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唐:开局为李渊提供避坑指南?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章 百家姓

最新网址:m.biquw.cc

“嘶…”

众臣公闻言,皆倒吸一口凉气。

真就脑袋里过一遍,便有了?!

“大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杜如晦皱眉道。

“然也!杜公所言极是!”李元嘉深以为然,而后吩咐道:“房公,取笔墨纸砚过来。”

“喏!”

“十一叔十一叔,笔墨纸砚来喽。”

李婉顺抢在房玄龄前,将东西端到李元嘉身前。

与此同时,李承德李承义几小只也围了过来。

十一叔挥毫泼墨,编纂《氏族志》。

大家都想亲眼见证。

李元嘉沉思片刻,落笔!

“李窦裴宇文。”

“萧陈柴长孙。”

“颜房武唐魏。”

“杜刘许谢张。”

“刘赵林皇甫。”

“于史祖欧阳。”

“薛姚周梁乐。”

“褚程单宋庞。”

“……”

李元嘉将百家姓重新排序,以皇姓李为首,次之后姓窦氏,次之河东裴氏,次之舅父宇文氏,次之兰陵萧氏,次之吴兴陈氏,次之驸马柴氏,次之秦妃长孙氏。

前五姓无有非议,兰陵萧氏为前朝皇族,后人萧瑀为本朝从二品尚书右仆射,理应占据二列首位。

吴兴陈氏,也为前朝皇族,后人陈书达为正三品侍中。

二人皆为李渊近臣,此时正奉敕令宣慰江南。

李元嘉将柴氏位二列第三,并非看华州刺史柴绍的面子,而是看三姊平阳昭公主。

这位助李唐攻陷关中的女中豪杰,不幸英年早逝,理应获此殊荣。

至于二列尾留给长孙氏,则是李元嘉的私心,李二凤是北遁朔方了,但承乾殿内的孤儿寡母他得照扶。

后几列,有当朝重臣,也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许敬宗、褚亮、姚思廉等十八学士。

他们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再往后,便纯粹为押韵,朗朗上口,易于传播。

当然!

李元嘉也没忘记,李渊敕令编纂《氏族志》的要求。

崇重今朝冠冕,贬抑旧士族门第。

百家姓,也便是《氏族志》概要,与其完美对应!

前十几列,皆为本朝重臣。

而河北的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河南的荥阳郑氏,皆在后十几列。

皇姓与后姓位列一二位,便是定下基调,姓氏靠前者为尊,社会地位高影响力大。

如此,可在传播过程中形成集体潜意识,转变固有思维,降低五姓七望的社会影响力。

众臣公从头读到尾,无不拍手称赞。

尤其是杜如晦,激动的抱拳捶手。

“李窦裴宇文,萧陈柴长孙,颜房武唐魏,杜刘许谢张。甚好甚好!皇姓为首,后姓次之,而后是本朝肱骨重臣,且全文诵读流畅,合辙押韵,易于广泛传播!”

“然也!杜公一语中的。若以此为概要,依次扩充介绍大唐各族氏,杜公认为如何?”

李元嘉问道。

“彩!而且姓氏可单独拆分出来,用于小儿启蒙之用,避免全书太过繁杂,传播受限之难。”

杜如晦提议。

“此外,用于启蒙,可让小儿铭记终生,从而于根本上扭转对世家门阀的仰视,进而崇重今朝冠冕,贬抑旧士族门第!”

房玄龄补充。

李元嘉不得不给房杜竖起大拇指,《百家姓》在后世,确实是小儿启蒙读物。

如今,唐朝小儿的启蒙书籍有《千字文》、《急就篇》、《杂抄》、《孔子备问书》等。

《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敕令给侍郎周兴嗣编纂,取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成四字一句,对偶押韵的韵文读物。

包罗的内容有,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流变、明贤事迹、修身治国、礼仪规范等等。

《急就篇》由西汉史游编纂,急就意为速成,全文共两千余字,包括三言句四言句和七言句。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姓氏名字,第二部分为器服百物,第三部分为文学法理。

而后世所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于唐时并未出现。

更别提国外的《伊索寓言》了。

“然也!杜公房公的提议,寡人会如实禀明陛下。”

李元嘉很愿意分功劳于幕僚,如此才能快速成长起来。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用武之地是朝堂,而非小小的宋王府。

“大王当早已虑及此矣!何必分功劳与吾等?”

杜如晦直言不讳道。

“非也非也!某又不是神仙,安能筹谋多处?日后诸事,还须众臣公扶持!”李元嘉虚心道,见杜如晦又欲开口,忙转移话题,“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婉顺,汝等全文背诵《百家姓》,十一叔明日考教。背出者有赏,背不出者奶茶便别喝了,冰激淋也没有了。”

几小只闻言,顿时变成苦瓜脸。

李承义拉住李元嘉的胳膊,哼哼唧唧道:“十一叔,某此时便想吃冰激淋,多多的吃!”

“怎地?今日食够,明日不食了?小六子,阿嫂溺于爱未尝加责,十一叔的戒尺可是不留情的,汝要试试某戒尺是否锋利乎?!”

李元嘉吓唬道。

“不敢不敢,十一叔,某这就背诵。”

李承义缩缩头,连连求饶。

而年纪最小的李婉顺,已经开始背诵了。

那摇头晃脑的样子,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接下来,李元嘉看着侄儿侄女背书,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查阅典籍。

突然!

孔颖达低眉顺眼的找到李元嘉。

“孔学士何意?”

李元嘉问道。

“额…那个…大王,孔家先祖为儒家学派鼻祖,被尊为万世之表,文圣尼父。我孔氏一族历朝仕于皇族,宣教皇嗣臣公之后,影响力甚重…”

孔颖达言尽于此,又抬头看了看李元嘉的反应。

见李元嘉并未厌恶,便继续道:“然,《氏族志》前十列并无孔姓,未免于理不合。大王可否将孔姓前置?”

孔颖达为孔子三十二代孙,也是孔家少数于朝廷就职的几人之一,该争取还是要争取的。

须知,《氏族志》姓氏的先后顺序,与社会地位直接挂钩。

李元嘉沉思良久,摇头道:“孔学士,须知《氏族志》排序为寡人当众御笔亲书,房公杜公等尽数观之,若随意更改,寡人威严何在?况且,若允汝之情,他人再来调序,本王该当如何?”

孔颖达先是点头,而后又道:“大王, 孔氏一门世守圣道,与他族殊异,恳祈大王垂怜开恩。”

李元嘉依旧摇头,态度十分坚决,“不可!孔学士勿要再言,寡人心意已决!《氏族志》排序既定,断无更改之理。”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