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明:陛下莫慌,我来勤王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3章 大战滹沱河

最新网址:m.biquw.cc

滹沱河北岸骑兵大规模出动,第一批三千骑兵已经下水,岸上还有数量不菲的骑兵在集结,河对岸也发觉了,这是要强渡滹沱河。

堤岸上土匪开始骚动,不断有人涌上岸边,开始排兵布阵。

满清军队加强攻击力量,再靠原来那点兵力阻击显然无法阻挡敌军渡河。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山东军队早有准备,八旗骑兵不过一万多人,滹沱河南岸可是藏有数万军队。

此时双方距离还很远,都没有采取行动。

豪格看着骑兵进入滹沱河,三千骑兵数量不少,但是散在近两里地的河面上并不厚实,不由的摇了摇头。

“还是太单薄了,命令第二梯队跟进,第三梯队做好准备,不能给对岸喘息机会,最好一次攻击冲上对岸。”

他当然清楚,添油战术要不得,徒增伤亡,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倾注所有力量,争取一次性攻上对岸。

尼玛,还想一次攻击就能成功。

是豪格想得太好,还是没把对岸的阻击放在眼里?

呵呵,没有点自信心就不是一名合格领军人物。

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到现在他还以为对岸是一群匪徒,瞧不起也很正常呀。

也就是一条滹沱河挡住了满清军队,否则何至于如此麻烦,放在陆地上你试试,特么,必定杀他个片甲不留。

豪格心里明白,强渡滹沱河必须集中兵力一战而下,若采取一波一波的攻击,必将打成添油战术,随着伤亡人数越来越多,攻击力也越来越弱,到那时想渡过滹沱河很难。

豪格是什么人呀,大仗小仗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战功显赫。

他的自信心无疑是经由无数次惨烈战争中击败对手,数年累月积累下来的。

随着清军缓慢前进,双方距离越来越近,骑兵接近河中线,差不多也要进入弓箭射程。

能渡河的河面全都布满了骑兵,清军第一梯队越过中线,第二梯队紧随其后,而第三梯队已经在岸边待命,随时发动攻击。

如果全部投入的话,大概接近一万骑兵,豪格还真的下了本钱。

特么,这不是所谓的波浪式攻击态势吗?

靠,原来在明朝已经有这种战术。

废话,在数千年的战争史上,不知道演绎多少种战术。

后世的战争只是不断重复,只不过是名称叫法不一样而已。

至于豪格,他根本不知道所谓的波浪战术名称,只是在战争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战法。

因为效果不错,在适合的场景就会拿出来使用罢了。

其实现在豪格也很后悔此次剿匪没有配备重装骑兵,原因很简单,他是剿匪,轻骑兵的机动性更适合对付土匪。重装骑兵是用来攻坚,浪费在匪徒身上岂不很可笑嘛。

问题是豪格压根没有预料到与土匪作战,竟然打成攻坚战。

现在说这些没有用,豪格也不会退缩,必须渡过滹沱河并桥灭当前匪徒。

八旗骑兵终于进入弓箭射程,对岸上“匪徒”密密麻麻的沿着河边横向排开,张弓搭箭射向滹沱河里的骑兵。

行进中的骑兵同样还以颜色,弓箭射向对岸,不断有“匪徒”中箭。

同样,河中也不断有骑兵中箭,有死亡的也有受伤的,冰冷的滹沱河水逐渐变了颜色,战争的残酷性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

河中骑兵眼看着对面河岸上不断有人中箭倒下去,大概心里很有成就感吧。

同样,河岸上的人看到河中骑兵纷纷中箭落马,也怀有同样的心思。

战争就是互相伤害,冷兵器时代弓箭就是远程打击力量。

这种互相伤害,互相消耗,考验的是双方的意志,一旦某一方意志丧失,必然形成崩溃,成为敌人绞杀的猎物。

清军骑兵久经沙场,见惯了死亡,当然不会丧失斗志。

扮演匪徒的辅兵有强大的纪律约束,更何况还有地理优势,是暂居优势一方,自然不会出现崩溃局面。

何况这些辅兵也不是第一次上战场厮杀,很多士兵都是老手了。

崩溃大多出现在死亡率比较高的情况下,比如战损两成三成甚至更高,哪怕有督战约束也难以遏制恐慌情绪。

所以,这种以命换命的游戏,大概还要持续相当长时间。

不一样的是,河岸上有人受伤之后,很快撤出阵线,并迅速有人补充,毕竟有五六万辅兵,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

