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春之城1991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平淡却幸福的晚餐

最新网址:m.biquw.cc

星期六的阳光透过石棉瓦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妹妹李思琪没去幼儿园,正蹲在超市门口玩石子,羊角辫随着动作一翘一翘的。

李天宇跟母亲说了声“去买菜”,便接过那个磨得发亮的竹篮,揣着母亲塞来的五块钱纸币出了门。

油罐桥附近的菜市场离得不远,两个街角也就一里多地。

一边走一边望,土路两旁支着密密麻麻的菜摊。穿蓝布衫的老农蹲在地上,面前摆着带着泥土的青菜;

扎围裙的妇人高声吆喝着刚宰的猪肉,案板上还沾着血迹;

角落里有个卖鱼的摊位,铁皮盆里的鲫鱼扑腾着水花,溅湿了旁边的煤炉。

空气里混杂着鱼腥、烂菜叶和煤烟味,却透着一股鲜活的热闹。

李天宇捏着五块钱,在菜摊间转悠。他记得上一世母亲总说“鲫鱼熬汤最下奶”,又瞥见隔壁摊的青椒长得新鲜,想着父亲爱吃辣。

转了一圈,他花两块五买了两条活鲫鱼,一块钱称了斤青椒,五毛钱买了把小葱,剩下的一块钱攥在手里,又去粮店打了半斤散装的菜籽油。

回到家时,母亲正在柜台后算账,算盘珠子打得哗啦响。

父亲则在整理货架,把新到的挂面捆整齐。李思琪听见动静,扑过来抱住他的腿:“哥,你买了啥好吃的?”

“鱼,一会给你熬鱼汤。”

“哇哦,太好了,可以吃鱼鱼了!”

没想到吃条鱼,妹妹居然这么高兴?

看样子,他的家里面也就是隔三差五才吃一次肉,也不是买不起,主要是他的父母一直想攒钱,将来有机会城里买房子。

有机会把他和她的妹妹户口转到城里面来。

1991年,省城的户口对农村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李天宇刮了下妹妹的鼻子,拎着菜进了里间那个不足三平米的厨房。

说是厨房,不过是靠墙搭了个土灶,架着口铁锅,旁边堆着煤球和柴火。

墙角放着个漏水的木桶,里面蓄着刚从公用水龙头打来的水,带着淡淡的漂白粉的味道。

他先把鲫鱼放在盆里,看着它们甩动尾巴。前世做工程时,他跟着项目部的厨师学过两手,杀鱼却还是头一遭。

深吸一口气,他拿起菜刀,学着记忆里的样子,按住鱼身,刀刃划过鱼腹,内脏混着血水涌出来,腥气瞬间弥漫开来。

他皱着眉清理干净,又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手指被冷水泡得发白。

切青椒时,他特意把籽去得干净。父亲胃不好,吃不了太辣,他便把青椒切成细细的丝,刀工生涩,有的片薄有的块厚,不过不仔细看的话也不太明显。

小葱择洗干净,挽成葱结。

母亲听见动静,探进头来:“天宇,让妈来做,你歇着,前些日子你才发烧呢,现在要弄水,到时候又病了怎么办?”

“妈,没事,我已经好了,今天你们就看着店,我来做饭。”

李天宇把她推出去,“今天我给你们露一手。”

“好吧,你尽量还是不要沾冷水哦,带个手套。”

土灶生火不是易事。

他划了根火柴,点燃引火的废纸,加了几根碎木条,又小心翼翼地添上碎煤块,可呛得直咳嗽。

“咳咳咳!!!”

眼圈都红了,2024年很少用木材生火了,都是用电炉或者是液化灶,微波炉。

好不容易把火生旺,他往铁锅里倒油。

菜籽油在锅里冒烟时,心里面一着急,他把鲫鱼丢进去,“刺啦”一声,油花四溅,烫得他往后缩了缩手。

“要先把锅烧热再倒油。”

父亲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块旧抹布,“我来帮你翻个面。”

他接过铲子,手腕一翻,金黄的鲫鱼在锅里打了个转,动作熟稔。

“动作要轻,速度要快,一定要看准!”

