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前燕覆亡
第11章 前燕覆亡
慕容儁称帝后,虽忌惮慕容恪的军事威望,但因其忠诚王室且治国能力突出,仍重用其处理军政事务。慕容恪与弟弟慕容评共同辅政,形成宗室内部权力平衡。
360年慕容儁病重,传位给太子慕容暐。因慕容暐年仅 11岁,遂任命慕容恪为太宰,叮嘱“社稷之事,一以委之”。
慕容恪以周公自比,辅政期间(360-367年)稳定政权、对外扩张、整饬内政,前燕国力达鼎盛。他延续汉化政策,设立太学、推行屯田制,使辽西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
此前被慕容氏削弱的宇文氏、段氏等鲜卑部落已无力抗衡,辽东形成前燕独大的局面。
此时,前燕已控制河北、山东及河南北部,但洛阳作为中原重镇仍由东晋驻守,成为前燕西进的主要障碍。而此时的东晋中枢由褚太后摄政,权臣桓温正忙于北伐前秦与收拾蜀地,洛阳防御相对薄弱,守将沈劲虽为名将,却仅有千余兵力且缺乏后援。
365年正月,慕容恪决定攻克洛阳。他先派偏师进攻荥阳以吸引东晋注意力,自己则亲率主力秘密向洛阳进发。抵达洛阳后,慕容恪并未急于攻城,而是采取“长围久困”之策,命燕军围绕城池修筑壁垒,断绝城内粮草与外援。燕军“旌甲曜日,钲鼓震天”,以强大兵力展示动摇守军士气。
数月围困后,洛阳城内粮尽援绝,慕容恪下令攻城,燕军破城,生擒沈劲。慕容恪赞赏其忠勇欲收为己用,遭拒后将其处死。
此战过后,前燕顺势攻克荥阳、颍川等郡,势力扩展至黄河南岸,版图东起辽东、西至洛阳、北抵燕山、南至淮河,与前秦、东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国力达到历史顶峰。
慕容恪将洛阳作为西进基地,计划攻略关中,却因 367年病逝而未能实施。
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发动第三次北伐,晋军初期势如破竹:7月攻克湖陆,生擒燕将慕容忠;前燕下邳王慕容厉率两万兵马在黄墟交战,全军覆没;高平太守徐翻投降,前锋邓遐、朱序在林渚击败燕军,桓温乘胜进抵枋头,距邺城仅百里。
慕容暐与太傅慕容评大惊,欲逃回龙城,此时慕容恪之弟慕容垂挺身而出请求统兵,被任命为南讨大都督,率五万兵马抵挡桓温。他推荐申胤、封孚、悉罗腾等参与军事,同时前燕向前秦求救,苻坚命苟池、邓羌率兵二万进至颍川。
慕容垂抵达枋头后,慕容垂的燕军旌旗如林,与桓温的晋军隔岸对峙,枋头的空气仿佛凝固。晋军向导段思率先出击,却在与燕将悉罗腾的交锋中瞬间落败,被生擒而去。桓温不甘受挫,急令李述领军冲击,然而李述刚踏入战场,便被燕军斩杀,晋军的攻势如潮水般迅速退去,陷入僵局。
早在战前,桓温便命袁真挥师进攻谯郡、梁国,试图凿通石门以开辟粮道,保障大军后勤。慕容垂洞察其谋,派遣弟弟慕容德亲率一万五千骑兵疾驰阻拦。九月,双方在粮道争夺的战场上激烈厮杀,慕容德凭借出色的指挥,一举击败袁真,桓温苦心经营的运粮计划就此破灭。随着粮草告罄,晋军陷入粮荒困境,无奈之下,桓温于九月十九日忍痛下令焚烧舰船辎重,率领大军弃水登陆,从陆路向南撤退。
慕容垂凝视着晋军撤退的方向,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他判断桓温初退之时,必然会以精锐部队断后,此时追击难以取胜,于是派人四处散布“河水有毒”的消息。桓温听闻,信以为真,急忙命士兵“凿井而饮”。晋军士兵们日夜掘井,疲惫不堪,行军速度愈发迟缓。
当晋军行至睢阳附近,以为脱离危险而放松警惕时,慕容垂与慕容德抓住战机,率领 8000骑兵如鬼魅般从两侧杀出。刹那间,喊杀声震天,毫无防备的晋军顿时陷入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燕军骑兵如猛虎下山,肆意砍杀,晋军伤亡惨重。这场突袭让桓温苦心经营的大军几乎崩溃,最终,桓温仅带着万余人狼狈逃回荆州,五万步卒几乎全军覆没,枋头之战以燕军的大胜而告终。
枋头之战后,慕容垂威望日增,却遭慕容评与可足浑太后忌惮,二人密谋诛杀慕容垂。消息泄漏,慕容垂被迫携子投奔前秦,前燕失去了最具军事才能的宗室领袖。。
此后,慕容评开启专权时代,他提拔亲信、排挤忠良,尚书左仆射悦绾因建议“校阅户口”触及贵族利益被暗杀。慕容评贪婪聚敛,“障固山泉,卖樵鬻水,积钱绢如丘陵”,士兵需花钱购买日常物资,军心士气严重受挫。贵族豪强趁机兼并土地,流民遍野,前燕社会矛盾尖锐。
面对前秦崛起,慕容评缺乏战略眼光,未加强边境防御。