受伤轻微则就地处置伤口。至于那些受伤严重的,则被担架抬走,后方有一个临时救治场所。

反观满清军队,也就眼前这些军队,死一个少一个而没有补充。

当初沈度从登州出发时,随军有一个医疗救护队,他们有一种特制马车,相当于简易抢救治疗室。

伤员被安置在手术台上,身体被固定住防止伤员乱动,在酒精消毒之后,手术刀割开肌肉取出箭头,疼的伤员拼命扭动身体。

然后是酒精消毒,再糊上创伤药进行包扎。

古代的创伤药非常有效,只要不是感染伤口,创伤恢复很快。

正是因为配备了救护队,所以山东军队士兵的死亡率极低,大多都不会挂掉。

除非倒霉蛋被弓箭射中要害,当场死亡。

反观清军那边就不一样了,被弓箭射中落马。

再加上冰冷的河水浸泡,战马践踏,十之八九都会死亡。

随着骑兵距离河岸越来越近,双方的伤亡率也越来越高。

河岸上的弓箭手居高临下,大多采取直射方式,河中的骑兵很多,相对还算密集,也不需要多么准确,只要还有力量使劲射就是。

要说在陆地上,在骑兵高速冲击下,山东军队弓箭手顶多射三轮箭,后面大概率没有机会射箭,剩下的就是双方近距离搏杀。

一旦发生近距离搏杀,骑兵的巨大冲撞力是辅兵这种军队能抵御的吗?

大概率会被冲垮阵型陷入混乱,骑兵则借势砍杀,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不要说是辅兵,哪怕山东军队主战部队与满清骑兵肉搏,最后也是失败的结局。

这也是为何沈度尽量避免在陆地与满清军队正面交战的缘故。

可这里是滹沱河,与陆地完全不一样。

尤其是清军身处滹沱河中,倒霉在速度太慢,速度慢就意味着死亡,大批骑兵被射中摔落马下。

豪格所排出去的第一梯队差不多消耗了四分之一兵力,还在冒着箭雨奋力往前推进。

跑在最前面的骑兵距离岸边差不多还有五十步左右距离。

就这短短的五十步距离如同天堑,再往前非常困难,毕竟距离越近弓箭杀伤力也越大,防守一方怎么可能允许满清军队登岸,拼死也要阻止。

就是这么一群让清兵瞧不上眼的匪徒,愣是顶住了他们的冲锋,令清军情何以堪。

或许他们心里想,一旦冲上陆地,非把这些匪徒杀个精光不可。

呵呵,发狠话木有用。

这里不是陆地,是在河中,骑兵的优势丧失殆尽。

或许沈度没有实战经验,对古代这种大规模军阵厮杀不是很擅长。

但他是后世人,不缺见识,花花肠子太多。

让他的辅兵与久经沙场的清军骑兵堂堂正正对阵,怎么可能!

老子不傻,绝对不会玩脑残战术,而是挖坑阴死对手。

沈度确实没有经历过那种残酷的战争场面,但后世电影中光是看骑兵冲锋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一般人心理承受不住压迫而崩溃。

箭阵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战术,但是,需要有足够的密度,就像电影中看到的那样箭雨洗地。

沈度当然可以安排足够的兵力提高射箭密度,但现在不行,不能把豪格吓跑了,要吊住满清军队的胃口,牵制在滹沱河。

采用什么战术其实无所谓,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就行。

一条滹沱河直接废掉了八旗骑兵的优势,四条腿的战马都不如两条腿跑得快,有本事长翅膀飞过来呀。

与清军高死亡率相比,岸上的“匪徒”人不见少,指挥员根据战况决定参战士兵数量多寡。

反正满清军队只有一万多,又身在河水中行动不便,山东军队辅兵后备力量足够,哪怕满清军队把所有力量全部押上,哪也不惧。

前几排士兵在连续不断地射箭之后已经有些疲惫了,很快就会被补充上来的士兵替换。

正是采取这种轮番休息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防御力丝毫看不到减弱的迹象。

八旗骑兵在第一梯队消耗掉三分之一兵力的时候,第二梯队越过河道中线,差不多进入弓箭射程。

五千多骑兵看上去很多,但分布在宽阔的河面上并不是很紧凑。

等到第二梯队与第一梯队汇合之后,才感觉出有些密集。

在河北岸观战的豪格,面对出现的大量伤亡,似乎无动于衷。

战争嘛,死亡很正常。

不是豪格铁石心肠,是见到死亡太多。

豪格要的是战争结果,登上对岸杀光匪徒。

与所谓匪徒交手之后,豪格从没有想过撤退,他是来剿匪的,哪怕死伤再多也不可能后撤。

从第一梯队伤亡情况看,豪格知道哪怕加上第二梯队兵力,估计想攻克对岸也很有些难度。

麻痹的,哪儿来那么多匪徒,简直不可思议。

说豪格心中有疑惑,那才是怪事,这不合常理。

浮桥那边还好说,反观这边粗略估计土匪不少于五六千,虽然看上去有点混乱,却掩盖不住成建制、有组织的痕迹。

豪格是谁,那也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岂是那么容易欺骗的?

