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俘获张献忠
第72章 俘获张献忠
一切都是按照预想的剧情向下发展,李自成的几百人,刚刚冲到山下,就遭到数千骑兵围剿。
战斗过程毫无意外,呈一边倒的局势,几百人被冲散,七零八落。
最后,李自成带着几十人继续往山里逃。
从抓住的俘虏口中得知,张献忠竟然还在山洞里。
张仁当即将下山的路堵住,随后带着数百人上山,来到张献忠躲藏的洞穴。
“老李,这次抢了多少银子,五十辆马车,这么多物资,至少够咱们东山再起了。”
黝黑的山洞,传来粗犷沙哑的喜悦声。
当火把点燃,看着迎面而来的陌生面孔,张献忠顿时懵逼,支支吾吾道:
“你……你们是谁,李……李帅呢?他在哪!”
“张献忠!”
张仁缓缓靠近,坐在张献忠身边。
眼前这个胡子拉碴,粗犷的糙汉子,就是久闻其名,未见其面的张献忠。
“你们是?……”
张献忠心里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他隐隐约约猜到这些人是什么来历。脸上并没有丝毫慌张,反而异常平静:
“赵尘!”
张仁摆摆手,示意手下将张献忠捆起来:“你猜的没错,不过我不是我大哥,你也没必要知道我叫什么。”
“带走!”
连同张献忠一起带走的,还有山洞中抢来的金银珠宝,就是从卢氏运去的那一批。
可惜,这些财物都被他们藏起来,手下的兵士一个都不知情。
还是张仁心细眼尖,将张献忠带出山洞的时候,观察到他的眼睛一直瞥着,黑暗中的某一处角落。
等张献忠离开后,张仁举着火把,火光照亮黑暗的角落,一大块石头后面,堆着几十上百个大箱子。
打开一看,里面金银珠宝。
是夜,逃出生天的李自成,偷偷冒着危险返回山洞,果然那些金银珠宝不见了踪影。
暗骂几声,身影便消失在黑暗中。
把张献忠运往永宁的路上,一直在找机会套近乎。
“老张,你姓张,我也姓张。说不定咱们在五百年前,还是一家。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你放我一马,只要放我一马,以后就是我的大恩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张献忠自知落在他们手上,下场好不到哪去。
既然大家都是活不下去,才不得已造反的百姓,为何还要自相残杀。
“老张,你听我说,你是造朝廷的反,我也是造朝廷的反。说起来咱们还是志同道合,大家都是自己人,何必如此。”
“张献忠,话要说明白了。你是你,我是我,咱们可不是一路人。”
张仁没想到张献忠的胡话还挺多,什么一家人,什么志同道合。
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怪不得一直投靠朝廷,却遭不到清算,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
张献忠仍旧不死心,继续瞎胡诌道:“嗐!怎么不是一路人,你我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张仁打断他:“你是造朝廷的反,我是造制度的反。”
“什么意思?”
“什么制度的反,朝廷的反,不都一样是造反。”
张献忠有些懵逼,这家伙说的话,自己根本听不明白。
“你就是不想死,想好好活下去吗?别在这儿白费口舌,我家大人从不杀降,你不用担心自己会被杀,安生点吧。”
“那……那你不早说!”
张献忠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朝张仁翻了个白眼,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呼呼大睡。
张仁叹息一声,知道没必要和他费口舌,就是说再多,也是对牛弹琴,没一丁点用。
于是,骑马走到了最前面。
赵尘亲自站在车西城门外,列队迎接归来的张仁和刘必成。
“大哥,好消息,咱们这次大获全胜,活捉了张献忠。除了李自成外侥幸逃脱,其他人大都投降。”
“抓到了张献忠?”
赵尘大喜过望,大步流星走到后面的囚车,见到了传说中的张献忠。
只见囚笼中,一人披头散发坐在地上,打鼾睡得正香。
“捆起来,先绑在县衙外面的大柱子上。”
熟睡中的张献忠,被人拖着四肢,架在了木桩上。
”你……你骗人,不是……不是说不杀我吗,这是干什么?”
张献忠想要极力挣脱束缚,奈何没有丝毫作用。
“老张……不!张大哥……张爷……张爷,您老行行好,替我求个情。只要饶我一命,让我干什么都行。”
“你还怕死,我怎么不相信呢!”
