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混入象牙塔的新生
第3章 混入象牙塔的新生
星期天的晨光带着几分潮湿,昆明的夏日常在清晨落些微雨,打湿了油罐桥旁的土路。
李天宇特意找出原主压箱底的蓝布衬衫——那是母亲去年赶集时买的,北市区有个龙头街,逢周六开市赶集,是为了方便县乡的群众,所以物价比较便宜。
浆洗得发白却还算平整,又翻出一条洗得泛白的卡其布长裤,脚上蹬着一双半旧的解放鞋。
他对着墙上模糊的旧镜子照了照,镜中人身形瘦弱,面色还有些病后的苍白,但眼神里的锐利却不像个十四岁少年。
“妈,我去学校操场跑跑步,活动活动。”他拿起桌上一个空军用水壶,故意晃了晃。
母亲正往货架上摆搪瓷缸,闻言抬头看了他一眼:“刚退烧别累着,早点回来帮忙看店。”她没多想,只当儿子是歇久了想活动。
李天宇应了声,揣着从抽屉角落摸出的两块钱钢镚,溜出了“春城百货”。
斜对面的理工大学正门挂着烫金校牌,两根粗大的水泥柱之间,进出的学生穿着白衬衫或条纹T恤。
自行车铃铛叮当作响,几个女生抱着英语书叽叽喳喳走过,发间还别着塑料发卡。
“下午有几节课?”
“一节!”
“那四点陪我去买衣服?”
“为什么不找男朋友陪你?”
“我也想,可没有啊!”
“真的假的?”
他深吸一口气,模仿着记忆里中学生的姿态,微微低着头,混在几个背着帆布包的男生身后,目不斜视地往里走。
门口的门卫大爷正跟人闲聊,扫了他一眼,见他穿着朴素,以为是附近中学的学生来打球,没多盘问。
一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与校外截然不同的气息。
高大的梧桐树遮天蔽日,水泥路上画着斑驳的白线,远处教学楼的红砖墙在雨后显得格外鲜亮。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广播里正放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操场上有学生在晨跑,单双杠旁几个男生正在锻炼,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背心。
李天宇没急着乱逛,先在操场边的石凳上坐下,假装喝水,目光却像雷达一样扫过四周,五分钟后。
他注意到几个细节:
学习需求:不少学生腋下夹着砖头厚的《高等数学》或《大学英语》,还有人抱着油印的讲义,纸张边缘已经磨毛。
图书馆门口排着长队,几个女生正低声抱怨“最新的《计算机世界》又被借光了”。
娱乐消费:操场角落的小卖部前围了不少人,卖的是冰棍、汽水和散装瓜子。
有个男生买了包“春城”牌香烟,掏出的是皱巴巴的纸币;
还有女生举着磁带问老板:“有没有新到的小虎队?”老板摇摇头,她便失望地走开了。
通讯工具:偶尔有学生腰间别着BP机,路过时“滴滴”作响,立刻引来旁人羡慕的目光,然后那学生就昂着头得意的四处炫耀,瞧,我是有身份的人了。
李天宇记得,这时候的BP机还是稀罕物,理工大的学生里有这个的,多半是家境不错或在外兼职的。
这好像中文传呼机8000多块钱一个。
数字机2000块,而且一年的服务费要300到500块,开机只能看见一个电话号码,你想知道谁找你,你还得去公用电话亭回电话,还得花钱!
饮食缺口:食堂方向飘来馒头和稀饭的味道,但不少学生拎着饭盒往校外走。
他想起原主记忆里,学校食堂的菜色单一,尤其是晚餐后,学生们常常饿肚子,校外的小吃摊总是挤满人。
不少北方学生吃不惯大米饭,想吃煎饼果子,他们想吃饺子,他们想吃热干面,想吃羊肉泡馍。
当时学校里面的食堂并没有承包给个人,而是学校统一管理,所以食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固定工,可能也不是那么上心吧,他们也只是拿一份死工资的员工,干的好,干的不好,收入差距并不大。
“嘿,同学,借个火。”
一个穿着印着“IBM”字样T恤的男生凑过来,手里夹着烟。他头发微卷,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身上有种不拘小节的随性。
李天宇心里一紧,连忙摸了摸口袋:“不好意思,我不抽烟。”
男生“哦”了一声,也没在意,自己掏出打火机点上,吸了一口才问:“看你面生,大一的?哪个系的?”
看来借火机只是个借口,其实是想跟他搭讪,也许是感到好奇吧!
“呃……我是……刚转学来的,还没分系。”
李天宇含糊其辞,心里飞快盘算,“学长你是哪个系的?”
“计算机系的,王磊。”
男生弹了弹烟灰,“看你挺瘦,多吃点,我们系可是出了名的‘秃头系’,得补补。”
他指了指李天宇手里的军用水壶,“这壶跟我爸当年下乡时用的一样,够复古,家是农村来的吗?”
李天宇顺势笑道:“是,家里穷,能用就行。学长,你们平时除了上课,最爱买啥东西啊?”
王磊愣了下,大概没料到这“新生”会问这个,想了想说:
“买烟买磁带呗,还有英语磁带最难买,新华书店老断货。
对了,晚上饿了想买点零食,可校门口那几家小卖部除了瓜子就是饼干,太腻歪。
上次我去市区,买了包‘旺旺仙贝’,跟宿舍哥们儿抢着吃,真香!”
“旺旺仙贝?”
李天宇眼睛一亮。
1991年,台资零食刚进入大陆不久,昆明这种二线城市还很少见,他上一世记得,这东西在大学生里火得一塌糊涂。
“那学长,你听说过辣条吗?”