但他更多的怀疑是李自成撤退时留下来的残余力量在河北搅混水,企图牵制满清军队,借以减轻压力。

怀疑归怀疑,大战当前也顾不上那么多。

在察觉到两个梯队也难以突破对岸阻击,豪格还是毫不迟疑下达命令,让第三梯队加入攻击序列。

尼玛,动用九千多骑兵,豪格算是豁出去了。

在以往战争中,能动用一万骑兵与敌对阵的情况有,主要是针对强敌。

问题是今日豪格所面对的是“匪徒”,这在豪格战场生涯中绝无仅有的,听上去简直是笑话。

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满清军队分两路攻击,八旗军队合计也不过才五万,剩下的都是降军,两下对比是不是很夸张呀。

在发出命令之后,豪格自己都觉着有些荒唐。

对面不是明朝军队,也不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自己竟然倾注了全部力量发动攻击。

即便此次军事行动取得胜利,豪格都觉着无颜与别人提起,太丢人了。

问题在于,当前的他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堂堂双黄旗骑兵打不过一群“匪徒”,他豪格不仅无法对朝廷交代,也是对他这个勇猛善战的勇士一种极大耻辱。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战,而且必须胜利。

滹沱河这边的对决已经进入最惨烈时刻,河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尸体顺着滹沱河水漂移。

一方拼命想蹬上岸,另一方则豁上性命也要阻挡对方登岸,为了各自的目的不惜耗费无数生命。

豪格孤注一掷,把九千骑兵全部撒出去了,企图一举突破对岸的阻击。

现在他身边仅剩一千多骑兵,另外近两千骑兵在浮桥那边佯攻,借此分散匪徒阻击力量。

如果浮桥那边有所突破,当然更好。

豪格知道这不太可能,毕竟浮桥还没有贯通。

他现在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这片浅水河面上,采取集团式冲锋击溃对岸的匪徒。

冲在最前面的清军第一梯队被阻击在距离岸边五十步位置。

这个位置非常近,若放在坚实的陆地上,相对骑兵而言差不多也就是一两息的事儿。

但是,这里是滹沱河,想继续往前推进比较困难。

正是因为距离太近,死亡率高的吓人。

这个死亡率不是单指某一方,对于敌对双方都适用。

清军第一梯队经过大量消耗,所剩也不过一千多人,第二梯队的伤亡率也很高,第三梯队刚刚加入所以战损不算多,六七千人摆在近两里的河面上真不算什么。

反观对岸阻击力量压根就没有减少,有多少减员就补充多少。甚至还在悄悄增兵。

人越多,射出去的弓箭也越多,所造成的杀伤力更甚。

清军攻到最前面的骑兵毕竟是少数,射出的弓箭数量有限,杀伤力也就弱得多。

所以说,多往前进一步也就距离鬼门关更进一步,中箭落水的八旗子弟不知凡几。

滹沱河漂浮着的尸体越来越多,更有受伤者还在水里挣扎。

没有人理睬他们,是死是活全靠自己。

在这如此寒冷季节,水温低于零度,相信很快就会因失温而死去。

不说死掉的骑兵,那些还在进攻的骑兵其实非常遭罪。

别忘了这是初冬季节,河水在零度左右,水深在马肚皮位置,骑兵的双腿都浸泡在水里面。

短时间或许不算什么,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整个双腿都失去了知觉。

但是他们又能怎样,还能掉头往回跑吗?

他们不是一个人行动,而是集体行为,某个人想掉头也要看后面的是否允许。

更何况河岸近在咫尺让人欲罢不能,咬咬牙坚持一下或许能冲上去。

也正是前队的行进缓慢,最终清军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以及第三梯队越来越接近,靠近南岸河面上的清军也越来越密集,所射出的弓箭也越来越密集,当然付出的生命也越来越多。

对岸不断有人中箭倒下,八旗骑兵落水声音不绝于耳,战况越发激烈。

八旗军队越密集,给对岸构成的压力也越大。毕竟射杀一个人就有另外骑兵补充上来,甚至更多的骑兵往前推进。

山东军队心里很清楚,一旦让清军骑兵蹬上岸,将会被骑兵绞杀。

阻止骑兵登岸,这是他们唯一念头。

战争的残酷性在这里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下一刻就是冰冷的尸体。

人类几千年历史,就这么不断地重复,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是用数不尽的白骨堆积而成。

当下却没有人想的那么多,敌对双方都已经杀红了眼,甚至无视死亡。

三个梯队骑兵汇集起来,阵型越发密集,站在河北岸观战的豪格心里宽慰起来,大军冲上河对岸只是时间问题。

麻痹的,让老子损失如此多的八旗子弟,接下来一定要让这帮家伙好看,不杀光他们难解心头之恨。

豪格心里已经确认,对岸这帮人绝对不是匪徒!

匪徒有如此强大组织力,换谁心里不打个问号。

豪格也仅仅在心里怀疑,但是,他没有证据。

河北匪患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持续数月,在这之前多尔衮相信是匪患,满朝文武也相信是匪患。

对于豪格而言,对方是不是匪徒无所谓,哪怕是明朝军队也无所谓,总之是要消灭掉的。

明朝军队被李自成打败,李自成军队被满清打败,所以八旗军队是无敌的存在。

豪格确实有资格骄傲。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