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长亭送别
第76章 长亭送别
残阳如血,将十里长亭的飞檐染成赤金色。程岩勒马回首时,官道两侧已挤满了蓝田百姓。新铺的水泥路面上,密密麻麻的足印在夕照中泛着水光——妇人们刚泼过清水压尘,水中掺了艾草汁,蒸腾起带着药香的薄雾。
“侯爷——“
王守拙的喊声刺破暮色。少年今日着了件极不合身的澜衫,宽大袖口被草草缝短,露出腕上层层叠叠的伤疤。他怀中紧抱的物件用葛布裹着,奔跑时发出金属碰撞的脆响。待他喘着粗气掀开布料,程岩瞳孔微缩——是把水泥烧制的横刀,刀鞘纹路模仿鲨鱼皮,吞口处阴刻着龟兹城墙的图案。
“俺跟阿罗憾学了三个月淬火...“少年抽刀出鞘,寒铁锻造的刃口在夕阳下泛着青光。刀柄竟是中空的,旋开底盖,一粒蜡封的玉米种滚入程岩掌心。“波斯老头说...说寒铁掺三成水泥,韧性能增七分...“
长亭的石柱突然微微震颤。赵里正领着二十余名壮汉抬来座奇特的碑——通体用蓝田特产的石英水泥浇筑,碑面布满蜂窝状的孔洞。老农粗糙的掌心抚过那些孔穴:“侯爷您瞧,每个洞都对应咱蓝田一个村落...“
程岩俯身细看,发现孔洞内壁竟刻着密密麻麻的姓氏。最上方那个“王“字格外深峻,旁边还画着个歪扭的牛头——定是王守拙的手笔。碑阴处嵌着十二块颜色各异的泥砖,每块都带着不同村庄的土壤特质:西庄的黄土掺着麦壳,东屯的紫泥混着鱼鳞,官坊的砖坯里甚至能看见未燃尽的煤渣。
“取土那日...“赵里正的声音突然哽咽,“张寡妇非要把她家灶底的灰也掺进去...“
暮色渐浓时,李明月的身影出现在长亭飞檐下。公主今日未着宫装,素白襦裙外罩了件水泥烧制的轻甲——甲片不过铜钱大小,每片都阴刻着蓝田孩童的名字。她发间的水泥步摇已换了样式,坠着的金砂玉米在风中轻晃,投在地上的影子却是一册展开的书卷。
“皇兄的旨意。“她递来的黄麻纸带着龙涎香的气息。诏书边缘有些焦痕,朱批的“即日赴洛阳“四字力透纸背。程岩突然注意到纸背透出的墨迹——是魏征的字,详细列着蓝田学堂三年来的成就:识字者增四百七十六人,新修水利二十一处...
“殿下!这个给您!“
王守拙突然挤到前面,捧出个水泥烧制的妆匣。匣盖掀开时飘出混合着石灰与茉莉的奇异芬芳,内里整齐排列着十二枚发簪——有模仿农具形状的锄头簪,有刻着《千字文》片段的书简簪,最精巧的那支顶端是个微缩日晷,晷针竟能随光线转动。
“二丫她们做的...“少年耳根通红,“说殿下簪星戴月...“
晚风掠过官道旁的槐树林,带起一阵簌簌的响动。程岩发现每棵树上都系着蓝布条,布上用石灰水写着各家的临别赠言。王守拙绑的那条最为醒目,歪扭的“早归“二字旁边,还画着只形似小牛的动物。
“起乐——“
随着陈大沙哑的吆喝,长亭四周突然亮起数十盏水泥灯笼。这种特制的灯罩掺了荧光矿粉,在渐暗的天色中自行亮起幽蓝的光。更奇妙的是灯光穿过罩面的镂空花纹,在地上投出清晰的文字——“耕读传家“、“百工兴业“......光影交错间,整条官道仿佛铺满了流动的经文。
乐声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响起。老窑工们用泥锤敲击水泥碑,发出编钟般的清越回响;农妇们摇晃着装满玉米粒的竹筒,沙沙声如春雨润土;最令人称奇的是那群匠户子弟,他们手持水泥烧制的排箫,吹出的曲调混着渭水的涛声。
“侯爷尝尝这个!“
张寡妇挤过人群,递来个柳条编的食盒。揭开盖子,里面整齐码放着十二种面点——玉米面做的胡麻饼、掺了水泥灰的硬馍、甚至还有形似日晷的蒸糕。最下方那层油纸包里,赫然是三个冻得发硬的咸蛋,蛋壳上用朱砂画着官坊的烟囱图样。
