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风雨过后是归途
第92章 风雨过后是归途
南城的春天,总是这样难以预测。
前一日阳光明媚,下一日便可能阴雨连绵。
周五清晨,天空布满了厚厚的乌云,像一块低悬的灰幕,压在整个城市的屋檐之上。
沈倩醒来时,外面已是瓢泼大雨,风吹得窗棂轻响,空气里透着凉意。
她裹着棉绒睡衣从楼上下来,看到周执已经在厨房里煮粥。
“下雨了。”她抱着手臂走过去。
“嗯,今天要不要晚一点开门?”他回头,神情温和,“反正现在也还早。”
“要不干脆放半天假吧?”她歪头笑,“正好把堆着没看的书看掉一摞。”
周执扬眉:“书店老板娘也可以罢工?”
“只要顾客同意。”
他们就这样在大雨中的早晨,窝在书咖的小厨房里,一边喝粥一边翻书。
没有电话,没有顾客,也没有新闻推送。
窗外雨声密集如帘,屋内是茶香与粥香交织的暖意。
沈倩看着窗外发了会儿呆,忽然说:“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过的生活,好像有点太安稳了?”
“安稳不好吗?”
“不是不好。”她顿了顿,“只是……我怕这一切像幻觉,一碰就碎。”
周执沉默了一会儿,伸手握住她的手:“如果怕碎,那就更要牢牢抓住。”
“我以前一直以为,风雨是通往幸福的考验。”她轻声说,“但现在才明白,风雨可能会一直在,只要我们愿意走在一起,哪怕一路泥泞,也算归途。”
她的眼神坚定而柔软,像是终于从过往那些不安与失重中沉淀出了真正的笃定。
中午时分,雨势稍减。
两人一同将书咖的大门打开。
街道湿漉漉的,行人稀少,偶尔有撑伞匆匆而过的人。
书架上的灯光投在玻璃上,倒映出他们两人的身影,仿佛将内与外、现实与心意连结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没过多久,门口风铃响起,一位熟悉的顾客走了进来,是那位总穿灰色风衣、喜欢坐窗边看诗集的中年男人。
“你们今天居然开门了。”他脱下外套,笑着说。
“这雨再大,也挡不住想读书的人。”周执接话。
男人点头:“这家店就像灯塔。”
“灯塔?”沈倩有些惊讶。
“对。对我来说,书是灯塔,你们这儿就像是临时停靠的港湾。大雨天,特别需要。”
沈倩忽然被这句话打动。
她曾无数次幻想自己的书店会是什么模样——是文艺的避风港,是城市里的一隅净土,是生活疲惫者的歇脚处。而此刻,一个真实的人用真实的语气告诉她:你做到了。
“那今天就请在灯塔里多坐一会儿吧。”她笑着说,“我们煮了热粥,也许你愿意尝尝。”
男人怔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
那一刻,雨仍在下,但沈倩知道,有些东西已经穿透了雨幕——那是被信任的重量,是被需要的温暖,是风雨之后他们所共同守护的“归途”。
雨滴敲打着窗户的频率变得温柔,像是在诉说某种沉静而持久的节奏。
书咖里渐渐来了几位熟客,大多撑伞湿漉漉地走进来,轻声寒暄,换下外衣,然后在自己熟悉的位置坐下。
沈倩注意到,那个常带着女儿来写作业的母亲也来了。
她怀里抱着小女孩,进门就笑:“还以为你们今天不开门,孩子吵着非要来。”
小女孩从她怀里探出头,朝沈倩挥手:“姐姐,我画了一幅画!”
“真的吗?让我看看。”沈倩蹲下身,接过那张略显皱折的A4纸。
画上是她和周执站在书架前,身后是一排排书本,窗外画着太阳和小花,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这是我们喜欢的书店。”
沈倩看着这幅画,鼻尖忽然泛酸。
“你喜欢这里?”她轻声问小女孩。
“喜欢,因为妈妈说,这里没有人吵我,也没有人赶我们走。”
她说得认真而自然,仿佛那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却在沈倩耳里听出太多故事。
她摸了摸女孩的头,将那幅画收好:“我会把它贴在我们留言板最中间的位置,让所有来的人都看到。”
小女孩眨着眼睛问:“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因为你画的很好,很用心。”
小女孩笑了,眼睛亮亮的,像是窗外雨幕后的第一缕阳光。
午后,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书咖的安宁。
是她大学同学张婷打来的。
“沈倩,你最近是不是在南城开店?”她问得急切。
“对啊,怎么了?”
“你记不记得咱们以前的编导课老师李老师?我刚刚听说她病了,在南城住院,好像特别想见你。”
沈倩心里一震:“她怎么了?”
“是肺部的问题,好像挺严重。她最近一直问我你有没有联系,我就想着……你要是方便,能不能抽空去看看她?”
