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偏爱你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4章 故事从此不同

最新网址:m.biquw.cc

南城的七月末,阳光几乎是带着热意打在玻璃窗上,空气都泛着微微的躁动。

书咖一如往常安静,但柜台后方的桌上却堆满了物品。

便携冲泡咖啡包、旅途日记本、小型打印机、一盒药、一卷备用胶带、两只登山水壶,还有沈倩挑出来的几本关于阅读空间设计的书籍。

“你这是要去采风还是搬家?”周执拿着一份线路图走过来,笑着调侃。

“你不懂,这叫‘准备周全’。”沈倩认真道,“我们要走七个点,有三个是偏远村落,一旦临时缺东西,可能连买都买不到。”

“可你是不是忘了,这次只是去‘看一看’,又不是去开分店。”

“你怎么知道我没想过开分店?”她歪着头笑了笑。

他一愣,旋即失笑:“你可真是越来越野心勃勃了。”

沈倩耸耸肩:“我们不是说过,要让书走得更远吗?不能只停留在这间书咖里。”

“好,那我就负责让你走得更远。”

他们整理好物品后,店铺也贴上了“休店公告”:

书咖将于7月28日至8月12日短暂闭店。

我们要去山野与乡村的风中寻找故事,也希望将来能把这些故事带回来,写在你们的日常里。

——沈倩与周执

傍晚时分,最后一位熟客离开,门口只剩他们两人站在夏风里,望着这间安静的书店。

“有点舍不得。”沈倩低声说。

“那就带点它走。”周执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木片。

是书店柜台的边角,他用工具轻轻削了一小块,打磨过后印上了店标图样,再用绳穿起来。

“我们可以把它当钥匙链,或者护身符。”

沈倩小心地接过:“你什么时候做的?”

“前几天晚上你睡着后。”他说,“我知道你会舍不得离开它,所以给你留个小纪念。”

她忍不住轻轻靠过去抱住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地贴在他胸口。

“我们走得越远,就越要记得出发的地方。”

“你就是我的出发点。”

夜深后,他们收拾完毕,简单洗漱后躺在床上。

沈倩侧身看着他,轻声说:“你有没有想过,十年前我们若不是在彼此最迷茫的阶段错过了,也许我们的故事会不一样?”

“会。”周执淡淡道,“但不一定更好。”

“为什么?”

“因为我们现在的故事,就是在所有错过和坚持之后才成型的。”

沈倩沉默了一下:“你总能说出让我安心的话。”

“因为我也被这段故事安放了。”

她点点头,闭上眼睛:“晚安。”

“晚安,故事里的女主角。”

七月二十八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城市还在沉睡之中。

一辆白色越野车停在书咖门前,车顶绑着一只防雨行李包,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沈倩身穿浅卡其衬衫和宽松亚麻裤,背着相机包,头发扎起,整个人显得干净利落。

周执则戴着墨绿色棒球帽,一边检查导航仪一边重复路线细节。

“到第一个村子大约七个小时车程,中途有一段要绕山路,可能信号不好。”

“放心吧,我充好电了,还带了纸质地图。”沈倩拍拍包。

“我不担心你,我担心的是你拍照拍得忘了转弯。”

她笑得眼睛弯弯:“你还挺了解我。”

阳光慢慢从云层里钻出来,洒在路上,他们一路驶出城市,穿过高架桥、田埂与工地,再驶入山间公路。

车里放着舒缓的背景音乐,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与稻田,偶尔有水牛在河边吃草,远处农舍升起的袅袅炊烟像时间一样缓慢流淌。

下午两点半,他们终于到达第一站——西湖村。

这个名字听起来诗意,但其实是偏远山区的一个小村,常年有三分之一时间雨雾缭绕。

村子靠山而建,地势起伏,主路仅能容一车通行。书屋位于村口一座砖房后,是一位名叫程阿姨的村民腾出的小屋改建而成。

“你们好,我是程清兰,欢迎欢迎。”一位头发斑白、但精神矍铄的妇人快步走来,脸上挂着和蔼的笑。

“你好,我们是跟夏远一组的。”沈倩自我介绍,“这几天会在这儿帮忙,顺便记录些书屋的故事。”

“太好了,来来来,屋里坐。”程阿姨热情地招呼他们。

他们跟着她穿过几块菜地,来到一间两层砖房背后的偏屋。

屋里有三面墙贴着木板,板上排列着五层书架,从儿童读物到杂志、工具书、图画书一应俱全。中间是一张大方桌,几张折叠椅散落四周,角落还摆着一台旧风扇和一个电水壶。

“书都是这几年一点点攒下来的。”程阿姨说,“一开始是我家小孙子没地儿看书,我就想,能不能让更多孩子都来这看。”

沈倩环顾四周,心里微微泛热。

简陋,却不敷衍;朴实,却饱含爱意。

“每天来的人多吗?”周执问。

“平日来得不算多,周末孩子多点,村里还有两个老师,会轮流来看一下。”

“那你平时一个人管?”

