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未来战场,唯火器之利,方能主导!
第57章 未来战场,唯火器之利,方能主导!
夜幕低垂,朱棡并未返回晋王府,而是转身前往了秦王府。
而自朱棡离京赴扬州府公干后,秦王朱樉便已迁居秦王府。
朱棡一踏入内堂,便瞧见朱樉正伏案读书,不禁挑眉露出几分诧异神色:“二哥,你这冷不丁的一看书,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朱樉抬眼将书册轻放案头,方才开口笑骂:“你这混小子一回来,便要编排你二哥?”
“这不是有些好奇嘛。”朱棡随手拉过椅子在朱樉对面落座,目光扫过案头摊开的典籍。
朱樉见状,摇头:“这秦王府里里外外都是老爷子的人,我不看书,又能干嘛?”
如今的朱樉虽然并未被朱元璋限制人身自由,但也是不得自由。
前些时日,不过一时兴起去青楼听曲,前脚刚跨进门槛,后脚便被朱元璋的眼线拿住送回府中。
稍有心思的人都能瞧明白,这秦王府上下恐怕早已布满了老爷子的耳目。
是以,朱樉索性断了出门的念头,每日只在家中翻书度日,倒落得个“清静”。
朱樉将手边的书册推至朱棡面前,开口道:“不过此书确实值得一读,连日研习倒让我颇有所得。”
书名为《李卫公问对》,记述的是大唐军神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问答。
全书以李世民设问、李靖作答的形式展开,内容贯穿兵法理论、实战韬略与阵法演变等诸多范畴。
其核心思想凝结为“奇正相生、教战为本、古今通变”三大军事哲学。
“奇正”之道讲究战术变化无穷。
“教战”之法强调治军训练为根本。
“通变”之策倡导因时因势革新战法。
这部兵书堪称当世兵家典籍之翘楚,若能将其中精髓融会贯通,足可跻身名将之列。
朱棡目光淡淡扫过书册封面,指尖轻点桌面徐徐开口:“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尾音未落,他便已向后靠在椅背上,指尖随意摩挲着茶盏边沿:“这《李卫公问对》,我两年前就已经读过了。”
实事求是地讲,李靖的军事思想纵览古今亦属顶尖之列,其对战争本质的洞察尤其令朱棡赞叹不已。
思索间,朱棡又是轻叩茶盏忽而开口:“未来之战,不在弓马,而在智器。”
这一论断恰似穿越时空的预言,早在七世纪,李靖便已敏锐指出技术将主导战争形态的变革。
而自元末开始,火器的蓬勃发展,正如同历史写下的注脚,精准印证了这一前瞻性洞见。
当世人还在泥古于刀枪骑射之时,这位军神的目光早已穿透千年硝烟,落在了更辽阔的技术战场上。
朱樉闻言赞同颔首:“军神终究是军神,火器之威本就远超弓马,只可惜这玩意,眼下尚不稳固。”
相较于弓马,火器的不稳定性堪称致命短板,其根源可归结为三大技术瓶颈:
一、材料工艺局限受限于明初铸铁技术的原始性,手铳与火炮的铸造工艺存在显著缺陷,炮身壁厚不均、沙眼密布,导致炸膛风险极高。
例如即将发生的洪武五年北伐,明军碗口铳炸膛率约百分之十五。
《明太祖实录》更是记载“铳裂伤卒。”
二、火药配比粗糙洪武年间虽制定了“硝七硫二炭一”的官方配比标准,但受限于手工研磨与混合工艺,实际火药颗粒粗细不均、燃速波动极大。
对比同时期蒙古骑兵每分钟八发的弓箭射速,火铳不仅射速仅每分钟两发,更因哑火率居高不下,常陷入“临阵难发”的尴尬境地。
三、环境适应性极差火器对战场环境堪称“挑剔”。
雨天:火药易吸湿受潮,火绳枪无法点燃,火炮哑火率飙升。
风沙天:沙尘极易堵塞铳管,需频繁清理维护,贻误战机。
复杂地形:火铳手对射击阵地平整度要求高,机动性远逊于骑兵。
正是因为这些技术桎梏,使得明初火器虽展现出颠覆性潜力,却始终难以在实战中完全替代弓马。
不过,火器虽存稳定性短板,却已在关键战役中崭露锋芒。
以洪武三年,也就是今年的沈儿峪之战为例,王保保亲率骑兵发起冲锋时,明军以“火铳齐射 战车屏障”的战术组合构筑防线。
前排火铳手依托战车形成移动掩体,在近距离倾泻弹雨,后排弓兵趁势补射,竟将蒙古铁骑的冲击力硬生生瓦解。
此役之后,朱元璋敏锐意识到火器的战略价值,遂诏令“火器与弓马并重,各取其长”,并着令筹备“兵仗局”专项攻关火药提纯工艺。
随后,历经数十年技术迭代,至永乐朝时,明军火器性能已实现质的飞跃:哑火率从洪武年间的百分之十五骤降至百分之五以下。
《武备志》更以“永乐大铳、百发九五”盛赞其可靠性。
所以,即便朱元璋出身底层带有小农思维局限,却仍能洞见火器的颠覆性潜力。
他深知,技术初期的缺陷不过是暂时桎梏,一旦突破瓶颈,这类热兵器必成战场规则的改写者。
光是这一点,就是那些建奴永远都想不明白的。
毕竟,纵便时光流转数百年,直至清朝末期,清军竟仍在使用明代技术的红衣大炮。
这种以十七世纪火器对抗十九世纪列强坚船利炮的荒诞场景,实则源自乾隆“骑射乃满洲根本,火器不过奇技淫巧”的谕旨。
而当西方列强正以工业革命为引擎推动军事技术狂飙突进时,清廷却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仍将火器视为“奇技”束之高阁,抱守弓马旧制不肯革新。
正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痛心疾呼:“器利不如人,而犹抱残守缺,岂非自取败亡?”
这句话道破了清廷落后挨打的本质,当技术代差已如鸿沟般不可逾越,仍固守传统军事体系,最终只能在列强的炮火中吞下闭门造车的苦果。
而从明初火器的前瞻布局,到清末的故步自封,这段跨越数百年的军事技术史,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开放革新与保守僵化两种态度带来的迥异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