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䘳庸的味道
第9章 䘳庸的味道
“老公,熬一晚上累坏了吧?要不要去隔壁办公室找把椅子躺一躺?”
“没事的,我还能坚持一下。”
印厂厂房门口。
䘳庸接过朱梅为他买的叉烧包,露出一个疲惫而欢愉的微笑。
今天是《明报》正式创刊面世的日子。
为求一个开门红,事事顺遂。
昨晚他和潘越生坐镇印厂,校对、定版、付印,最后看着印版上机。
当然了,他们俩不亲自盯也没办法。
《明报》初创,为节省成本,用人很少。
除却搞经营的沈保新和戴茂盛。
编辑部这边只有䘳庸、潘越生、朱梅三人。
两个大男人,难道还能留朱梅一个女人盯印厂?
总之,两人忙活完手头的工作,天都快亮了。
干脆留下来,等着看一眼新鲜出炉的《明报》,看一眼自己的心血。
“老潘呢?”
“他出去买《香江商报》了。”
“你连载《射雕英雄传》的《香江商报》?”
“是啊,《射雕英雄传》昨日完结了,老潘非常好奇,李沙为会挑选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开连载……”
话说到这儿,䘳庸忽然眼前一黑。
差点没一头栽倒在地上。
吓得朱梅慌忙搀住他:“老公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没有,没有没有……我只是……”
䘳庸单手撑在厂房门框上,脸色煞白,神情恍惚:“只是莫名感觉心头一空,就好像被人掏空了一般……”
“?”
……
……
同一时间。
《武侠世界》杂志编辑部。
老板罗彬和总编辑提风也在聊《香江商报》副刊的小说连载。
“老板,我跟圈内的作家朋友打听过了,没有人接到过李沙为的约稿信。”提风面露疑惑之色。
“那就奇怪了。”
“䘳庸的《射雕英雄传》完结,李沙为即便约不到他的新书,也应该联络一位文笔、水平……等等,各方面都不弱于䘳庸的作家开连载才对呀……”
“难不成……”
“《香江商报》枉顾发行,破罐子破摔,随便找人写篇小说填补一下版面?”
罗彬歪着脑袋叼着雪茄,调侃了一句。
提风呵呵笑着摇头:“不至于,《香江商报》好歹也算是知名大报,哪可能这么胡闹?”
从1954年《新晚报》连载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开始,香江各大报刊纷纷开始连载武侠小说。
甚至有些半死不活的报纸,靠连载武侠小说重新焕发生机。
罗彬捕捉到了武侠小说的风口。
于1959年的4月1日,创办了《武侠世界》杂志。
联合众多武侠小说作家,一期杂志刊载多篇作品。
力争在蒸蒸日上的武侠市场上分一杯羹!
故而,他时刻关注香江武侠小说界的新风向、新变化。
对《射雕英雄传》完结后,《香江商报》会开一个什么样的新连载,同样抱有很大好奇心。
说话间,杂志社杂工送来一沓刚刚上市的报纸。
提风从其中找出《香江商报》,径直翻到副刊,摊开在自己和罗彬的面前。
“《天龙八部》”
“段萧竹(著)”
“第一章青衫磊落险峰行(1)”
“青光闪动,一柄青钢剑倏地刺出,指向在年汉子左肩,使剑少年……”
“……”
半晌之后。
“一点长进都没有!又选了一篇跟《射雕英雄传》一个调调的连载!”
罗彬靠在椅子靠背上眯起眼睛,狠狠抽了一口雪茄。
嘴里说着嫌弃的话。
心里却是羡慕的不得了。
虽然,《天龙八部》开篇千把字,普通人并不能看出什么东西。
但他却能从行文之间,看出老练的文笔、开阔的气象。
以及,足够深厚的市场潜力!
他断定,有《天龙八部》在手,《香江商报》的发行量,绝不会因为《射雕英雄传》的完结而下滑。
恰恰相反。
还可能大幅上扬!
为什么?
这样的好作品,为什么在《香江商报》上开了连载?
为什么没有刊印在我的《武侠世界》上?
好气呀!
