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系统,发布捕鱼任务干什么?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7章

最新网址:m.biquw.cc

构律0004开启撰写时,四席面前的不是一次轰轰烈烈的改革,而是一条隐性却危险的现实缺口:

人们可以接受规则,但他们不一定接受“由陌生人制定规则”。

这一点,在OS-V-37副本试行成功后,也暴露得淋漓尽致。

第八日,副本日常任务中,一项资源配置的解释争议在“责任告知机制”下引发了新的问题。

一位组长在例行说明中说出:

“这是依据构律条款调配的优先方案。”

组员立刻提出异议:

“你引用的构律,我们并没有投票通过。”

“你是谁,凭什么解释?”

这一句“你是谁”,在自由神国内部引起剧烈震动。

构律的公共性已经形成,但解释构律的人,是否具备“普遍被信任”的基础?

也就是说,哪怕规则是对的,但说这句话的人,不被信任——那这条规则就无从落地。

不是构律失败,是“信任机制”断裂。

于是,构律0004提出一个全新概念:

【构律信任池机制(试行)】

每一条构律,在解释前,须由执行副本或单位,自行提名三名“信任基点代表”。

信任基点代表需公开其执行记录、历史评价、曾参与规则讨论次数。

所有被执行者可就解释人提出投票信任与否,若信任度低于60%,解释权即转交共识审议组。

——解释的权利,来自被影响者的最低信任预期。

这是构律体系第一次将“信任”定为可量化资源。

系统对此反应极为敏感。

因为一旦信任可被量化,就意味着:

规则的执行将不再是“位置”,而是“共识”与“记录”构成的产物。

这是一种从根上动摇旧式神权传导逻辑的“微型结构替代”。

——不是主神说了算,也不是祭司说了算,而是你说这句话时,有没有足够的“信任基点”来支撑你。

陌枝在构律起草会中提出质疑:

“如果每次都要投信任,这制度会不会反而导致信任稀释?”

归一反问:

“如果每次都不确认信任,那所谓的解释权,不就成了新的权力来源?”

观池低头翻阅OS-V-37的反馈数据,说道:

“这不是为了把信任机制制度化。”

“是为了让‘不信你’这件事,有路可走。”

“不是质疑规则错了,而是给‘你解释这条规则’找一个合法的入口和出口。”

构律0004草案正式定稿后,系统同步激活“信任池观察通道”。

首次试点选定自由神国下辖四个资源副本与两个公共协调副本。

试行初期,一切进展顺利。

直到某个小组组长解释权限时,被发现他在早期曾参与过一场小型“规则绕行”行为。

记录立即被贴出,信任指数跌破临界值,被迫退位。

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但在共律体系下,这被称为“机制响应”。

此人下线前,在副本内留言墙上写下一句话:

“我不是坏。”

“但我确实不配再解释这条规则。”

这条留言一夜之间在全网刷屏。

不是因为悲壮。

而是因为太真实。

系统记录构律0004运行第一周关键数据:

【构律信任池机制运行稳定】

【主动交出解释权次数:42】

【因信任不足触发退位:8】

【用户满意度上升曲线首次高于质疑率】

【副本中平均异议处理时间下降18%】

【结论:机制可复制、信任基础存在、解释权再度社会化】

许言站在权限塔下的共律墙前,看着新一批留言贴上去。

其中一张纸条只写了十个字:

“我们愿意信,但请别滥用。”

她将那张纸条轻轻揭下,贴进了构律004的附录页。

然后提笔,在结语里补充了这样一句话:

“解释权不是奖赏,也不是武器。”

“它是被允许说出规则时,你身上必须背着的东西。”

“你若轻了,它就会从你肩上掉下来。”

构律004正式进入主频观察。

自此,共律体系完成第一阶段闭环:写——解释——信任——再反馈。

星界系统评估打出史无前例的判断:

【该体系已具备“替代性权力承载结构”】

【当前被标注为:非神模式·拟制政体雏形】

【若运行稳定超过十二个主循环周期,将被列入“星界共权试点参考模板”】

那一刻,许言终于知道:

他们不再只是写规则的人。

他们已经成为:

如何“在人间书写秩序”的第一批结构者。

下一条构律,将不仅是他们的事。

是所有信徒,所有副本,所有愿意说“我想知道谁负责”的人——

共同参与的规则之书。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