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的角度解构三国演义
1-50章
正序
1.第1章 桃园三结义:创业团队的组建与股权分配
2.第2章 黄巾起义:经济危机下的社会动荡
3.第3章 董卓乱京:权力寻租与市场失灵
4.第4章 诸侯讨董:联盟的形成与利益博弈
5.第5章 三英战吕布:高端人才的价值评估
6.第6章 焚烧洛阳: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性影响
7.第7章 袁绍的崛起:门阀经济与先发优势
8.第8章 官渡之战(一):曹操的战争融资策略
9.第9章 官渡之战(二):信息不对称与战略决策
10.第10章 官渡之战(三):决战与胜负的经济学分析
11.第11章 刘备三顾茅庐: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12.第12章 诸葛亮出山:顶级智囊的价值与激励
13.第13章 火烧新野:战争中的资源配置与效率
14.第14章 长坂坡之战:企业家精神与风险承担
15.第15章 赤壁之战(一):孙刘联盟的经济基础
16.第16章 赤壁之战(二):火攻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17.第17章 赤壁之战(三):战后格局的经济影响
18.第18章 荆州的归属:战略要地的经济价值
19.第19章 刘备借荆州:机会成本与谈判策略
20.第20章 关羽镇守荆州:人才激励与管理机制
21.第21章 张飞醉酒失徐州: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2.第22章 孙权袭荆州: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
23.第23章 夷陵之战:冲动决策的经济后果
24.第24章 白帝城托孤:企业传承与制度设计
25.第25章 诸葛亮治蜀:发展经济的政策组合
26.第26章 屯田政策:特殊时期的粮食安全策略
27.第27章 盐铁专营:国家垄断与财政收入
28.第28章 蜀锦之路:区域贸易与产业发展
29.第29章 五丈原之战:战争消耗与国力
30.第30章 三国鼎立:均衡状态下的经济格局
31.第31章 曹魏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2.第32章 蜀汉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
33.第33章 东吴的海外贸易:开放的好处
34.第34章 人口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35.第35章 三国的货币制度:货币政策
36.第36章 三国演义的“经济学”启示——总结与反思
37.第37章 王允巧施连环计:美女计中的经济学
38.第38章 煮酒论英雄:曹操的“人才观”经济学分析
39.第39章 孙策之死:民营企业家的传承问题
40.第40章 孟获的部落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41.第41章 三国时期的瘟疫流行:对经济的冲击
42.第42章 三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融合的经济意义
43.第43章 三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44.第44章 司马懿的隐忍:低调扩张的经济策略
45.第45章 司马师废曹芳:权力更迭的经济成本
46.第46章 邓艾灭蜀:非对称优势与降打击
47.第47章 钟会之乱:内部冲突的经济后果
48.第48章 三分归晋:统一市场的经济效应
49.第49章 西晋的经济政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50.第50章 八王之乱:内耗的经济代价
请选择章节
1-50章
51-10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