“提风,这个叫段萧竹的作家是哪个?能不能想办法联系一下,挖到我们《武侠世界》来?”
“不晓得呀,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他的文笔真的很不错,《天龙八部》的开篇读下来,很有䘳庸的味道……”
……
……
但凡成名成家的作家,往往各有各的文笔,各有各的风格。
因此有丰富阅读经验的读者,时常只看内文,就能大约判断出作家是哪个。
是以,在《天龙八部》开篇中读出䘳庸味道的,不只有提风一个。
“这个开篇很有《雪山飞狐》的味道呀!”
“确实!好多武侠小说作家开篇,习惯性的会先交代一下时间、地点,然后再出人物。《天龙八部》走的是跟《雪山飞狐》一样的路数,直接上人!”
“有没有可能不只是一个路数,还是一个作家?”
“你说《天龙八部》是老查开的?”
“嘿!你们还别说,这个开篇越读越像是老查!”
“……”
《大公报》编辑部。
梁玉生、宋乔、糖人三位碰在一起。
人手一杯咖啡,阅读着《香江商报》上的《天龙八部》,议论纷纷。
䘳庸未从《大公报》辞职之前,与他们三位并称唐宋䘳梁,大公报“四大健笔”。
因此,䘳庸之文笔,他们三人最是熟悉。
此刻几番议论,未有结果。
干脆由梁玉生直接摸起电话,打去《香江商报》,找李沙为求证。
“大佬,您开什么玩笑?”
“䘳大侠忙于创办新报,还要忙着写《雪山飞狐》,已经分身乏术了。”
“怎么可能在小弟副刊这边,再开新作?”
李沙为否认的有理有据。
梁玉生好奇追问:“那这个段萧竹究竟何许人也?沙为方便的话,可否介绍给我认识一下?”
“我也不认识啊!”
“骗谁?你不认识段萧竹,那这部《天龙八部》怎么来的?”
“《天龙八部》,是从作者投稿之中扒拉出来的。”
“?”
梁玉生头皮阵阵发麻,大脑几乎一片空白。
编辑每日都会收到作者投稿。
报纸越出名,报社越大,收到的投稿越多。
但作者投稿,质量往往良莠不齐,不堪选用。
故而重量级作品,大都以约稿为主。
李沙为居然从作者投稿之中,扒拉出这么一部《天龙八部》?
他出门踩狗屎了吗?
……
……
“第七个了!这是第七个找我打听段萧竹的老朋友了!”
“算上我那边接到的电话,这应该是第十三个!”
结束掉跟梁玉生的通话之后。
李沙为跟此时坐在他办公桌旁边的总编辑张学空,对视苦笑。
今天一上班,他俩就轮番接到了多个电话。
问他们打听《天龙八部》的作者段萧竹。
说话都是想认识一下,结交一下。
谁知是不是想要把人挖走,去给他们写稿?
此类事件,张学空和李沙为司空见惯。
他们自己也曾做过。
故而厌烦归厌烦,却也只能委婉敷衍。
毕竟,圈子就这么大。
即便做不到长袖善舞,与所有圈内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最起码也不能跟街头小混混一样,当场翻脸吧?
当然,《天龙八部》如此引人关注,想要把作者段萧竹藏起来是不可能的。
再者说,作者本人或许另有打算也未可知。
因此,张学空考虑更多的是长久之计。
“沙为,给段萧竹的稿费支票寄出去没有?”
“还没有。”
“不要寄了!我待会给你额外开个条子,你找会计支取二十块联络经费,买些礼物,下午下班后带上,去一趟九华径,亲自把支票送到段萧竹手里。”
李沙为知他心思:“面对面交流一下,尽可能的跟他交上朋友?”
张学空呲牙一乐:“段萧竹是从咱们《商报》立起来的作者,这是一层情分。”
“你跟他交上朋友,又是一层情分。”
“两层情分在,《天龙八部》之后,他再有新作需要出手,哪儿会好意思拿给别家报纸?”
李沙为竖起大拇指:“张总编高见!”
PS:新嫩新书求收藏,求推荐票,求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