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放榜时
第64章 放榜时
吴守仁带着儿子吴明理(十二岁,长得清秀,读过两年私塾)来到招贤馆时,也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
人太多了!
寒门、流民、贫户……形形色色的人,带着或忐忑、或激动、或麻木的孩子,挤满了馆外的空地。
“爹,好多人啊……”吴明理有些紧张地拉着父亲的衣角。
吴守仁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板,拍了拍儿子的手:“别怕!记住爹的话,你是吴家的希望!进去后,好好考!拿出你最好的本事来!给爹争气,也给世子看看,我们吴家儿郎,不输于人!”
他特意在“荐子”通道前亮出了留守府的文书,带着儿子在众人羡慕、嫉妒或复杂的目光中,昂首走进了馆内专门为“荐子”准备的区域。
里面已有其他几家豪强的子弟在等候,气氛相对安静,孩子们衣着光鲜,脸上带着矜持和优越感。
而另一边,公开报名的区域则吵闹得多。
张娘子也抱着孩子(太小,才六岁,不符合年龄,她是来打听消息的),询问着衙役。
一个穿着补丁长衫的寒门少年,则安静地站在角落,眼神明亮,好像在默默背诵着什么。
王修坐镇招贤馆内,看着外面黑压压的人群和馆内泾渭分明的两拨孩子,心中感慨。
世子的这步棋,走得太妙了!
既安抚了部分豪强,又给了寒门和底层一个前所未有的上升通道,更将最优秀的人才幼苗,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他看向身边的李队:“李校尉,考校场地、试题、考官都安排妥当了?”
“回别驾,一切就绪!”李队应道,眼中也有一丝期待。
这些孩子,或许就是未来的基石。
刘义符没有亲临招贤馆。
站在留守府的高楼上。
他知道,这五十个孩子的选拔,只是一个开始。
将他们培养成材,需要时间,更需要资源。
招贤馆外,人声鼎沸。
三日报名期,差点把留守府东侧这条街给挤爆了。
衙役们喊哑了,才勉强维持住秩序。
终于到了考校的日子。
考校场地设在城郊一处废弃的校场,临时搭起了几排棚子。
王修亲自坐镇,李队带着精干的军士负责维持秩序和考校部分项目。
五十个名额,报名的孩子足有几千人!
这阵仗,连见多识广的王修都暗暗咋舌。
考校分四场,简单粗暴,直指核心:
一丶算学计数:
棚子里,考官面前放着算筹和一堆豆子、石子。
题目很简单:“数出豆子多少粒,石子多少颗,加起来报总数。”或者“给你十文钱,买三样东西,各花几文,找回几文?”
考的是最基本的数感和专注力。
可就这么简单,不少流民孩子,手指头掰来掰去,满头大汗也数不清,急得直掉眼泪。
有些豪强子弟,平时锦衣玉食,手指头比葱白还嫩,捏豆子都嫌硌手,算得也慢吞吞。
但也有不少孩子,眼神专注,报数又快又准。
二丶辨物识图:
墙上挂着几幅简略的图:一张是长安城坊市的草图,标了几个点,问从A点到B点怎么走最近;一张画着几种本地常见的作物、农具和野兽;还有一张是简单的山川河流图。
考官指着图问:“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图上这条河往哪边流?”
考的是观察力和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这关,那些真正在田间地头、市井街巷摸爬滚打过的孩子优势巨大。
一个流民孩子指着农具脱口而出:“这是耧车,下种用的!”
另一个指着野兽图:“这是獾子,能掏洞,肉臊!”
豪强子弟里,吴守仁的儿子吴明理倒是沉稳,对着坊市图说的头头是道,显然他爹平时带着他走动多。
三丶应对机敏:
这关最有趣,也最见心性。
考官随机出题,天马行空。
“你走路捡到一袋钱,怎么办?”“天突然下大雨,你没带伞,周围也没地方躲,咋办?”“要是你最好的朋友偷拿了你的东西,你咋办?”
回答五花八门。
有的孩子老实巴交:“捡钱?那得等失主,或者交给官差。”
有的机灵:“下雨?找个大树叶子顶头上先,看能不能跑回家。”
有的流民孩子带着生存智慧:“钱?先藏起来,看看动静,没人找再说……”
也有豪强孩子满不在乎:“丢东西?让下人再买一个就是了。”
一个角落里的寒门少年,回答捡钱问题时说:“先看周围有无急用之人,若无,则设法交予亭长或里正,失主必会寻去。”条理清晰,不贪不惧,让考官多看了两眼。
四丶体魄意志:
校场空地,绕场跑圈!不用多快,但要能坚持跑完五圈。
烈日当头,尘土飞扬。
不少娇生惯养的豪强子弟跑了两圈就脸色发白,被家仆扶到一边喝水扇风去了。
吴明理咬着牙,小脸煞白,但硬是踉踉跄跄跑完了,最后几乎是爬过终点。
那些流民和贫户的孩子,平日里干活走路多,体力反而好些,虽然也累得够呛,但大多坚持了下来。
一个黑黑瘦瘦的小子,像只小豹子,跑得又快又稳,第一个冲过终点,脸不红气不喘,引来一片惊讶的目光。
他就是那个摸螺蛳妇人的儿子,叫张狗儿。
考校进行了整整两天。
王修和几位考官熬夜核对着每一项成绩,反复斟酌。
聪明机灵的不少,但心性坚韧、体魄尚可、基础尚可的,要凑够三十五名寒门流民子弟,还得优中选优,实在不易。
那十五个“荐子”名额,自然都入选了,但也根据考校成绩排了高下,吴明理不算拔尖,但也在中游。
三日后,放榜!
留守府前的大空场上,立起了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入选的五十个名字,按照“荐子”和“考选”分列两排,每个名字后面还用小字注明了籍贯或出身(如“荐子-吴氏布行”、“考选-流民子”、“考选-寒门”等)。
天还没亮,榜下就围满了人。
衙役们手持水火棍,紧张盯着人群,生怕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