“辣条,这是什么东西?”
看来风靡万千少女,风靡华夏所有城市乡村的神奇的食品还没有出现啊?!
“叮铃铃!!!”
正聊着,远处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声,几个男生骑着车冲过来,边骑边喊:
“王磊!快点,去机房占位置!今天教C语言!”
王磊把烟蒂踩灭:“得走了,兄弟。下次见!”说完跨上自行车,风一样刮走了。
C语言?
怎么不是basic语言?那是已经大三了吧?
李天宇望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图书馆前排队的人群、小卖部里拥挤的学生,脑海里的思路渐渐清晰。
他立刻起身,假装闲逛,绕到学校后街。
这里比正门更热闹,摆着几个卖盗版书的地摊,地上铺着油布,堆着《托福词汇》《计算机编程入门》,还有不少香港武侠小说。
他还记得他读大学的时候,还迷过一段时间的梁羽生,古龙和金庸的小说。
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蹲在摊前翻书,嘴里念叨着:“这本《数据结构》比书店便宜一半呢,只是这字稍微有点不是很清楚……”
他蹲下身,随手拿起一本《DOS操作系统指南》,封面已经卷边,问摊主:“大叔,这书怎么卖?”
“五块!不讲价!”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指甲缝里全是黑泥。
他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每次大四学生毕业,往往会把自己的旧书一块钱一本,五毛钱一本便宜卖给低年级的新生。
也不是说赚多少钱,是用了那么久的教科书和铺导书,如果直接卖去废品收购站,总觉得是一种罪过,虽然那些书不是朋友嘛,但至少跟自己是有感情的!
有感情的自己的书继续卖给学弟学妹们,心里面好像还好过一点。
那么,大学毕业季适当的收一些有用的教科书和辅导书,可能还赚点钱?
李天宇放下书,又逛了几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和英语相关的书籍、资料需求极大,但正版太贵,盗版又缺斤少两,印刷质量差。
他还注意到,有个摊位在卖录音带,封面印着“新概念英语”,但磁带盒已经裂开。
摊主说是“从广州倒腾来的,保真!”
明显说谎了,这也许是废品收购站里面搜刮来的吧?
逛了一个多小时,李天宇感觉差不多了,便转身往校外走。
路过校门口的传达室时,他瞥见墙上贴着一张海报:“校计算机协会招新,下周五晚7点,三教301教室。”
他心里一动,撕下海报角落一个小角,塞进裤兜。
回到“春城百货”时,母亲正在柜台前给一个学生称白糖。
李天宇放下水壶,立刻凑过去帮忙摆货,一边装作不经意地问:“妈,咱们超市有没有进过英语磁带?或者那种……花花绿绿的零食,像饼干一样的?”
母亲擦了擦手:“磁带不好卖,进过两盒都放坏了。零食就那些,挂面、糖果、饼干,学生最多买点冰棍汽水。咋了?”
“我刚才在学校看他们好像挺想买的,”
李天宇装作随意,“要不咱们试试进点新的?比如……旺旺仙贝?还有那种小包装的辣牛肉干?”
他想起王磊说的话。
父亲从里间出来,闻言皱了皱眉:“新东西贵,卖不出去咋办?咱们本钱就那么点。”
“爸,试试嘛,”
李天宇赶紧说,“就先进一点,放在显眼的地方。我看理工大的学生不差这点钱,只要东西新奇,他们愿意买。”
他顿了顿,又补充,“还有,能不能腾出点地方,摆个书架?我看他们都爱买学习资料,咱们可以进点计算机、英语的书,便宜点卖,薄利多销。”
母亲有些犹豫:“书那么占地方,万一卖不掉……”
“妈,我保证能卖掉!”李天宇语气肯定,“就当帮我试试,行不行?”他知道父母最疼他,只要态度坚决,多半能说服。
父亲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叹了口气:“行吧,你小子刚退烧,别折腾坏了。钱从下个月的进货钱里扣,要是赔了……”
“不会赔的!”李天宇打断他,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去哪里进货。
他记得前世听人说过,昆明火车站附近有个小商品批发市场,或许能找到磁带和零食;
至于书,后街那些盗版摊的摊主说不定能联系上货源,不行直接去废品收购站里面翻一翻。
这时,妹妹李思琪抱着个搪瓷杯跑过来,杯子里装着半杯白糖水:“哥,你喝!”
李天宇接过杯子,摸了摸妹妹的头,甜丝丝的味道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也跟着暖起来。
他看向窗外,理工大学的钟楼在阳光下静静矗立,那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青春,还有他改变命运的钥匙啊,也许还有他未来的伙伴和同僚呢。
“对了,”他突然想起什么,对父亲说,“爸,咱们那辆二八杠自行车,后座的竹筐能不能加固点?我想……以后帮你去进货。”
父亲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这小身板,能驮得动?”
“能!”李天宇挺了挺胸膛,瘦弱的肩膀仿佛突然有了力量。
这个1991年的夏天,阳光正盛,而属于李天宇的战场,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让“春城百货”多赚几块钱,更是要在这所大学的眼皮子底下,织一张属于自己的网,网住这个时代的机遇,也网住全家人的未来。
20平方的一个小超市,挂着春城百货,确实有点店小名头大!
不过将来有一天,春城百货会变成四层楼,五层楼的超级市场吧,说不定到时候会改个名字,不如叫春之城?
像2024年那个世界里面,一个超市居然可以带动一个市的旅游潮,对,他想的就是那个神奇的超市……胖东来!
是把生活的理想,人生的追求注入到了超市经营的灵魂当中了!
一个了不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