赵尘感到有些意外,看了一眼张仁,调侃道。
“谁不怕死啊,你说天底下谁不怕死,人死灯灭,金钱、权利、美色,那就什么都没了。”
赵尘本想鄙夷他,最后还是收回,他说是有几分道理。
“你放心吧,我赵尘只杀无恶不作、鱼肉乡里的畜牲。像你这样的,还轮不到我来杀。”
“不是……不是,一会儿死,一会儿放,到底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是留着我还是杀了我,给个痛快话。”
张献忠活了一辈子,什么大风大浪他没见过,如今却沦落到阶下囚。
“先把他带到监狱里关着,等罪名确定后,再判刑不迟。”
赵尘就是想好好折磨一番张献忠,彻底击溃他的心理防线,让他完全臣服。
现在即不说杀他,也不说放走他,就是为了时时刻刻折磨他的内心意志。
毕竟这家伙属于墙头草,来回随风摇摆。
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只有等到命中的套马汉子,才会甘心屈服。
张献忠便是如此,等到他的内心被真正击溃的那天,他将完全臣服自己。
将收缴来的物资入库后,赵尘火急火燎来到第二大营,城外的驻扎地。
那里还有一个生意人,等着谈买卖。
“梁老板,这几天我闭门不见客,深思熟虑。有些兵器可以卖,有些兵器自然无法卖。”
赵尘想明白了,复合弓可以卖出去,但是像火药和火炮,自然没法卖。
否则,万一有一天,自己卖出去的这些兵器,反过来对付自己,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梁平一碰,当即发出爽快的笑声
“赵大人放心,少不了您那份。”
只要口子开开,就没有拿不下的买卖。
一回生,两回熟,只要银子给的够多,早晚有一天,自己要什么兵器,他便卖什么。
“梁老板如此爽快,不再考虑考虑?”
赵尘莞尔一笑,还没说具体的价格,梁平就慌忙答应,作为生意人,未免显得太着急了。
“钱好说,只要不是太离谱,在下都能接受。”
“好,复合弓一百两银子一把,箭矢一两十支,铁甲二两银子一副。”
赵尘说出价格,他的报价都是只管往高处报,毕竟梁平不可能不还价。
让他更加意外的是,梁平听了价格,连皱眉都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成交!”
“复合弓我要一千把,箭矢十万支,铁甲一千副,不知赵大人什么时候能够交付?”
这下轮到赵尘傻眼,他本是随口说说,毕竟这么高的价格,傻子才会买。
没想到,梁平毫无犹豫,竟然不加考虑,直接答应。
“梁老板,你没开玩笑吧?”
“赵大人,莫非您刚才的话是打趣?”
梁平没有回答,只是一脸平静地反问道。
赵尘哑口无言,要知道前几天老魏说,复合弓的材料目前很难买到,而且制作困难。
因此想要制作成一千把复合弓,哪怕材料保证齐全的情况下,也要半年之久。
“当然不是打趣,不过目前我遇到一个麻烦,复合弓的材料实在是太难得,所以……”
“赵大人放一百个心,材料的事包在我身上,一个月之内凑齐一千五百把复合弓的材料。”
梁平十分豪爽,当即拍着胸脯保证,他早就侧面打听过。
那些材料在市面上确实很难买到,不过在其他地方,就是不值钱的玩意……
“有梁老板这句话,我心里就放心了,半年之内,一千把复合弓准时奉上。”
“银子?”
赵尘身体斜过来,低声询问道。
梁平都已经这般爽快,自己要是再表现的拖拖拉拉,未免显得太小气。
“哈哈哈!”
“这是十万两银票,赵大人可要收好,等半年之后,我再来此送上另一半银票。”
梁平从怀里掏出一张十万两的银票,拍在了桌子上。
“梁老板,实不相瞒,您不如留个地址,等货物齐全后,我提前派人知会你。
毕竟现在我们还是安全期,可半年之后,是否还在永宁县,就不得知了。”
赵尘心中的确有这方面的担忧,要知道朝廷随时会派兵围剿他们。
虽然这次洪承畴集结的兵力,因为关外事态紧急,不得已派往辽东应付建奴,围剿的事只能暂时搁置。
可是一旦……
“赵大人不必担心,半年之内……不,到今年年底,朝廷都不会派兵前来。”
梁平说这些话的时候胸有成竹,好像他就是朝廷内阁的那些个大臣,能左右军国大事。
因此,他开始怀疑梁平真正的身份,难道这家伙从朝廷来。
随后,梁平一一分析,由此得出朝廷不会派兵前来的论断。
“有道理!”
两人达成买卖,送走梁平后,赵尘骑马来到了制作坊。
老魏这些天一直失魂落魄,让他回家歇息几天,他也不愿意。
赵尘何尝不知他心中的痛楚,外人就算再说再劝,都没啥用。
毕竟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有多痛。
要想忘掉痛苦,自己就不能闲下来,否则一旦得空,脑子里就会不自觉回忆。
“老魏,这是五千两白银,最近半年恐怕你们要辛苦了。”
赵尘让人将十口大箱子抬进来,瞬间吸引住大群人的注意。
“大人,这是?”
