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灾后安置
第57章 灾后安置
濠州城内的大水,七天七夜都还没下去。
最后依然有膝盖深的黄泥汤!
李平安带领义军战士们,将濠州城内搜索一空,最终也只找到两千多人。
淮河大堤溃决太过突然,城内百姓丝毫没有反应,便面临汹涌冲刷的洪流。
李平安并未让百姓们在尸臭冲天的濠州城内久留。
入城第三天,便让范鹏举带着他们暂时先前往泗州避难。
濠州城内,数个月内,都不便再住人了。
整座城市,仿佛被尸臭浸透了,每一块砖头、每一片瓦片,都能闻到浓烈到化不开的臭气。
“收敛起来的尸骨,都准备好了吗?”
李平安送走范鹏举后,对吴祯道:“若无意外,今天中午太阳最烈时,将他们都焚烧了吧!”
成千上万具尸体,如今正摆放在城内的高台上,层层叠叠,足足有七八米高。
恶臭吸引了成群的苍蝇,仿佛战斗机群一般,在尸体上空来回盘旋、俯冲!
李平安目光坚定道:“不能再放任下去了,若是濠州百姓有什么不满,就都冲着我来吧!”
华夏之民,不论富贵贫贱,都有入土为安的想法。
哪怕朱元璋当年父母双亲去世,苦苦地主哀求半天,才求得让父母能有一小块下葬的土地。
濠州城内的百姓,知道义军打算将尸体焚烧后,反对的声音很大。
但,李平安也没有办法,义军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为这数万具尸体一一挖掘坟墓。
最好的办法便是,统一焚烧火化后,将他们葬入一座大墓之内。
数天数夜忙碌没合眼的吴祯,打着哈欠疲惫道:“都准备好了。”
“尸堆周围架好了柴火垛。”
“城外的万人墓,也抢修完成。”
正午时刻,艳阳高照,尸气熏天。
李平安眼前仿佛都出现了绿色的瘴气。
几人神情肃穆,将高台四周柴火统统点燃。
火光借助风势,风涨狂焰!
数十米高的焰火中,不时传来劈里啪啦的油脂爆裂声。
听得李平安头皮发麻!
那是人体为数不多的油脂,在高温中渗出,燃烧炸裂的声响。
大火熊熊,昼夜不熄,方圆数里皆可见!
李平安仅带着数十人驻守濠州城指挥,其余人马都派了出去,下到濠州周边村社中救灾。
濠州城内,尚有城墙阻挡,死于洪涝的百姓,依然有十之八九。
周边村落,大水漫灌之下,受灾程度必然更加严重!
次日清晨,高台上的大火才逐渐熄灭。
但,一直到晚上,李平安才敢带人登上高台,拾取火化后的骨灰。
尸骨焚烧后,并非是完全洁白无暇的骨粉,反而是有淡淡颜色的大小骨块。
有红,有黄,更多的是发黑的骨块。
李平安强忍着空气中浓烈到化不开的尸油味,小心翼翼将骨灰装入麻袋里。
近百号人,忙碌一天一夜时间,才勉强将尸骨全部收敛完毕。
城外挖掘的深坑,由于条件有限,仅仅是垒了两层砖墙,防止墓室坍塌。
一袋袋尸骨被放入其中,撒入大量石灰防潮,以防这座公墓被地下水给泡烂。
李平安亲自带人挖土,将公墓大坑填上。
在圆顶公墓前,亲手立起一块石碑。
上书——濠州水灾遇难者大墓!
背后详细写明遇难者的数量——四万两千八百人!
忙碌数日,原先派往周边村社救灾的义军将士们,也纷纷带领拯救出的百姓返回。
义军找遍了濠州城附近所有的村镇,最终也只找到了一千多人。
“乡亲们!”
“跟我们走吧!”
“义军会给大家吃的,会给大家田种!”
数口煮着热腾腾、香喷喷米粥的大锅旁,李平安在众多被强拉过来的百姓面前,激情演讲道:
“义军不会不管大家!”
“会带大家过上好日子的!”
然而百姓们全都沉默不语,低垂着脑袋。
对李平安的说辞并不买账。
他们虽然听过义军的种种传说,但是依旧不敢相信这世上竟然会有替穷苦人做主的军队!
穷人们,从古至今听了太多的好话,最后却发现都是一场空。
再多的言语、辞藻,也难以打动他们的心扉。
只有实际行动,才能让他们相信,义军与其他人的不同。
眼见众人不语,李平安也不生气,笑笑道:
“看来大家伙都是饿得没力气说话了!”
“那就先喝粥吧!”
“敞开了喝!”
“义军请大家吃饱饭!”
早有准备的吴祯,立马让人为灾民们分发陶碗。
让灾民们排好队后,依次从大锅之中盛粥。
能活着站在李平安面前的灾民,大多都饿了四五天。
若不是有义军的刀剑震慑着,他们早就扑上来抢粥吃。
“慢慢喝,人人都能吃饱!”
李平安笑眯眯看着蹲在地上喝粥的众人道:“吃太快,肠胃会受不了!”
义军并不缺少粮食,起码在濠州城内不缺。
城中大户们逃走的时候,事发紧急,只带走了家中的金银细软,满仓满谷的粮食根本无法带走。
最终只能落在了义军的手上。
虽然洪水淹没城池后,大量粮食被水泡坏不能食用,但义军还是从中抢救出几百石粮食。
足够数千人吃上十天半个月。
“李大哥,这些人也安置到泗州去吗?”
吴祯找到李平安问道:“泗州也刚刚遭了灾,恐怕难以安置这么多人!”
泗州的余粮也不多,供应泗州数万百姓已是勉强支撑。
几千人也能安置下来,但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粮食供应,必然会出大问题。
“不了,你带一队人,送他们去定远县。”
李平安略微思考后道:“花云如今正带兵在定远休整,定远当地也正在举行分田。”
“你到定远之后,询问灾民意见,愿意移居定远县的灾民可以直接就地参与分田、落户。”
“不愿意的灾民,也可以先租种义军旗下的田地,讨一口饭吃。”
“待洪水退去后,他们再迁回濠州!”
“在濠州为他们分田!”
李平安估计,愿意留在定远的灾民不会太多,毕竟大家哪怕是死也更愿意死在家乡。
但,实际情况却远超李平安预料!
绝大多数灾民,都对阴晴不定、随时可能溃堤的淮河,有着深深的心理阴影。
宁愿定居他乡,也不愿意再返回临近淮河的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