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国在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章 052【论忠奸】

最新网址:m.biquw.cc

汉昭帝刘弗陵,武帝刘彻之幼子,八岁登基即位,十四岁挫败兄长燕王刘旦、辅臣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的政变阴谋,重用霍光全面推行与民生息的国策,二十一岁因病逝世。

他的一生如流星般短暂,却用登基之后的短短十三年铸就昭宣之治的基石,使得武帝后期一度衰退的国力再度兴盛起来,成为西汉历史上最后的辉煌。

今日薛淮特地从历史长河的吉光片羽中选取这段故事,太子姜暄不禁有些好奇。

身为从小接受严苛培养的皇长子,姜暄对汉昭帝的生平很熟悉,对薛淮要讲的史料也不算陌生,他只是好奇这位年轻的翰林院侍读要带给他怎样别具一格的解读。

薛淮不急不缓,娓娓道来。

汉武帝在临终前立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为皇太子,又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少主。

刘弗陵登基之后仅仅过了一年,金日磾病逝,朝廷成为霍光等三人争夺权柄的角斗场。

在后续五年时间里,上官桀因为权力扩张被霍光阻止、桑弘羊因为政治主张被霍光废止、燕王刘旦则因为窥伺皇帝宝座,这几股势力相互勾连,再加上昭帝之姐鄂邑长公主的参与,一场针对霍光的阴谋逐渐成型。

其时十四岁的汉昭帝刘弗陵亲自主持朝会,以清晰缜密的逻辑当众拆穿上官桀等人对霍光的诬告,以此确保朝局的稳定和霍光的地位。

上官桀等人最终只能铤而走险,但是他们意欲武力夺取权柄的谋划走漏风声,被汉昭帝和霍光联手绞杀,上官桀与桑弘羊几乎阖族被灭,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也相继自杀。

至此,霍光大权独揽,他在汉昭帝的支持下一改武帝后期海内虚耗的国策,改为废止酒榷、放松盐铁管制、轻徭薄赋、止戈匈奴、安抚乌桓、废止酷刑等等,大汉帝国迎来复苏。

在这段史料尤其是关键的元凤平叛之中,霍光本人的存在感其实不算强,反倒是年仅十余岁的汉昭帝光彩夺目,其表现出来的心智和手腕令人叹服。

薛淮讲故事的能力不俗,兼之他口齿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将史书上寥寥数语的故事重新润色修饰,一场波诡云谲的朝堂争斗大戏便在太子姜暄面前徐徐展开画卷。

这对姜暄而言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他从小接受各种大儒的教导和培养,那些人单论学识毫无疑问都在薛淮之上,然而他们不苟言笑、字斟句酌的古板教条让姜暄颇感无趣,从来没人像薛淮这样,用说书人的方式渲染经史,而且还不改变史料的重要细节。

大半个时辰之后,薛淮宣讲完毕,姜暄微露意犹未尽之意。

“薛侍读,请坐,喝口茶润润嗓子。”

姜暄面上浮现浅淡的笑意,显然很满意薛淮的表现。

“谢殿下。”

薛淮行礼入座。

姜暄回味着方才听到的“故事”,问道:“薛侍读,你认为霍光是忠臣还是奸臣?”

听到这个问题,望着太子若有所思的神情,薛淮脑海中直接浮现内阁首辅宁珩之的面庞。

史料和现实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强行贴合,宁珩之不具备霍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前的太子亦非八岁登基二十一岁暴卒的汉昭帝,倘若他能成功登基即位,大燕亦不会出现主少国疑必须仰仗权臣的局面。

但是薛淮的直觉告诉他,太子此问极有可能是在隐射宁珩之。

一念及此,薛淮冷静又坦诚地回道:“难说。”

“嗯?”

太子略感意外。

薛淮斟酌道:“殿下,霍光终其一生并未窥伺皇权,而且他除了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国策,还削了燕王、广陵王等封国兵权,有效地维护天子和中央朝廷的权威与稳固。从这个角度来看,称他为大汉忠臣不算过分,故此《汉书》评价他为‘匡国家,安社稷’。”

太子对此自然有不同意见,他摇头道:“但他在独揽朝堂大权之后,也曾以荒唐的理由废黜昌邑王,又逼迫宣帝立其女为后,纵容家中子嗣肆意妄为,《汉书》中亦有言,‘谒高庙,光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光是这句记载就能想象出霍光的煊赫权势和蔑视天子的霸道。”

“在孤看来,霍光只是行王莽之事而未篡。”

身为东宫储君,姜暄天然厌憎如霍光这种视君权为无物的权臣。

薛淮十分清楚今日太子召他入宫讲学的缘由。

他对此并无抵触之心,虽说目前朝中局势不明朗,太子未必能走到最后,而且他已经做好尽快寻求外放的打算,但是这不代表他要刻意抗拒太子的青睐。

薛淮深知自己当下有多弱小,因此他在公主府侍卫江胜面前都力求与人为善,又怎会在太子面前犯浑?

