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提高捕快的地位
第272章 提高捕快的地位
段风云微微屈膝,身姿恭敬,缓缓说道:“皇兄说的这个办法非常可行,臣弟没有半分异议。”
段智鸣见段风云对自己说的这个办法赞同,当即衣袖一挥,下了圣旨。在东宋各地,无论是繁华的都城,还是刚刚收复的失地,都要建立武馆。此事具体由兵部负责。
与此同时,段智鸣又颁布了一道意义深远的圣旨。在这道圣旨中,他明确规定,凡是会武术的学子,在参与科考之时,皆能享有优先被考虑的特权。而且,东宋境内所有的学堂,往后在传授那传承千年的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将武术课程纳入其中,武术也正式成为学子考核的重要一环。
段智鸣之所以会下这样的圣旨,皆是源于他对东宋与北蒙、北金之间军事差距的深刻洞察。北蒙、北金的军事力量向来如巍峨高山,压过东宋一头。这其中,除了制度层面的差异外,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国内盛行着尚武的风气。
北蒙、北金的民众个个崇尚武力,仿佛血液里都流淌着对战斗的渴望。哪怕只是发生了些许琐碎的矛盾,他们通常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比武的方式来解决。而一旦比武分出胜负,那再大的仇怨,都得如同清晨的薄雾,在阳光的照耀下烟消云散。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民众,人人都是随时可以披挂上阵、保家卫国的英勇士兵。
反观东宋,虽说段智鸣登基后,已然大刀阔斧地废除了那延续已久的重文轻武制度,可要想在军事上即刻赶超北蒙、北金,却好似蚍蜉撼树,绝无可能。毕竟,东宋的民众长久以来深受重文轻武思想的熏陶,这种观念早已如根深蒂固的藤蔓,缠绕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自东宋立国伊始,重文轻武的国策便开始施行,到如今已然过去了将近一百多年的时光,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这种风气,无异于让奔腾的江河倒流,谈何容易。
故而,段智鸣下达让学堂教武,学子会武可在参加科举时可以被优先考虑的旨意。其目的就是要在东宋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掀起一股如汹涌浪潮般的尚武热潮,让东宋的民众也能如同北蒙、北金的民众一般,在尚武风气的熏陶下,人人皆能成为国家军队中的可用之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段智鸣对这一系列重武制度开始在东宋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整个东宋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顿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时间,东宋的民众们纷纷积极响应新的制度规定。他们深知学武在东宋的优势。于是乎,学武之风在民间如野火般迅速蔓延开来。各地的学堂里,往日只专注于传授文化的夫子们,如今也纷纷效仿武馆的做法,四处探寻,聘请专业的教头来教授学生武术。那一间间学堂,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小型的练武场,书声与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尚武的乐章。
不仅如此,那些原本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的武人们,也在这场变革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其中一些人怀揣着对武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待,直接进入段智鸣下令建立的武馆,或者是学堂,担任起教头一职。他们凭借着自身精湛的武艺,终于有了稳定的生计,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
而另一些人则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和勇气,自行开设私人武馆。他们精心布置武馆,广招门徒,一方面维持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期望能够借此机会扬名立万,在这尚武的潮流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的武馆,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东宋的尚武之路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除此之外,东宋各地军队的战斗力也在这股尚武风气的影响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士兵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昂,仿佛都化身成了战场上勇往直前的猛士。他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刻苦钻研武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只盼着能在战场上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在这片看似一片大好的景象之中,段智鸣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学武之人中,愿意去当捕快的寥寥无几。这一现象如同一团迷雾,笼罩在段智鸣的心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在尚武风气已然兴起的当下,捕快这一职位依然鲜有人问津?