“是啊,反正我也闲着,就当锻炼脑子。”程阿姨说着,眼里是骄傲。

沈倩蹲在书架前,翻开一本被翻得卷了边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还有铅笔画的小人像和简短备注。

她笑了笑,翻开相机,对着书页按下快门。

“我们会帮你们整理一批适龄新书过来。”她对程阿姨说,“还有一些旧书架可以换新的,这里值得被看见。”

“我不图这些。”程阿姨摆摆手,“我只希望,小孩们能多读点书,不走弯路。”

“您做的事,可能比很多人做得更多。”

程阿姨被这句夸奖说得不好意思,笑着摸了摸头发:“我就是随手做的。”

那天下午,沈倩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下村口孩子踢球跑步的瞬间,记录下书屋窗边一个小女孩专注看书的眼神,也记录下程阿姨安静地给书除尘的画面。

傍晚时分,天边开始飘起细雨。

他们没有走,而是在书屋过夜。

“今晚风大雨急,路不好走,你们住我家吧。”

程阿姨给他们腾了间屋,铺上干净的被褥,连夜熬了一锅土鸡汤。

沈倩坐在桌边喝着热汤,忽然觉得,这趟旅程的意义,远比她预想的更厚重。

也许他们只是带来了一些物资和镜头,可这里的人给他们的,是一次生活的重新感悟。

她悄悄写下一行字:

“你来人间一趟,要看看太阳,也要走进别人的清晨和黄昏。”

第二天清晨,村庄被一场细雨洗过,泥土泛着潮湿的香气,空气清透。

书屋的木门在风中轻轻晃动,天刚亮就有两个小孩背着旧书包站在门口。

“程奶奶在吗?”

沈倩正好从屋里出来,笑着蹲下身问他们:“你们这么早来,是想看书吗?”

“嗯。”小男孩点点头,腼腆地从包里掏出一本破旧的《格林童话》。

“这本看了很多遍了。”另一个小女孩补充,“我们想找新的。”

沈倩心里一动,把他们请进屋。

她从自己带来的书箱里翻出几本新书,有绘本、有儿童地理、有图文百科,孩子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这些都可以看吗?”

“当然。”她点头,“不过,要记得轻轻翻哦,它们很远才被送到这里的。”

两个孩子郑重地点头,脱了鞋坐在小桌旁。

不久,周执也来了。他手里还端着一壶热豆浆,是程阿姨早上煮的。

“看起来今天的小读者来得特别早。”

“他们说下雨天不适合出去玩,就想到书屋来了。”

“多好的选择。”他笑着把豆浆放在一旁,“我也来读一本。”

沈倩拿出一本《给青少年的世界简史》,三个人围坐在桌边,书屋突然有了课堂的气息。

一个小时后,孩子们渐渐活跃起来。

小男孩问沈倩:“姐姐,书上说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你们见过吗?”

她想了想:“我小时候去过一次,那时候风很大,爬得我满头汗。”

“我也想看看。”

“以后你们长大了,一定能去的。”周执说,“如果你们一直坚持读书,就会有很多路慢慢打开。”

两个孩子认真地点头。

临近中午,又有几个孩子来了,他们有的是附近小学的,有的是趁假期回来探亲的。

屋里突然热闹起来。

沈倩干脆组织大家围坐成圈,轮流读书里的片段。

小女孩轻声念着《窗边的小豆豆》,小男孩则选择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说话字正腔圆。

他们的眼睛清澈,声音稚嫩,却带着一股认真劲儿,像在与书里的世界签订契约。

那天下午,书屋里充满了读书声、翻书声,还有偶尔的笑声。

孩子们争相在白板上写下“今天最喜欢的一本书”,然后认真贴上读书感想。

周执看着那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书让我想到未来”“我以后也想开书屋”“希望有更多人陪我一起读”……

他心头一热。

晚上,他们住在程阿姨家里。

屋外仍下着雨,电灯忽闪忽闪,老旧的电线偶尔被风雨扰动。

沈倩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睡不着?”

“脑子里都是今天的画面。”她翻身望向周执,“你有没有觉得……这里的孩子,好像比城市里的孩子更珍惜书。”

“是。”他点头,“因为他们有得来不易的东西,就更愿意用心去守护。”

“你说如果书屋不在了,他们会怎样?”

“也许会难过,也许会习惯。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做一些事,让它留得更久。”

沈倩望着天花板,沉默了一会儿:“我突然有个想法。”

“嗯?”

“我们回去之后,也许可以搞一个‘流动书车计划’。”

“像图书馆那种?”

“对,但只走乡镇和村庄路线。我们找赞助、捐书,把那些被闲置的好书再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周执握住她的手:“沈倩,你越来越像个勇敢的梦想家了。”

“你不怕我太理想主义吗?”

“只要你愿意走,我就陪你去。”

那一刻,她的心突然安稳下来。

雨还在下,故事却已在这座偏远小村悄然写下新的篇章。

他们并没有改变世界,可他们决定,不再只是生活在故事里,而是去书写属于他们的版本。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