“当然可以,你把地址发我。”
挂断电话后,她沉默了几秒。
周执站在一旁,将一杯刚煮好的咖啡推到她手边。
“是有人需要你?”他问。
她点点头:“我大学时最敬重的老师之一,很多年没联系了……我总以为将来还有机会。”
“你现在还有。”
她抬头看着他,眼里有些潮湿,却也有一丝坚定。
“我想明天去看她。”
“我陪你。”
“可是书咖……”
“偶尔关一天门,不会塌。”
她笑了,那一刻她忽然觉得自己真的走对了方向。
不是因为爱情多么轰烈,也不是生活多么圆满,而是因为在决定奔赴彼此的那一刻起,所有的选择都得到了回应。
晚上打烊后,他们坐在二楼小阁楼里喝茶。
沈倩问他:“你会不会有一天,想回到原来的世界?”
“你是说——娱乐圈?”
“嗯。那些喧嚣、灯光、掌声……你真的甘愿放弃?”
周执轻笑一声:“我没放弃。只是我现在知道,那些不是我最重要的舞台。”
“那你现在的舞台是?”
他看着她的眼睛,一字一句:“是你,是我们,是这家每天都有人进门出门的书咖,是我每天醒来都能看到的清晨,是每天晚上你靠在我肩膀上的沉沉睡意。”
沈倩怔了怔,眼眶又泛红:“你现在怎么越来越会说情话了?”
“因为我越来越明白,每一句认真说出的情话,都是我给自己生活的承诺。”
外面雨声已经停了。
窗外路灯倒映在湿润的地面上,泛着金黄的柔光,映出一种像归途般的温柔。
沈倩望着这光,轻声说:“你看,雨过了。”
“所以我们该出发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完全亮透,沈倩就已经醒来。
她站在衣柜前翻找了一套得体又不失温暖的套装,系上围巾,镜子里的她眼神清澈,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
“我在楼下等你。”周执轻声说。
他早早将车停到了门口。
医院位于南城老城区的一家三甲医院,门前绿树成荫,雨后的空气中带着泥土与消毒水混合的气味。
他们走过长长的走廊,敲响那间病房的门时,沈倩的手指微微发颤。
门开了,是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
“李老师……”沈倩脱口而出,声音微哑。
李老师眯了眯眼,看清她的脸后竟有些不敢相信:“沈倩?”
“是我,老师。我来看您了。”
李老师愣了几秒,眼中迅速蓄满了水光:“你还记得我这把老骨头……”
沈倩走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我一直记得您,只是太久没有机会来见您了。”
“你变得不一样了,比以前沉静多了。”李老师打量着她,又看了看身边的周执,“这是……”
“我先生,周执。”
“我见过他。”李老师笑了,“你们的书店,我从新闻里看到过,真好啊,你们两个。”
沈倩鼻尖发酸。
李老师从床头拿出一个旧相册:“我一直留着你们那届的毕业照,每年都会翻一遍,你是我教过最有灵气的学生之一。”
她缓缓翻到一页,那是一张大合影,沈倩还站在第二排,眉眼青涩,嘴角弯弯。
“你当年在课堂上拍的第一条短片,我到现在还记得。”李老师说,“你有天赋,可惜后来……”
沈倩低下头:“后来我跑偏了,很多事情没有坚持下来。”
“别自责,人生每个阶段有它该走的方向,你现在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是一种成全。”
李老师眼中闪着慈爱的光:“你能来,我真的很高兴。很多学生毕业后就断了联系,其实我从不怪他们,能在某个时刻被人记起,已经足够。”
沈倩咬着唇,忽然从包里拿出一本她手写的小书,是她在书咖日记中的一页摘录,配了插画与小语,自己装订成册。
“老师,我没有写小说的天分,但我学着写写生活。送给您一册。”
李老师接过,翻开第一页,沉默了良久。
她点点头,眼中已有泪光:“你终于明白,文字不是为了博得掌声,而是为了安放灵魂。”
“是您教会我的。”沈倩轻声说,“从来都是。”
他们在病房里待了一个多小时,说了许多过往,也说了生活。
离开前,李老师忽然对周执说:“小伙子,谢谢你陪她来。”
“应该的。”周执微笑。
“她骨子里敏感又倔,有些伤藏得深,你要耐心。”
“我会的。”
沈倩站在一旁,听着这番话,眼眶再度湿润。
她知道,这是老师对她最深的祝福。
回去的路上,天已经放晴,阳光穿过疏朗的云层洒在城市屋顶上,像是冬日里最温柔的怀抱。
沈倩靠在车窗边,久久没有说话。
周执握住她的手:“怎么不说话?”
“我在想,人生是不是就是这样,走过很多弯路,才会明白最初的温柔才是最真的依靠。”
“我们都在找归途。”
“我好像找到了。”
“是书店,还是我?”
她侧头看他:“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