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仙镇
第91章 仙镇
四翅飞舟腾飞乡土山村之上,下方无数村民惊呼出门,不等飞舟落地,已然跪在地上大拜。
仙凡两隔,对于从未接触过修炼道路的凡人而言,此刻这飞舟便乃仙迹,是为神仙下凡!
舟上,姜令按紧船舷打量着下方的一切。
这乡土的姜大王庄已经跟他印象中的完全不同。
他曾看向自己家所在,他家中原本只有两间土房,在他四岁时还因大雨洪流塌了一间,后来父亲虽修缮了那一间土屋,但却已回不到原来模样。
而只是尽力修缮,以木头茅草搭了个草棚,并且是一连搭了两座,如此他家中才能勉强住的开。
待他离家拜宗之时,幼弟不过两三岁,尚且跟父母同住一屋,便是那仅剩的土屋之中。
而他则和两位兄长共居一草庐,剩下的一间草庐,则是当年尚在的祖父的。
只不过他入宗中不久,那位辛劳一生的祖父便辞世西去,全然没能享到后来的富贵。
不错,而今的姜家已经完全富贵起来。
有他十二年中孜孜不停的资财支持,姜家早已跟村中其他人家不同。
据说是在九年前就开始盖起了一间大宅。
那大宅后来又连番扩建。
而今处于村外一处旧有田亩上,十余亩都建成了“姜府”。
姜令静静看着这些,他在初入宗时,是为外门弟子,哦,至今十二年时间,基本都为外门弟子。
外门弟子可享每月一枚灵石的宗俸,外加三百宗符的兼差俸禄。
一枚宗符可兑一两白银,一百宗符则相当一枚灵石。
只不过在宗门之内,却不要想着拿一百宗符能兑换一枚灵石,往往得两三百宗符才能换来一枚灵石。
宗符终究是浮财属性,且还只能在宗内花销,而灵石却可拿来修炼,价值根本无法做到等同。
甚至于,想要拿白银换宗符也是不可能的,说是一两白银一枚宗符,真要去换,十两都不定能换来一枚宗符。
唯独宗符换白银,灵石换宗符,这般以高换低,极容易兑换,却也不会有人这么做,那岂非蠢痴?
故而他早些年得到的宗符,除了第一年时傻乎乎的不懂规矩,真个拿去换了相当的白银,寄回家里让家中改善生计。
自第二年起,开始摸透宗中的潜规矩,便托人寻到宗内黑市,一枚宗符往往可换十余两白银,每月便取其中一百宗符换取千余两白银存着,留待第二年托人送回家中。
除了这般宗符兑换的白银以外,他便也没有太多可资助家里的了,师尊虽会时常赐他些精进修为的灵草药丸,但那些灵草药丸难以交易处理,宗门堂阁只以宗符交易,且是“官方”宗符,价值严重不对等。
比如一株一阶灵草,可换取两枚灵石的价值,宗中堂阁便只出二百宗符左右,但拿到黑市,却可卖出近千宗符。
只不过那黑市当中,遇到这种交易量颇大的灵草灵物,也往往不会用宗符了,售卖者也不愿意收取宗符,而是多以灵石交易。
如此,他虽然能换来不少灵石,可却也不会脑子坏掉的去拿灵石换宗符白银等物。
即便一枚灵石能换来数千白银,可白银是有数的,灵石却是稀缺的。
而手持灵石,更可在宗门堂阁购买许多高价值之物,某些高阶之物,只允许灵石采买,而不收宗符。
就连宗门,也对所谓的宗符区别对待。
所以,他手中灵草等物其实往往处理不掉,而自己使用的话,却又收效甚微,便只好做起养护灵植,循着脑中某些奇怪的印象,做些嫁接杂交之类,培养提纯的路子来。
只是岁月不长,他那些杂交嫁接之物,还没有显现出过多异处,尚需长久培养。
如此,他每月到手的资源还是有数的,除了一枚灵石和三百宗符,以及师尊偶尔赐予的一些灵草灵药,最终能存起来寄回家中的,还是只有大量的白银,以及一些对凡人体态有益处的药物。
或是如最近几年中,他也会每年寄个几块灵石回家,寄希望于家中子侄,通过灵石汲取灵气,修出灵息乃至踏入练气。
一转眼,十二年已过,家中也在他资助下有了相当规模。
但他此次回乡,却仍乃练气三层,本来四月时那次托表弟梁非凡送信回来,他曾有过些许思绪,若留那些包袱中的些许资财留作己用,赶在晋徒典仪前冲击一把,兴许能将早已三层圆满的修为踏入四层。
后来师尊灵祭已经表明了,他就是将十二年中所有资财全部留于己用,也不要想着突破。
他的修为并非是修行不到家,而是有什么天然桎梏禁锢着进境。
成婚那夜,【香火成道】转变为【香火传道】的变化,已让他彻底明白,他的修行路,跟其他人不同。
想着这些思绪,四翅飞舟已经缓缓落下,下方村中无数村人全都已经出门,在村中央的晒谷场地上跪拜一地,不少人都淌出泪来。
他们姜大王庄拜祭仙祠近十年,而今终于出现了仙迹了!
奈何,十二年时间,姜令努力去分辨下方这些跪拜,或是抬头欲穷目力朝着船上观望的村人,却怎么都认不出几个。
记忆已经模糊,村人也都大变,小的已经长大,成人已显老态,而老人,亦有许多已经长辞世间。
师兄弟们都很默契的不说话,只是站在身周跟他一样打量这姜大王庄。
只不过此庄应当已不该称之为庄,十余年经营发展,此庄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甚至村口那座原本写有“姜大王庄”的牌子,也已经改成牌坊,上书“姜王仙镇”。
此庄,或说此镇中,便以姜、王两姓居多。
而且姜令幼时听老祖父讲过故事,说那王姓其实也跟姜氏一血同源,数百年前也是姜姓,后来为躲什么灾祸,才改了王姓,而且那王姓原本才是主宗,后来仍旧姓姜的却乃支脉。
如此避祸,其实也算是要将支脉姜姓推出去挡祸,而留主脉改了王姓的继续存活。
却最后祸事并未降临头顶,反倒是得到一桩福缘,没有改姓的姜氏支脉因祸得福,瞬间起势,压过那王姓一头。而原本要改姓避祸的王氏,则立刻从主脉变成了弱势地位,从此在这村中抬不起头来。
至今数百年,也只有村中老人对这般说法口口相传,年轻人早已不在乎什么血脉,甚至村中也早已涌现出其他姓氏,早已非一两姓之庄。
何况如今,还成了大镇了。
很快,飞舟落地,四周村民镇民纷纷高高撅起屁股,死死趴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口中只呼着仙人下凡,拜见仙人等语。
姜令也捏了捏身上衣裳的袖子。
他此刻,一身亲传法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