回想起之前,捕快这一职业可谓是声名狼藉。由于待遇低下,许多捕快为了生计,常常不惜铤而走险,贪污受贿、敲诈民众,使得百姓们对捕快这一群体充满了厌恶和歧视。段智鸣深知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彻底杜绝捕快贪污受贿、敲诈民众的不良现象,他果断出手,大幅提升了捕快的待遇。如此一来,捕快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再也没有了因为待遇问题而违法乱纪的动机。事实证明,这一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捕快们逐渐变得廉洁自律,不再像从前那样欺压民众,反而开始亲民爱民,执法为民,如同换了一副崭新的面貌。
可即便如此,愿意投身捕快行业的人依旧稀少。起初,段智鸣怀疑是不是捕快贪污受贿、敲诈民众的情况又再次大规模地爆发了。于是他立刻下令,让都察院对捕快违法乱纪的行为展开严格的调查和打击。
可不久之后,都察院向段智鸣报告,捕快贪污受贿、敲诈民众的情况虽有发生,但相较于之前已经大幅减少,基本上只是极个别的案例而已。
这个结果让段智鸣愈发感到奇怪。既然捕快的不良行为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为何还是有那么多人对捕快这一职位避而远之呢?
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段智鸣决定亲自微服私访,深入民间进行一番细致的调查。他如同一个普通的行者,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与百姓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
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段智鸣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缘由。原来,在东宋的律法之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捕快以及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段智鸣不禁恍然大悟。他回想起自己当初对捕快进行的改革,虽然提高了捕快的待遇,也让捕快的形象在民众心中有所改观,但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捕快的社会地位。即便后来他仿照现代社会的执法机关模式,对东宋的执法机构进行了公、检、法分权的改革,可刑部和各地刑务所的官员任命,依旧没有从捕快中提拔任用,而是从军队和参加过科举的文人中选拔。
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尽管捕快因为待遇的提升,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贪污受贿、欺压民众,但在大多数人眼中,捕快始终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职业。而那条禁止捕快及其后代参加科举的法律条文,更是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将无数有心投身捕快行业的人挡在了门外。
段智鸣深知,捕快作为执法机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就如同现代社会中的警察一般,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执行法律的重任,是东宋执法机关的主要力量。如果没有捕快的辛勤付出,那么东宋的执法机关将难以有力地执行法律,甚至还会对其他部门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后,段智鸣回到京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毅然决定废除捕快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这一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文,以此来提升捕快在东宋的社会地位,好让更多的人愿意进入捕快这个行业。
在早朝之上,段智鸣面色庄重,目光坚定地将这一决定公之于众,并向大臣们详细阐述了废除捕快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的法律条文的种种好处,以及之前在提高捕快待遇之后,捕快在民众心目中是什么地位。
大臣们听到段智鸣说的决定,以及他阐述的废除捕快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的法律条文的种种好处,以及之前在提高捕快待遇之后,捕快在民众心目中是什么地位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要知道,在此之前,东宋律法之所以规定不许捕快及其后代参加科举,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捕快贪污受贿、欺压民众的现象极为严重,跟罪犯没有什么区别。在那些人看来,若是让这样的捕快及其后代有机会参加科举、入朝为官,无异于引狼入室,让罪犯掌握国家的大权,从而祸国殃民。
然而,如今的情况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段智鸣提高了捕快的待遇之后,捕快们的行为作风有了极大的转变,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违法乱纪,而是变得亲民爱民、执法为民,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正因如此,朝中的大臣们早已在心中思索过废除这条律法条文的事宜。就连民间也有过类似的呼吁。如今段智鸣率先将这一点提出,众人自然是毫无异议。
许正风率先站了出来,微微躬身,说道:“皇上,自捕快的待遇提高之后,朝廷之中便再未听闻有捕快违法乱纪之事。如今废除捕快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的律法条文,臣由衷地赞同皇上的这一英明决策。”
陈辉也紧接着说道:“皇上,臣和许大人一样,也赞同皇上这一英明的决策。如今的捕快与往昔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崇高无比,因此,废除此律法,臣全力支持。”
“皇上,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一时间,朝堂之上附议之声此起彼伏,如同山间的回响。
见大臣们都对自己的决定表示支持,段智鸣心中大喜,当即下旨,正式废除了捕快及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的法律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