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王晴的寒期日常
第49章 王晴的寒期日常
寒假的空气,是清冷又带着点焦糊味的。
王晴的房间里,暖气片烧得滚烫,窗户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水汽。
她用手指在玻璃上划了一下,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激灵,也让纷乱的思绪清醒了几分。
面前摊开的,是一道物理竞赛题,关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轨迹,复杂得像是纠缠在一起的毛线团。
搁在以前,这种挑战只会让她兴奋。
可现在,她盯着那些公式和矢量箭头,脑子里浮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
一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锅,一群嘻嘻哈哈的孩子,还有一个围着围裙,在蒸腾的热气中,笑容温和的少年。
那个画面,比这道物理题,更让她想不通。
“晴晴,出来吃水果了!”门外传来母亲的呼喊。
王晴应了一声,合上练习册,走出了房间。
她需要去一趟自家的青叶书店,帮父亲整理一下新到的教辅材料。
这是她寒假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看店,两点一线,规律得像钟摆。
穿过结着薄冰的小巷,老街那熟悉又陌生的喧嚣,就先一步涌了过来。
王晴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
还没走到街口,一股霸道的,混杂着海带和菌菇的鲜香,就钻进了她的鼻腔,牢牢地抓住了她的注意力。
是那家杂货铺。
李墨家的杂货铺。
她站在街对面,隔着一条不算宽的马路,看着那个小小的摊位。
一口大锅热气氤氲,将周围的寒气都驱散了几分。
张小胖那个大嗓门,正举着一碗关东煮,手舞足蹈地跟旁边的人吹牛。
“我跟你们说,这萝卜,才是精髓!吸满了汤汁,一口下去,魂儿都没了!”
几个穿着三中校服的学生,围在摊位前,叽叽喳喳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串串,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而李墨,就站在那片热闹的中心。
他穿着一件深色的旧棉袄,手里拿着夹子,正有条不紊地帮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挑选食物。
他的动作不快,但很稳。
脸上没有那种商贩特有的精明和算计,只有一种邻家哥哥般的耐心和温和。
他好像总有这种魔力,能轻易地把人聚拢在自己身边,能把最普通的东西,变得活色生香。
绿豆糕是这样,这个叫关东煮的东西,也是这样。
王晴静静地看了几分钟,没有过去。
她只是个路人,一个被香味吸引,驻足观望的普通路人。
她这样告诉自己。
然后,她转身,快步走进了青叶书店。
“爸,我来了。”
书店里很安静,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王晴熟门熟路地走到柜台后,开始整理那堆积如山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可她的心思,却有点飘。
她想起李墨跟她说过的那些词。
“产品升级”、“用户体验”、“品牌价值”。
这些词,从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嘴里说出来,本该是可笑的。
可他做到了。
他让一家死气沉沉的杂货铺,变成了这条街上最有人气的地方。
王晴看了一眼自家书店。
整齐,干净,安静。
但也……太安静了。
她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一个让她自己都觉得陌生的念头。
她站起身,走过一排排码放整齐的文学名著和教辅材料,径直走到了书店最角落的那个书架前。
【经济/管理】
这个区域,她从未踏足过。
上面的书,封面大多是深色的,书名枯燥又拗口。
《市场营销原理》、《管理学精要》、《基业长青》。
这些东西,跟她未来想学的建筑学,没有半点关系。
可她鬼使神差地伸出手,抽下了一本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
书很厚,很沉。
她抱着书,回到柜台,翻开了第一页。
那些陌生的概念和理论,像天书一样。
但她读得很认真,比看物理公式还要认真。
因为她想知道,李墨那个脑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她想弄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