李天宇这才发现,父亲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虎口处还有旧伤疤,那是早年在工地做饭时被蒸汽烫的。

“爸,你歇着,我自己来,以后我会慢慢学的。”

李天宇接过铲子,心里有些发酸。

他记得上一世那父亲总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好好读书”,如今看着这父亲鬓角的白发,才真切感受到生活的重量,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在自己的皮肤上,头发上显露出它的痕迹。

鲫鱼煎得两面金黄,他添上热水,放入葱结,盖上锅盖。

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白色的汤汁渐渐浓稠。

另起一锅,他把青椒丝倒进去,加了点盐和酱油,简单翻炒几下。

菜刚出锅,母亲就端来了米饭,是那种带着少许麸皮的粗米,蒸得粒粒分明,据说吃这种杂粮身体会很好。

以前也听自己的母亲说过,他们在六七十年代有时候是半锅米半锅薏米面,轮着吃,可以省点细粮。

“尝尝哥做的鱼,不知道香不香呢?”

李思琪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李天宇给妹妹夹了块最嫩的鱼肉,又给父母各盛了碗汤。

父亲尝了口鱼汤,眉头舒展:“嗯,熬得挺入味,就是盐稍微多了点。”

母亲则不停地给李天宇夹菜:“多吃点,看你瘦的。”

李思琪吃得满脸都是汤渍,像只小花猫。

“哥哥,我还要我还要!!”

懒懒的小馋猫一样!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桌上,四菜一汤(其实是一菜一汤,另外两盘是母亲炒的剩菜)显得格外温馨。

李天宇看着父母满足的笑容,听着妹妹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心里暖暖的。这烟火气,是他在2024年从未感受过的踏实,其乐融融就是现在这种状况吧。

吃完饭,他把碗筷收拾进木桶,准备去水龙头冲洗。

母亲抢过盆:“放着我来,你去歇会儿。”

“那…好的。”

李天宇没再坚持,回到那个用木板隔出来的小房间,家里的事,以后多的是,不急一时,如果今天过于勤快了,有可能引起母亲的不解就不好了。

房间里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个旧木箱,正好在超市的隔壁。

墙上糊着报纸。

他从床底下拖出木箱,里面除了几件旧衣服,还有一个缺了角的笔记本,那是原主用来记作业的。

他坐在床沿,翻开笔记本。

上边写了一句话

一一只要我有,只要你要,尽我所能,爸爸妈妈妹妹,我爱你们!

用铅笔在第一页写下

“1991年规划”。

窗外传来街上车水马龙的声音,还有远处理工大学的广播体操音乐。

“第6套广播体操。。预备起……”

“首先是钱。”他写道,“超市每月结余600,一年7200,这笔钱还是太少啦。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增加收入。”

他想起提纲里的“夜市商机”,又想到计算机浪潮。

但眼下最实际的,还是从超市入手。他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货架图,标注出哪些商品销量好,哪些可以增加品类。

又想起父亲的厨师手艺,或许可以做点熟食?以前他读大学的时候,下午5点半吃完饭之后,大概6点半会拿着书本去教室里面自习。

有时候是阶梯公共教室,有时候去图书馆,大约晚上9点半会返回宿舍,之前会在宿舍的1楼有专门卖快餐的,一般隔上两三天会买一份来吃。

然后回到宿舍洗洗漱漱,吹吹牛,聊聊天,然后10点半开始准时睡觉!

“然后是人脉。”他又写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学长,必须尽快结识。还有城管、供应商。

你自己穿越的时候赤条条的啥也没带过来,要是带过来几张旧报纸,说不定可以买几张彩票,1991年,似乎还没有定期的那种彩票吧?”

他想起今天买菜时,卖鱼的老板抱怨“最近鱼不好收”,或许可以从源头入手,直接去滇池边收鱼?

这样既能保证新鲜,又能降低成本,莫非,滇池打渔那边又有了新的规定?难道又进入禁扑捞期了吗?

笔记本上的字越写越多,从超市经营到未来趋势,从眼前的柴米油盐到遥远的互联网。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在纸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李天宇放下铅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窗外,李思琪正在和邻居家的孩子跳皮筋,嘴里唱着不成调的歌谣。

“呀呀吁,伊库拉多尼亚呀呀呀…………”

“咚咚咚!!!”

远处,环城北路的工地上传来打桩机的声音,一下下,像是这个城市的心跳。

他知道,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但至少,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从灶台前的烟火气,到笔记本上的规划,他要在这个1991年的夏天,为自己,也为这个家,点燃一盏希望的灯。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