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从征伐高句丽到慕容儁称帝
第10章 从征伐高句丽到慕容儁称帝
慕容氏自棘城之战(319年)大破高句丽、段氏、宇文氏联盟后,虽初步稳固了辽西势力,但高句丽盘踞辽东东部,始终是悬在慕容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彼时,高句丽在美川王谈德的统治下,都城丸都依山而建,城墙沿陡峭山势绵延,城门隐于幽深峡谷之中,地势险要至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高句丽长期周旋于中原政权与辽东鲜卑势力之间,不断觊觎辽河流域的肥沃土地,还与宇文氏鲜卑暗中往来,妄图联合遏制慕容氏的扩张。
慕容廆之子慕容皝继任首领之位后,敏锐地意识到,若想实现慕容部的长远发展,必须彻底解决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
咸康八年(342年)十月,慕容皝在龙城的大帐中召集诸将议事。帐内气氛凝重,众人皆知此次出征意义重大。
长史阳骛手持羊皮地图,上前一步分析道:“高句丽必然会认为南路地势平坦,是大军行进的首选,从而在此屯驻重兵;而北道山路崎岖险峻,他们定会觉得我军难以从此处快速推进,守备也必然松懈。我军若采用声东击西之策,主力从北道突袭,定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慕容皝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采纳了这一计策。
随后,慕容皝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取道北道。这条从辽宁抚顺至吉林集安的山路,如同一条隐藏在崇山峻岭间的天堑。行军途中,燕军将士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只见道路两旁峰峦叠嶂,荆棘丛生,不少地方根本没有现成的道路,军队只能一边砍伐荆棘,一边艰难前行。遇到陡峭的峭壁,士兵们需腰系绳索,相互搀扶着攀爬;碰上湍急的溪流,众人又得涉水而过,寒冷刺骨的溪水让不少士兵腿脚抽筋。但即便如此,慕容皝始终以身作则,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激励着众人继续前进。与此同时,慕容翰奉命率领偏师从南道进军,一路上大张旗鼓,故意虚张声势,以吸引高句丽的注意力。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阳骛所料,美川王判断慕容军难以穿越北道的天险,毫不犹豫地将主力调往南路抵御慕容翰。当慕容皝的军队在北道历经千辛万苦,突然出现在丸都城下时,城内的高句丽守军惊慌失措,匆忙登上城墙防御。此时的丸都城头,守军们乱作一团,有的士兵还未穿戴整齐盔甲,有的则在慌乱中找不到自己的兵器。慕容皝身披玄铁甲胄,手持雕弓,立于阵前,目光如炬,高声向全军喊道:“今日破城,在此一战!我慕容部的荣耀,就在此刻!”随着他一声令下,燕军迅速行动起来,士兵们架起云梯,如同蚂蚁般朝着城墙攀爬而上,一时间,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城头,喊杀声震天动地。慕容皝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擂鼓,咚咚的鼓声在山谷间回荡,燕军将士们听后,士气大振,奋勇争先。经过半日的激烈战斗,燕军终于攻破城门,冲入城中。美川王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带着残部从北门突围,逃往山中。
南路的慕容翰虽遭遇高句丽主力的顽强抵抗,但他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才能,成功牵制住了敌军,为北道的突袭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南路的高句丽军队得知丸都失陷的消息后,瞬间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四处溃散。
慕容皝在丸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掠行动,此次行动共俘获高句丽王室成员、官员及百姓三万余人,掳获的珍宝、典籍装满了无数辆马车。不仅如此,慕容皝还纵火焚毁了高句丽的王宫,熊熊大火燃烧了整整三天三夜,丸都城内浓烟滚滚,曾经辉煌的宫殿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美川王在逃亡途中,迫于前燕的强大压力,不得不遣使求和。慕容皝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高句丽送世子高泰入质,并年年向燕朝贡。高句丽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些条件。经此一役,前燕的势力范围成功扩展至鸭绿江流域,高句丽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再也不敢轻易进犯前燕边境。