……
从那天起,王晴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点点微妙的偏离。
她去图书馆的次数变多了。
每次从图书馆回来,她都会“顺路”,经过那条老街。
她会刻意放慢脚步,像一个侦探,远远地观察着李家杂货铺的动静。
她看到,李卫国蹬着二八大杠,驮着两大袋白萝卜回来,脸上带着奔波后的疲惫,但眼神却很亮。
她看到,李秀琴系着围裙,在摊位后忙得团团转,嘴里嗔怪着“慢点吃,别烫着”,嘴角却一直没放下来过。
她还看到,李墨的那个辅导班,寒假里也没有停。
下午四点,那些初中生会准时从后院走出来,人手一碗关东煮,聚在文化角落里,一边吃,一边讨论着题目。
吴莉拿着红笔,像个小老师一样,指着一个男生的作业本,言辞犀利。
张小胖一边啃着鱼丸,一边跟人争论着象棋的走法。
那里,有一种她从未体会过的,热气腾腾的生命力。
那不只是生意。
那是一种生活。
王晴把这些画面,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这天下午,雪停了,太阳难得地露了个脸,但融雪的天气,比下雪时更冷。
王晴抱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又一次“顺路”走到了老街。
她看到李墨家的杂货铺门口,围了几个人。
不是买东西的,气氛有点不对。
她看到隔壁面馆的王叔,正涨红了脸,对着一个穿着制服的人,激动地说着什么。
“凭什么不让摆?我们就在自己家门口,碍着谁了?”
那个穿着制服的人,手里拿着个本子,一脸公事公办的冷漠。
“占道经营,影响市容。上面有规定,整条街都要整顿。”
“什么狗屁市容!我们在这条街上住了几十年了,就这么个样子!”王叔急了。
李卫国和李秀琴也站在旁边,脸色难看,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就在这时,李墨从店里走了出来。
他没有像王叔那样激动,也没有像他父母那样不知所措。
他走到那个制服男面前,递上了一瓶热饮,脸上带着客气又疏离的微笑。
“同志,辛苦了。天这么冷,喝口热的。”
制服男愣了一下,没接。
“我们也是按规定办事。”
“明白,我们肯定配合工作。”李墨点点头,态度非常好。
他转头对王叔说:“王叔,别激动,咱们先把东西收进去。”
然后,他又对那个制服男说:“同志,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这个小摊,主要就是给附近放学的学生和下班的街坊,提供个热乎吃食,天冷,大家都不容易。”
“我们保证,每天收摊后,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绝不留一点垃圾。而且我们把摊位再往里挪半米,保证不影响行人走路,您看行吗?”
他的语气不卑不亢,条理清晰。
既给了对方面子,又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还提出了解决方案。
那个制服男脸上的冰霜,融化了一点。
他看了看李墨,又看了看旁边那些眼巴巴看着关东煮锅的学生。
他沉默了几秒,在本子上划掉了什么。
“下不为例啊!注意卫生!”
他丢下这句话,转身走了。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么被他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王叔和李卫国他们都松了口气,看着李墨的眼神,充满了赞许和佩服。
王晴站在街对面,把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她心里,某个地方被重重地敲了一下。
她一直以为,李墨的厉害,在于他那些“超前”的点子和商业头脑。
可刚刚那一幕,让她看到了另一面。
那是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沉稳和担当,一种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圆融和智慧。
这不是从书本上能学来的东西。
她抱着怀里的书,感觉那本厚厚的《市场营销管理》,忽然变得有些单薄。
她没有上前打扰,只是默默地转身,走回了家。
夜里,王晴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她拿起放在枕边的书,翻了几页,又放下了。
书本里的理论和模型,是冰冷的,是抽象的。
可李墨,是鲜活的,是立体的。
她发现,自己对他的了解越多,心里的问号就越多。
这个家伙,到底还藏着多少她不知道的惊喜?
王晴走到窗边,推开窗,冷风灌了进来。
她看向老街的方向,那里灯火阑珊,一片宁静。
她忽然很期待,期待下一次,能有机会,和他好好聊一聊。
不聊物理题,也不聊数学公式。
就聊聊,那些关于梦想,和生活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