公元 370年,前秦天王苻坚,在其帐下名相王猛的辅佐下,国力日益昌盛,兵强马壮,已然有了一统北方的野心。于当年,派王猛为统帅,率领六万秦军,向东进发,剑指前燕。
王猛率领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先是轻松攻克了壶关,生擒上党太守南安王慕容越,上党周边郡县纷纷望风归降,前燕朝廷大为震动。
燕主慕容暐惊慌失措,急忙命令太傅慕容评,集结三十万大军,前往抵御秦军。
王猛派遣的另一路副将杨安,在进攻晋阳时,却遇到了顽强抵抗,一时难以攻克。王猛深知晋阳战略位置重要,若不拿下,秦军侧翼将始终受到威胁。于是,他当机立断,亲率部分精锐部队,驰援杨安。秦军采用挖地道的战术,数百勇士顺着地道潜入晋阳城中,他们迅速冲破城门关卡,里应外合,成功打开城门,迎接秦军主力入城,顺利擒获了前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
此时,慕容评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已抵达潞川,在今黎城、潞城之间的浊漳河东岸安营扎寨。慕容评见秦军来势汹汹,心生怯意,只想着凭借浊漳河这一天然屏障,坚守不出,企图以逸待劳,等待秦军粮草耗尽,自行退兵。他并未意识到,作为主帅,这种消极避战的策略,已然让燕军陷入了被动。
不仅如此,慕容评生性贪婪,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竟做出了令人不齿的行径。他将周边山林、水源统统封锁起来,向士兵和百姓售卖柴薪与饮水,以此聚敛财富。燕军士兵们在前线本就面临着战争的压力,如今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要高价购买,心中的不满与愤怒如潮水般涌起,士气一落千丈,军队内部人心惶惶,毫无斗志可言。
十月初十,王猛率领主力部队抵达潞川,与慕容评的燕军隔河对峙。王猛听闻慕容评的所作所为后,不禁大笑,对麾下将领说道:“慕容评如此昏庸贪婪,燕军虽人数众多,又有何用?”为了进一步打击燕军士气,王猛决定出奇制胜。他挑选了五千精锐骑兵,趁夜色掩护,悄悄从小路绕到燕军后方。这五千骑兵如鬼魅般潜入燕军的粮草辎重营地,随后四处纵火。一时间,火光冲天,燕军的粮草、营帐被大火迅速吞噬,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燕军的物资,更让燕军上下陷入了恐慌与混乱之中。
远在邺城的慕容暐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怒不可遏,派人前往潞川,严厉斥责慕容评,并强令他将搜刮来的钱财布帛,分发给军士,催促他赶紧出战,挽回败局。慕容评在慕容暐的压力下,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向王猛下了战书。王猛见燕军已然军心大乱,正是决战的好时机。
战斗打响后,秦军如猛虎下山一般,向着燕军阵地发起了猛烈冲锋。燕军虽人数占优,但士兵们因不满慕容评的贪婪,毫无斗志,在秦军的凌厉攻势下,阵型瞬间大乱。秦军大将邓羌、张蚝、徐成等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燕军阵中,他们挥舞着长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杀得燕军丢盔弃甲。燕军士兵们纷纷四处逃窜,相互践踏,战场上一片混乱。
激战至日中时分,燕军防线彻底崩溃,秦军乘胜追击,一路势不可挡。此役,秦军大获全胜,俘虏并斩杀燕军五万余人,追击过程中,又有十万余燕军投降或被杀。慕容评见大势已去,吓得魂飞魄散,单枪匹马,狼狈地逃回了邺城。
潞川之战以秦军的辉煌胜利告终,前燕的三十万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经此一役,前燕元气大伤,再无抵抗之力。
同年,前秦军攻克邺城,慕容暐被俘,前燕灭亡,享国 34年。慕容评逃奔高句丽后被押送前秦,前秦占据关东地区,北方大部纳入其疆域,形成与东晋对峙的局面。
从慕容恪攻克洛阳奠定前燕鼎盛,到慕容垂枋头之战力挽狂澜,再到慕容评专权导致国家崩溃,前燕的历史轨迹清晰展现了鲜卑慕容氏从崛起、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慕容恪的文治武功使前燕成为北方强国,而慕容评的贪婪短视则加速了政权的瓦解,成为十六国时期部族政权兴衰的典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