时光流转,到了建元元年(349年),后赵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国内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密切关注着中原局势,他深知这是前燕进军中原的绝佳时机。
于是,慕容儁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燕军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幽州(今北京)、冀州等地。这是前燕势力首次大规模深入中原腹地,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次年,后赵大将冉闵趁机称帝,国号魏,占据邺城,并多次击败后赵的残余势力。几乎在同一时间,慕容儁再次发兵,一举夺取蓟城,至此,幽州全境完全落入前燕之手。
永和八年(352年)三月,冉闵率军北进,在常山、中山各郡筹集粮草。慕容儁得知消息后,立即命弟弟慕容恪为统帅,率领大军南下迎战冉闵。冉魏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深知燕军实力强大,向冉闵进谏道:“燕军此次来势汹汹,我军不宜与之正面交锋,宜暂避锋芒,等待时机,待其疲惫之时再图决战。”然而,冉闵自持武勇,对董闰、张温的建议拒不采纳。冉闵的司徒刘茂、特进郎闿见状,绝望地叹息道:“如此轻敌冒进,此去必败无疑,我等有何面目苟活于世!”说罢,二人便自杀明志。
冉闵率军进驻安喜后,慕容恪及燕相国封弈率领的燕军紧追不舍,随后,慕容儁也亲率燕军主力南下,意图对冉闵形成合围之势。
冉闵见燕军来势凶猛,为了寻找有利的作战地形,向常山方向南撤,他打算将燕军引至临水且丛林茂密的魏昌,利用那里的地形限制燕军骑兵的优势,同时期待常山太守苏彦的部队能够前来接应。
慕容恪识破了冉闵的意图,但他并不畏惧,依旧率军紧紧追击,双方最终在泒水南岸的廉台对峙交锋。
冉闵素有“万人敌”的勇名,他所率领的士兵也皆是精锐中的精锐。在双方初次交锋中,魏军凭借着勇猛的作战风格,与燕军接连交战十次,每次都取得了胜利,燕军士气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士兵们心中开始产生畏惧之情。
慕容恪看到这种情况后,召集将领们,神情镇定地分析道:“冉闵虽然勇猛,但他有勇无谋,而且魏军如今粮草短缺,难以长久维持。只要我们诱使他们脱离有利地形,我军必能取得胜利。”
冉闵企图将燕军引入丛林作战,但他的计划被燕参军高开识破。慕容恪采纳了高开的建议,派遣轻骑兵佯装败退,引诱魏军追击。冉闵果然中计,亲自率军追至开阔的平原地带。此时,慕容恪一声令下,燕军迅速分为三部:他亲自率领五千“铁索连马”的重装骑兵居中,这些骑兵的战马用铁索相连,组成坚固的方阵,骑兵们手持强弓,箭在弦上;两翼则各部署一万骑兵,随时准备包抄。
魏军杀入阵中后,冉闵骑着他的朱龙宝马,挥舞着双刃矛,在燕军阵中左冲右突,勇猛无比,接连斩杀燕军三百余人,直逼慕容恪的中军大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燕军两翼的骑兵如潮水般从旁杀出,一时间,箭矢如蝗,纷纷射向魏军。魏军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死伤惨重,阵脚大乱。冉闵虽奋力拼杀,但无奈寡不敌众,只能率领残部突围东逃。在逃亡了二十余里后,朱龙宝马因连日征战,精疲力竭,倒地而亡,冉闵也被燕军生擒。
此役,燕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斩首七千余级,杀死魏仆射刘群,生擒魏臣董闵、张温等重要官员。冉闵被押送至蓟城后,慕容儁为了羞辱他,当众问道:“你一个奴仆下才,怎敢妄自称帝?”冉闵毫无畏惧之色,怒目而视,厉声反驳道:“天下大乱,尔等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位。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可称帝?”慕容儁听后,恼羞成怒,令人鞭打冉闵三百下,随后将其送往燕旧都龙城。
冉闵被俘后,燕军乘胜进攻魏都邺城。冉魏大将军蒋斡与太子冉智紧闭城门,坚守不出,他们一面假意投降燕军,一面派人向东晋求救。
五月,慕容儁下令将冉闵斩首;六月,晋将戴施进入邺城助守,并设法将传国玉玺送回东晋;八月,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下,邺城终于陷落,冉智及其母董氏被俘,冉魏政权宣告灭亡。
慕容儁灭魏后,谎称自己得到了传国印玺,以此为借口,断绝了与东晋的关系。同年,他在蓟城正式称帝,定国号为“燕”,并迁都于邺。至此,前燕从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正式升级为北方的正统王朝,与前秦、东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鲜卑慕容氏历经数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十六国的历史舞台上,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其霸业达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