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山神庙》
第30章 《山神庙》
当时在车上,看到“山神锅”湖底,巨大“蜂巢”的扫描文件。
虽然很惊讶,但我猜测,应该是山里一处天然的金属矿脉,被考古队利用金属探测仪扫描到。
正好位于湖底,千百年水侵腐蚀,形成坑坑洼洼类似“蜂巢”状。
完全没向着人为的方面去想,因为这是无法想象的。
先不论千百年沧海桑田,那时这里有没有这处湖泊,即便不用水下作业,直径300米的金属蜂巢,千百年前,人为的怎么去完成。
当然,华夏大陆有太多人们无法想象的历史奇迹,至今仍屹立在世人眼前。
八达岭长城,秦兵马俑,我前不久才去还去游玩过。
但意义呢?倾注巨大人力物力,在湖底建造一个金属蜂巢?
这时,我突然有一点意识到“蜂巢”作用。
从现象来反推,如果让来我营造这里昼夜完全不同的两种格局。
就“山神锅”这一点上,在湖底镇压一块土属性很强的风水物,白天内敛吸收地气,夜里地气上升,释放强大地气压制湖水水韵。
木,向土而亲,就会反向吸引正山东方属木龙气进入“山神锅”!
当然,这完全是我就所看到现象,理论上的猜测。
其中对山川五行能量的变化与掌握,单就昼夜水土两种能量的平衡,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想想我就头皮发麻。
如果说某处名山大泽,千百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这么一处景象,我都愿意拿神迹来膜拜。
这真是能人力所做到的吗?
这还只是我推测的单一的一个节点。
利用昼夜地气变化,改变“山神锅”五行属性,也只能让龙气不是界水而止,能进入“山神锅”。
相对于整座山川的格局,也就紫禁城刚起了个神武门。
龙脉有非常强大的压制性,从来都是龙脉改变山川气象,从没听说,谁能利用五行风水之法,改变龙脉,更别说吞噬!
我甚至一时都忘了今晚的目的,好像一扇大门给我开了条缝,门后是无法想象的恢弘气象!
好像遮挡山川的面纱被我一点一点掀开,一个更大疑问出现我心头。
除了规模不足,这处山川的风水布局,构思之精巧,手段之高明,堪比帝陵!
那么,出自谁之手?
有一点我可以断定,这人必然是有史可查的一位风水巨匠!
然后,这么高明的布局,又是为了谁?准确点说,这座大山深处,是谁的陵寝。
真如“青皮子书”所记载,里面的人......
“此乃异道僭越升仙之邪术也。”
他要成仙!
前面梁幼斌猜测,秦代李冰,或者巴蜀清,我现在持怀疑态度,太小了!
甚至在我心里,以这里山川格局,现在有人告诉我,秦始皇本尊埋在这,我都不会奇怪。
嬴老头不是一直想要长生不死吗?
想到这里,我又有个疑问,这里,有龙脉?
如果从山脉追溯,这里属大巴山、武陵山余脉,再向上可追溯至昆仑山东脉。
三大龙脉中的,中龙分支,算得上风水中“少祖山”。
但从未在哪个文献中,看到过这里出现过龙脉。
当年国民政府迁都,更多的也是战略层次考量。
除了龙脉还有,还有“紫炁仙光”。
这里有关于“仙”的记载或传说?
我一下想到,仙?山神庙,山神算不算?
山神庙?“山神锅”?村里一直传说,“山神锅”是为了祭奠山神,仅仅是导致人自个走进“锅”里那么简单吗?
我擦!
我突然有一个大胆的猜测!
我急忙摸出手机,也不管现在几点,直接拨通粱幼斌电话。
几乎刚拨通梁幼斌就接了电话。
“小洛,什么事?”
看来他压根没继续睡。
我着急确定自己猜测,开门见山说:“梁助理,你关于后山山神庙情况你知道多少?或者帮我查查,再问问祁建树也行。”
“有什么发现?”
“现在说不好,快帮我查,要多久?”
“你稍等......,嘟嘟嘟....”
我听着电话传来忙音,这就挂了。
为了延续自己想法,我问旁边张灵素。
“你知道山神锅和山神庙之间关联吗?”
“你说。”
现在竟然有点喜欢和张灵素聊天的方式,她大多时候可以一下抓住问题重点,比如现在,她知道我只是想快速理清思路。
“你看啊,如果说山神锅是为了祭奠山神庙,为什么一个在山前,另一个在山后,我问过祁建树,从这到山神庙,至少俩小时路程。”
“还有......”
还没说两句,手机响了,我一看梁幼斌,急忙接听。
“小洛,你说的山神庙,我让人发来了县志,我给你查下......”
电话那边传来“劈里啪啦”敲击键盘声音。
让人发来县志?我看眼手机,三点四十,这大半夜的,他让谁发县志过来?
粱幼斌声音又传来:“查到了,关于山神庙记载......”
粱幼斌那边安静下来,大概在翻阅。
过一会。
粱幼斌又说:“最早的记录,康熙六年......,看手机,我给你发过去。”
紧接着,手机消息声响,我看梁幼斌发的,急忙点开。
“康熙六年(1667),邑人胡氏,讳不详,世为茶商,家赀钜万。性笃鬼神,因感商途险阻,疫疠频仍,遂捐金千两,择东后山卧龙崖交汇处,兴建山神庙。正殿三楹,塑山神、土地二像,春秋以三牲祭。自是水旱有祷辄应,四乡香火不绝。耆老云:“胡商此举,既安神灵,亦荫子孙。”后其族果代有显者,论者谓善德之报。”
康熙六年,1667年!卧龙崖......
脑子里思路越来越清晰。
我急忙又说:“老梁,这是最早的记录吗?还有更早的吗?你仔细查查。”
“我看看......”
那边又没了声音,这次时间比较长,我等的焦急,摸摸口袋,真想抽根烟,可惜没带。
终于又传来粱幼斌声音:“再早就没了,不过后面还有记载,发给你了......”
手机又响,我点开。
“民国二十一年(1932),邑人胡某,佚其名,业绸缎,往来巴蜀。时值兵燹之余,后山神庙年久倾圮,墙垣半颓,神像剥落。胡某感念少时随父祈雨得应,遂捐银五百圆,葺正殿三楹,重塑山神、土地二像,增建钟鼓楼各一。工竣之日,四乡绅耆聚而祭之,献“德庇苍生”匾。”
1932年,我想起祁建树给我讲,他爷爷小时候有人修缮过山神庙。
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山神庙是清朝,1667年修建的!
“老梁,你再查查,关于“山神锅”有没有记载,也许以前不叫山神锅,你查查关于山里湖水溺亡的记载。”
粱幼斌不是蠢人,经过我这么一说,立即意识到什么。
“你等等......”
然后“叮”、“叮”、“叮”、“叮”......
手机消息声一条接一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