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开局请我当皇帝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章 联虏平寇

最新网址:m.biquw.cc

户部衙门大堂,钱谦益正翻看着账册。

本来就任户部尚书,钱谦益想的是嘻嘻。

结果,看完账册后,就不嘻嘻了。

户部左侍郎周堪赓在一旁颇有深意的看着钱谦益。

大明朝的户部尚书哪有那么好当。

你钱谦益是东林党魁首,如今更是执掌户部,届时有什么财政上的事,都会打着你钱谦益的名号去做。

但愿那帮人能够给你这个东林党魁首一个面子,不然……

“仲声兄,账面上的缺额,怎会如此之大?”

钱谦益看过账册后,满脑门官司。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他知道大明朝的财政是一团乱麻,但没想到,单是看账册,就能把人看麻。

户部的烂账,别说是补任一个尚书了,就是把比干、赵公明拉过来任职,也不一定能有多大起色。

被喜悦冲昏头脑的钱谦益,这会恢复了理智,甚至心中隐隐的萌生出一丝丝悔意。

自己,或许,就不该接这个户部尚书。

周堪赓看出了钱谦益的苦色,回道:“各地都在练兵,工部又在加紧制作军械。度支方面,花费确实大了些。”

钱谦益眉头紧锁,“这样可不行,再这样下去,就只能借钱度日了。”

“仲声兄,我看……”

话还未说完,堂外有一官员匆匆跑进,打断了他的话。

钱谦益本就因国库无钱而紧缩着的眉头,皱的更狠了。

心道,户部的官员怎么这么没有规矩,回头自己一定得好好整顿整顿。

周堪庚看出钱谦益的不悦,可他也清楚,户部的一把手新官上任第一天,若不是真出了要紧的事,下面的官员不至于冒失成这样。

他问道:“可是出了什么事?”

那官员:“皇上下旨,令内阁、六部、京卿、科道、武勋,武英殿议事。”

“还请两位先生,速去武英殿议事。”

周堪庚随之为钱谦益做了解释。

“大司农有所不知,今早有塘报传来,平西伯吴三桂借建奴之兵,击溃闯贼。”

“为此事,朝堂上起了争执,有的主张借虏平寇,有的则坚决反对,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皇上召我们去武英殿,当是议此事。”

钱谦益起身,“既是皇上传召,那我们还是快去吧。”

武英殿,百官各按位次而列。

“今早的塘报,各部都看过了。那就说一说吧。”

随着皇帝声音落下,接着有一御史出列。

“启禀皇上,平西伯借奴兵击溃闯贼,为国雪耻。”

“臣以为,当重赏平西伯。并沿用平西伯联虏平寇之策,继续进剿闯贼。”

果然,朱慈烺还是见到了熟悉的配方。

他没有表态,而是直接问向历史上倾向这一方略的最高官员,史可法。

“元辅,你怎么看?”

史可法行礼,“回禀皇上,臣以为联虏平寇之策,可行。”

“但,要边联边打。”

朱慈烺:“如何边联边打?”

史可法:“据前方塘报,建奴是以为先帝报仇为名,兵进关内。”

“后平西伯与建奴联手,大败闯贼于山海关。这一点,倒是与兵部张尚书所闻相符。”

“细想前番本兵所推,一旦闯贼退却山西,北畿必为建奴所据。”

“北畿既失,山东万难。若山东再现羸弱,则江南危矣。”

“臣之谓边联边打,是表面与建奴接洽,以图迷惑。实则厉兵秣马,整军备战。”

“期间根据实际形势,该打的还是要打。”

朱慈烺点点头,但还是没有表态,“马阁老,你以为呢?”

马士英出列,“回禀皇上,臣赞同元辅之见。”

“我军尚在编练之中,成军仍需时间。”

“若是用谈洽为名,暂时迷惑建奴,以图时间整饬兵备,不失为良策。”

朱慈烺听着,心里想着。

看来,是前几日张福臻对形势的推论,影响了这二人。

“张尚书,你是本兵,你觉得如何?”

张福臻出列,“回禀皇上,元辅之策,并无问题。”

“只是,臣觉得,仍有部分可继续推敲。”

史可法闻言,不由得投去目光。

并非是张福臻的话让史可法觉得有什么不妥,相反,史可法很尊重这位老臣。

他只是下意识的投去目光,心中则开始思索自己的方略。

朱慈烺缓缓吟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之究,方成诗句之佳,方成典故之范。”

“张尚书,有话但讲无妨。”

“有什么话,说出来,咱们君臣一块推敲。”

张福臻行了一礼,“皇上,臣是山东人。崇祯十五年,建奴寇关,践踏山东。”

“臣时居于高密老家,同知县何平一同组织民壮守城,达百余日。”

“待劫掠建奴退去,齐鲁大地,已是家家戴孝,户户冒烟,一片哀嚎。”

“奴兵,不仅有女真人、蒙古人,还有汉人和朝鲜人。”

“建奴,如今已整合女真、蒙古、辽东汉人、朝鲜,四方之力。单是朝鲜,就有数百万人口供建奴驱使。”

“昔者松锦一战,若不是有朝鲜人为建奴送粮,战事胜败,犹未可知。”

“夷狄畏威而不怀德,强必寇盗,弱而卑服,不顾恩意,其天性也。”

“建奴,庞然大物,狼子野心。与其谈洽,无异于与虎谋皮。”

“况唐朝为平安史,纵胡人劫城之祸,犹在眼前。”

说完了联虏,接着,张福臻又开始说灭寇。

“闯贼,破我京师,逼我圣皇,实乃我大明不恕之仇敌。”

“先帝曾不止一次对臣等说过,‘百姓皆朕赤子’。对于流寇,朝廷是能招抚的就招抚。可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若不是流寇与建奴遥相呼应,东西夹击,我大明何至于此。”

“臣以为,联虏平寇,不妥,当为灭虏平寇。”

从联虏平寇到灭虏平寇,倒是和南明时期的转变相呼应上了。

弘光政权的联虏平寇,于弘光皇帝本人而言,是政治正确。

弘光皇帝朱由崧,与李自成有着国仇家恨。

国仇:甲申国难。

家恨: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死于李自成之手。

弘光皇帝不太可能会同李自成讲和。

再有就是吴三桂,在弘光朝初,仍然被认为是大明朝的忠臣良将。

由于情报的滞后性,吴三桂联手清军共同击败李自成,于弘光君臣看来,和唐朝为平定安史之乱借回纥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情报的滞后,形势的误判,无尽的内斗,弘光政权最终自食恶果。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

朱慈烺的目光缓缓划过群臣,“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需严辨,春秋存义。”

“建奴,本为塞外胡种,我大明好心收留,不料成东郭先生救狼。”

“两宋金元之祸,殷鉴眼前。华夏淳风,不可染犬羊之腥膻。联虏之事,断不可行。”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