魏老头有些不明所以,莫非是来活了,可是他们拿的工钱,本就很丰厚,所以即便日夜操劳,这些人也没有怨言。
“从今天开始,接下来的半年时间,你们恐怕要日日加班加点,赶制复合弓和箭矢。”
至于铁甲,那玩意儿都是模具搞出来的,只要挖的铁矿够多,木炭够烧,要多少有多少。
“大人,我前些日子说过,复合弓的材料……”
魏老头急忙上前,低声说道。
“老魏,你不用担心材料的问题。一个月后,一千五百把复合弓的材料,准时给你送来。”
“这些天你得抓紧时间,培训制作复合弓的人才,材料一到,半年之内,至少要保证造出一千两百把复合弓。”
赵尘将老魏拉到一边,把这笔生意如实告知。
“还有一千两白银,在来的路上,我亲自送到你家,交给了嫂夫人。”
魏老头本想拒绝,正要说话,被赵尘打断。
“老魏,这些银子本是你应得的,不要拒绝。从明天开始,扩大制作坊的规模,至少扩大三倍。
人手的问题很好解决,从军营里淘汰大批的人员,可以任凭你挑选。”
赵尘觉得以他的招工条件,只要散发出去,多远都会来。
一个月工钱一两银子,一日三餐,顿顿吃饱喝足。
当然,干得越多,拿的银子就越多。
这个年头,能有一顿吃的,保证不被饿死,别说干一天活,就是一整夜都愿意。
所以,永宁县原本稀稀拉拉的街道,现在人也多起来了。
不少荒废的大街商铺,如雨后春笋冒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小吃食物,都涌现在街头。
来永宁做生意的商人也越来越多,带动客栈和酒馆的生意。
一个月来,光是这些商人进出城门的税收,二十税三,就有一万多两银子。
可以想象,每月流通进永宁的货物,价值至少十五万两的货。
这还是初期,随着名声越来越响,生意自然会越来越大。
赵尘最近一直思考扩张城池的想法,他打算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外扩一公里。
新扩出的区域,主要用于生意交易和居住区。
目前砖窑的规模逐渐形成,每天可以烧一万块砖,再加上按照自己秘方调配的水泥,只需要三五个月的时间,便能完工。
说干就干,他不喜欢拖拖拉拉,心里只要有想法,立刻去干。
从不考虑做不成,或者遇到困难。
那都是开始做以后的事,遇河搭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下午回到县衙,赵尘直接让衙役张贴告示,招募工匠,准备建造外城。
消息一经传出,全城沸腾。
接下来的三天,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工匠,竟然有足足三千多人。
这些还不算完,有些人告知七大姑八大姨,他们还在路上没有到来。
当然,大部分人并非经验丰富的瓦匠工匠出身。
而是冬天要服徭役,有些是修桥修路,有些是建造城楼。
所以,他们虽然算不得家族传统,但是基本的建城经验还是有。
人一到位,赵尘立刻选出几十名经验丰富的工匠,让他们三天之内拿出方案和图纸,全权负责建造外城。
其中刘大木、刘二木、刘三木三兄弟最为突出,他们曾经参与洛阳城的修补和建造。
祖上从太祖时期,干得就是工匠活,祖先参与过南京城的建造。
虽然后来因为某些原因,祖上被问责追杀。
可家族的独门手艺经验,却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可是,如今却也沦落到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步。
“大人,只要给我们兄弟三人一家一口饭吃,能让我们活下去,我兄弟三人必定尽心尽力。”
三人跪在地上,最初听到永宁修城消息,对此嗤之以鼻。
毕竟小小的县城,有什么好修的。
可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家门口经过,他们才慢慢觉得,此事对他兄弟三人来说,或许是翻身的机会。
果不其然,一来到永宁,便被城内的繁华震惊。
整个大明,除了顺天府和应天府,就算是江浙繁华地带,比起永宁,也不过如此而已。
“你们每人每月十两银子,但是有条件,建造的城墙必须坚固,不能像豆腐一样,触之即碎。”
赵尘并承诺,让他们兄弟三人全权负责督造城墙,和城内民房和商业区的规划建造。
再说出自己大致的想法后,三人马不停蹄,当即着手画草图。
整个永宁县,开始陷入疯狂模式。
砖窑场日夜不停歇,制作坊日夜乒乒乓乓,全是打铁的声音。
甚至铁矿上的工人,铁锹都抡出火星。
赵尘一面令人大量采购木炭,一面从洛阳继续购买粮食。
动静闹得很大,甚至洛阳街头,百姓的茶余饭后,都在谈论此事。
可是奇怪的是,全河南府的所有百姓都知道,唯独官府对此装哑作聋,全然不知。
更不要说从洛阳运出的粮食和木炭,连盘问都没有,光明正大运到永宁。
甚至有洛阳的官差衙役,争先恐后来到永宁,想要谋一个管理民工的职位,能管包饭就行。
赵尘当然没答应,这些官差衙役什么德行,他最清楚。
真要让他们管理,工钱恐怕全被克扣,吞入囊中。
所以,婉拒这些官差衙役的请求,明着告诉他们,要想有口饭吃,就去老老实实修城。
不光能填饱肚子,一个月还能拿一两银子的工钱。
听到有一两银子工钱,这些人脸上乐开了花。
他们辛辛苦苦当差,一年到头还攒不到几个钱,这一个月能顶三个月。
这么好的馅饼,不吃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