今日他之所以要对太子宣讲这段史料,用意在于看一看对方的底色。

如今看来,太子并非庸庸碌碌之辈,但是仍旧无法脱离千年来君臣之道的桎梏。

故此薛淮平静地说道:“殿下觉得汉昭帝是否会意识到,霍光往后会成为无人能制的权臣?”

太子明白这个问题的深意,如果汉昭帝对霍光的野心毫无察觉,那么他就是酿成恶果的根源,但是从汉昭帝的功绩和手腕来看,他年仅十四岁就能洞悉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并且举重若轻地平定的风波。

如汉昭帝这样的心智怎会想不到,在上官桀等人倒台之后,朝堂权柄必然会集中在霍光一人之手?

可他依旧这样做了。

太子不由得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他轻声说道:“汉昭帝不得不这样做。”

“臣不明白。”

薛淮貌若不解,缓缓道:“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起初上官桀和桑弘羊两位辅臣并未勾结燕王刘旦,他们只是在与霍光争权。汉昭帝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偏向霍光,这才导致另外两人渐起异心。他们无法取得昭帝的支持,只能另辟蹊径转而勾结燕王刘旦,只有刘旦登基称帝,他们才能彻底解决霍光及其羽翼。”

太子沉吟道:“薛侍读之意,倘若昭帝一开始选择重用上官桀和桑弘羊,让这二人相互制衡,或能避免霍光专权之祸?”

薛淮应道:“从后往前看,这样的选择似乎更合理一些,此二人的能力和势力不相上下,谁都无法轻易奈何对方,昭帝若是选择他们,或许能采取制衡之道,令他们相互牵制,要比霍光一家独大更合理一些。”

太子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他觉得这位年轻的侍读在暗示什么,可是对方的话语没有任何破绽,始终紧扣故纸堆中的史料。

即便如此,他仍旧忍不住暗自遐想,当今朝堂之上,谁是上官桀谁是桑弘羊,谁又是霍光?

回到这个话题本身,太子在片刻后正色道:“昭帝之所以选择支持霍光,是从朝廷的根本利益出发。”

薛淮道:“还请殿下指点迷津。”

太子饮了一口清茶,整理思绪道:“方才侍读曾言,上官桀和桑弘羊作为武帝任命的辅臣,他们是武帝时期国策的坚定拥趸,具体而言就是延续盐铁官营等一系列政策,而百姓对此早已苦不堪言。若要维持社稷稳定,必须要修正武帝后期的策略,让百姓休养生息。从本质上来说,昭帝和上官桀等人在政见上存在难以调和的分歧,相反他和霍光立场一致。”

薛淮敬佩地说道:“殿下明见。”

“昭帝是从国家安危的角度出发,重用上官桀等人意味着要支持他们的政见,反之重用霍光则能君臣同心,至于往后的风云变幻——”

太子顿了顿,轻声叹道:“道同方获其利,道异惟受其害。”

当霍光与汉昭帝政见一致时,他是中兴能臣。

当他与汉宣帝利益冲突时,他成灭族权奸。

是非功过,忠奸成败,只待后人评说。

“如殿下所言,汉昭帝生前或许已经察觉霍光势大难制,但是为了社稷安稳不得不选择重用霍光,故此才有了昭宣之治的中兴盛世,但是也为后来霍氏一族被灭埋下了伏笔。”

薛淮顺着太子的话锋,不慌不忙地表述自己的看法:“臣在读这段史料之际,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汉昭帝始元六年的霍光,与汉宣帝地节元年的霍光,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

太子仔细思忖,言简意赅地说道:“人心易变。”

当一个人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心态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薛淮点点头,略显好奇地说道:“臣突然很想知道,霍光在临死前是否能预料到他家族的命运。”

听闻此言,太子心中一动,面色逐渐严肃。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