐王!奉父王之命,长居临淄,侍奉大王座前,以证燕国诚意,永结燕齐之好!愿大王接纳!”言罢,双手恭敬地呈上一卷用金线捆扎、加盖燕王大印的帛书——正是燕王姬噲的亲笔国书。
齐宣王的目光落在年轻的公子盛身上,又扫过那卷象征燕王诚意的国书。殿中谒者上前接过国书,呈至御案。齐宣王展开帛卷,只见上面字迹工整,言辞谦卑恳切,不仅对过往“误会”表达了歉意,更反复申明燕国愿永为齐国“东藩”,共抗强秦的决心,字里行间透露出十足的诚意和恭顺。看着这份措辞谦逊、姿态放得极低的国书,再想到苏代方才所剖析的秦国巨大威胁,齐宣王心中因苏秦“反间”和燕国“算计”而积郁的熊熊怒火,终于被理智和现实的需要压了下去,如同被一盆冷水浇熄了大半。他紧绷的面部线条渐渐柔和下来。
齐宣王将国书缓缓放在案上,沉吟片刻,对着阶下的苏代和公子盛,语气已平和了许多,但依旧带着王者的矜持:“唔……燕王之意,寡人已知晓。使者远来辛苦,且先回驿馆歇息。此事……容寡人与群臣商议之后,再做定夺。”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这句“容寡人商议”,已然是巨大的转机!
苏代心中一块巨石终于稍稍落地,知道最关键的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计策已成功了一半!他强压住内心的激动,再次躬身行礼:“谢大王!臣告退!”他不动声色地带着公子盛退出大殿,步伐沉稳,但后背的衣衫,早已被紧张的汗水浸透。
回到驿馆,苏代片刻不敢停歇。他立刻召见早已秘密抵达临淄、携带重金珍宝的燕国心腹臣属。他目光锐利,语速极快地下达指令:“时机稍纵即逝!速按原定名册,分头行动!务必将我带来的那些金玉珠玑、珊瑚宝树、夜明珠、和氏璧……尽数送入名单上那些齐国重臣的府邸!记住,要秘密行事,言辞要谦卑,务必让他们明白:只要促成齐燕赵联盟,抗秦成功,燕国必有后报!事成之后,更有重谢!”他深知,仅仅说服齐王是不够的,必须让齐国的权力中枢都发出支持联盟的声音!
接下来的几日,临淄城暗流涌动。燕国带来的巨额财宝,如同最有效的润滑剂,悄无声息地流入了齐相后胜、大将军田朌、以及齐宣王最宠信的几位近臣内侍的府邸。这些权贵重臣,平日里本就贪婪成性,面对如此丰厚的贿赂,无不怦然心动。更何况,苏代所提出的“联燕赵抗秦”之策,本身也符合齐国的长远利益(至少表面上如此),既能解秦国威胁,又能彰显齐国“盟主”地位,何乐而不为?
数日后,齐宣王在宫中再次召集重臣,商议对燕之策。这一次,朝堂上的风向与之前力主伐燕的鹰派言论截然不同。以相国后胜为首,几位手握实权的大臣纷纷出列,言辞恳切:
“大王!苏代所言,鞭辟入里!秦国虎视眈眈,魏韩摇摆不定,此诚我齐国心腹大患!此时若再兴兵伐燕,无异于自毁藩篱,授秦以柄啊!”
“燕王既已遣爱子为质,国书言辞恳切,足见其悔过诚意!大王胸怀四海,何不效法齐桓公宽宥管仲之故事,接纳燕国,化干戈为玉帛?”
“臣附议!联燕结赵,共抗强秦,方为上策!既能消弭北方边患,更能威慑魏韩,使其不敢附秦!此乃一举数得之良谋!”
“大王!机不可失!当速与燕国定盟,并遣使入赵,重修旧好!如此,则东方安泰,大王可高枕无忧矣!”
听着满殿重臣几乎众口一词地支持联盟抗秦,反对攻伐弱燕,齐宣王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彻底烟消云散。他原本就对苏代的分析深以为然,只是碍于面子和对燕国的旧怨才未立即答应。如今,连他最信任的重臣们都如此力谏,且理由充分,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一股拨云见日、掌控大局的豪情油然而生!
“善!大善!”齐宣王抚掌大笑,脸上阴霾尽扫,洋溢着志得意满的喜色,“众卿所言,甚合寡人之意!苏代,真乃解寡人心中块垒之良才也!”他当即拍板定策:
“传寡人旨意:即刻接纳燕国质子公子盛,以上宾之礼待之!速派使者持寡人亲笔国书,前往燕国,正式缔结齐燕盟约,永为兄弟之邦!另,再派精干使节,携重礼前往赵国,务必重修齐赵之好,共商抗秦大计!”
他顿了顿,看向侍立一旁的近臣,朗声道:“取黄金百斤!锦缎千匹!再选宫中珍宝:南海明珠十斛,和田美玉双璧,象牙雕屏一座……厚赐燕使苏代!以彰其洞明时势、促成邦交之功!”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回燕国。当燕王姬噲得知苏代不仅成功说服齐王放弃攻燕,更是促成了齐燕正式结盟,还让齐国主动去联络赵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朝堂之上,压抑已久的阴霾瞬间被狂喜所取代!群臣激动得无以复加,弹冠相庆,欢呼雀跃之声几乎要掀翻殿顶!燕国,这个在齐军铁蹄下瑟瑟发抖的弱国,竟在苏代这惊世一辩之下,奇迹般地转危为安,甚至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和强大的盟友!苏代的名字,瞬间响彻蓟城,成为燕国上下交口称颂的救星!
当苏代完成使命,带着齐国的厚赐和满载的荣耀回到燕国时,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欢迎。燕王姬噲亲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规格之高,前所未有。朝堂之上,燕王当众宣布,晋封苏代为“上卿”,赐予广袤封地和无数珍宝,其地位之尊崇,权势之煊赫,仅在相国之下!短短时间内,从洛邑田间的布衣农夫,一跃成为燕国举足轻重的顶级权贵,苏代用他的智慧和胆识,在战国这盘纷繁复杂的棋局上,为自己,也为风雨飘摇的燕国,落下了一枚足以扭转乾坤的妙手!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