“石灰腌的...“妇人粗糙的指腹摩挲蛋壳,“能存到洛阳...“
程岩的指尖触到食盒夹层。掀开一看,竟是本微型的《齐民要术》——用水泥与麻纤维压制的“石纸“装订,每页都拓印着蓝田百姓的改良农技:王守拙记录的“寒铁犁头深耕法“、二丫发明的“玉米秆沤肥术“...最后一页粘着几粒麦种,纸背墨迹尚新:“愿洛阳土,亦生蓝田苗“。
长亭的瓦当突然叮咚作响。原来不知哪个顽童爬上了屋顶,正往檐角系水泥烧制的风铃。每只铃舌形状各异——有泥抹、矩尺、甚至还有微缩的水轮碾模型。晚风掠过时,金属与水泥碰撞的声音,竟谱出一段《阳关三叠》的旋律。
“该动身了。“
李明月的声音混在风铃声中。她解下腰间蹀躞带,轻轻放在水泥碑顶。皮革与金属的拼接处,程岩突然发现暗藏着一行小字:“天工开物,德润民心“——分明是魏征的笔迹。
“点火把——“
赵里正的吼声惊飞了槐树林的宿鸟。数百支浸过松脂的火把同时燃起,将长亭照得亮如白昼。火光映照下,程岩才发现官道两侧新栽了矮松——每棵树苗根部都用水泥砌了护圈,圈上刻着捐赠者的名字。王守拙栽的那棵最为显眼,护圈里竟嵌着个铁片剪成的小牛。
“侯爷上马!“
陈大牵来的白马鞍鞯焕然一新。马鞍用水泥整体浇铸,鞍桥处镂空雕着《禹贡地域图》;鞯垫则是水泥掺蚕丝织就,表面凸起的纹路竟是洛阳至蓝田的驿道详图。最奇特的是马镫——寒铁锻造的镫环上,用水泥镶嵌着蓝田各村的微缩景观。
程岩翻身上马时,人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火把同时压低,照向官道中央——那里不知何时用荧光水泥画了条蜿蜒的线,从长亭一直延伸至暮色深处。线上等距离标着驿站名,每个节点都嵌着粒玉米,在火光中泛着温暖的金黄。
“一路顺风!“
王守拙的呐喊打破寂静。少年突然冲向白马,将个鼓鼓囊囊的皮囊挂上鞍桥。透过未系紧的袋口,可见里面装着水泥烧制的长安城模型:朱雀大街用掺金粉的浆料浇筑,大明宫的瓦当竟是真正的琉璃碎片。翻到背面时,皇城位置被刻意挖空,里面静静躺着三粒蜡封的玉米种。
“放灯——“
随着这声吆喝,数百盏水泥灯笼升上夜空。这种轻质浮灯内壁涂着荧光矿粉,在夜风中旋转时,灯罩上镂刻的图案便在地上投下流动的光影——西庄的麦浪、东屯的鱼群、官坊的窑火......王守拙放的那盏最为精巧,灯座是个微缩学堂模型,窗棂间可见活动的剪影。
白马踏上官道的瞬间,长亭的瓦当突然齐齐震颤。系在檐角的水泥风铃无风自动,奏出一段陌生的旋律。程岩恍然听出,这竟是蓝田百姓自编的《劝学歌》,被孩子们用刻刀记录在铃舌内部。
“侯爷保重!“
二丫的尖叫从高处传来。小姑娘不知何时爬上了碑顶,手中挥舞着那根算盘簪子。簪头的珠子在火光中急速滑动,竟是在计算什么。程岩突然明白——她在算洛阳到蓝田的归期。
最后一缕天光湮灭时,送行的队伍仍举着火把站在原地。火光将那些沾满泥灰的衣袍、结着老茧的手掌、以及眼角未干的泪痕,都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程岩忽然觉得,这世间最坚固的城池,从来不是用砖石砌就——而是将一粒粒星火,借着长亭的晚风,种进千万黎庶的心田。
白马转入官道弯处时,怀中的玉米种突然变得滚烫。程岩知道,那不仅是体温的传递,更是无数双粗糙手掌捂热的希望。东方的天际已现出微光,第一颗启明星正落在洛阳方向——那里有未干的水泥,等着蓝田的石英砂去加固;有未写的典籍,等着蓝田的蒙童去续写。
柳絮在官道上积了半尺厚,程岩的白马踏过时,惊起一片浮动的雪浪。马儿忽然打了个响鼻,前蹄在掺了铁砂的水泥路面上刨出几道浅痕——前方三十丈处的老柳树下,一匹通体雪白的照夜玉狮子正撕扯着嫩枝,鎏金马鞍上挂着的铃铛却诡异地静止不动。
“程侯行路匆匆,连本王新制的《九章》模具都忘了带。“
柳荫里转出的身影让程岩的缰绳骤然绷紧。李泰今日的装束极为反常——深紫圆领袍的下摆沾着新鲜泥浆,腰间蹀躞带上挂着泥刀、墨斗等匠作工具,最令人惊愕的是那顶改造过的金冠:本该镶嵌明珠的凹槽里,固定着一块未经打磨的蓝田矿石,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殿下...“
程岩的问候戛然而止。李泰抬手整理袖口时,露出手腕上新鲜的勒痕——青紫交错的淤血在素帛包扎下若隐若现,分明是三日来在太极殿前长跪留下的印记。更触目惊心的是他虎口处的新伤:一道深可见骨的割痕,边缘还粘着未洗净的火药末。
“本王在长安城掘地三尺。“
李泰突然从马鞍袋取出个水泥匣子。这匣子形制奇特,开合机关竟是模仿蓝田学堂的磁石扣,表面阴刻着《九章算术》的残卷。掀盖时粉尘飞扬,露出里面分层存放的古怪粉末:上层青灰如铁锈,中层漆黑若焦炭,底层则是刺目的明黄色结晶。
“石灰七分,石墨二分,硫磺一分。“
他指甲挑起些许混合物,洒在道旁积水的车辙里。水面立刻腾起刺鼻的白烟,几个呼吸间竟将半尺深的积水蒸干,露出底下被腐蚀出蜂窝状的水泥路基。程岩的瞳孔骤然收缩——这分明是比黑火药更烈的配方。
“程侯且看这个。“
李泰变戏法似的又摸出块矿石。蓝黑相间的石料在掌心滚动,断面突然折射出诡异的幽光——那些看似杂乱的纹理,在特定角度下竟组成完整的北斗七星图。程岩的指尖刚触到石面,就被冰得缩了回来。这种刺骨的寒意,竟与王守拙那把寒铁刀如出一辙。
“终南山矿脉里挖出来的。“李泰的指甲在石面某处重重一刮,带起串幽蓝的火星,“比吐蕃进贡的寒铁更利箭锋,却比羽毛还轻三分。“
微风拂过柳梢,带落几片嫩叶。其中一片正落在李泰肩头,程岩这才注意到他衣袍的异样——紫锦面料上密布着细小的孔洞,每个破口边缘都呈焦黑色。这分明是近距离接触爆炸留下的痕迹,难怪他今日未着亲王常服......
“听说洛阳城南还留着块风水宝地?“
李泰突然抖开卷轴。羊皮图纸展开时发出脆响,露出上面用荧光矿粉绘制的建筑图样。程岩的呼吸为之一窒——这哪里是寻常屋舍,飞檐斗拱间暗藏竹制水渠,瓦当纹样竟构成完整的《禹贡地域图》。最令人心惊的是地基部分:那些盘曲的根系状结构,分明是模仿能扎透三丈灰岩的铁木根系。
“殿下为何......“
“本王翻遍将作监旧档。“李泰突然掀开袍角,小腿上缠着的绷带早已被血浸透,“发现当年修筑大明宫时,魏征那老匹夫偷偷在夯土里掺了铁木灰。“他冷笑时露出沾着血丝的牙齿,“难怪能历三次地动而不倒。“
“程侯可知本王的水泥配方为何总要掺些古怪东西?“李泰解下腰间算盘,第三排的算珠突然卡在“商功“位,“就像这漕河水——“他指向河心翻滚的浊浪,“清浊相激,才能奔流千里。“
对岸忽然亮起连绵的火把。王守拙深一脚浅一脚地奔来,身后十几个匠户子弟扛着的麻袋不停漏出金黄的玉米粒。少年腰间新别的水泥匕首上,赫然刻着行歪扭的小字:“殿下赐寒铁三两“。
夜风吹散最后一个麻袋的绳结。玉米粒洒在渡口新铺的水泥地上,发出细雨般的沙响。李泰俯身拾起一粒,对着月光端详蜡封里隐约可见的嫩芽:“程侯的种子,合该种在洛阳。“他的声音突然低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