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初露锋芒战日军
第6章 初露锋芒战日军
夜色如墨,山风裹挟着寒意掠过林梢,吹得枝叶簌簌作响。李龙站在一处半坡上,眯眼望着前方那条蜿蜒而下的小路。他的手搭在腰间的驳壳枪上,指节微紧。
“来了。”身旁的战士低声说道。
远处传来沉闷的脚步声和皮靴踩碎枯枝的声响。几盏昏黄的灯光在黑暗中晃动,那是日军巡逻队的照明灯。队伍不长,约莫二十人左右,步伐整齐,显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小队。他们背着三八大盖,腰间挂着弹药袋,最前头的一名军官模样的人手里还拿着地图,时不时停下来比划。
“准备。”李龙低声下令,随即转身对埋伏在高处的狙击手做了个手势。
山谷两侧早已布满战士,他们藏身于灌木与岩石之间,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叶混合的气息,紧张的情绪在队伍中悄然蔓延。
当第一排日军踏入伏击圈的瞬间,一声清脆的枪响撕裂了夜的寂静。走在最前面的日军应声倒地,血溅在雪地上,像一朵绽开的红梅。紧接着,两侧伏兵齐发,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
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日军阵型大乱。有人试图卧倒反击,却在混乱中被密集的火力压制。几名反应快的士兵刚要组织抵抗,便被精准的点射一一放倒。
“冲!”李龙一声令下,亲自带领一队战士从左侧包抄而出,迅速接近敌群。
战斗很快进入白刃战阶段。八路军战士们借助地形优势,以迅雷之势扑向敌人。刀光闪烁,喊杀声、刺刀碰撞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山谷回响。
一名日军军官挥舞着军刀,满脸狰狞地朝李龙劈来。李龙侧身避开锋芒,反手一刀捅进对方腹部。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他的衣襟。他没有停留,一脚将尸体踢开,继续向前推进。
不到一刻钟,战斗已近尾声。幸存的几名日军见大势已去,仓皇后撤,消失在夜幕之中。
山谷重归寂静,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声和受伤者的呻吟。李龙抹了把脸上的血迹,环顾四周,确认己方伤亡不大后才稍稍松了口气。
“打扫战场,清点缴获物资。”他命令道。
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有人翻找尸体,有人搬运武器弹药。不多时,几个战士抬着几个沉重的木箱走了过来。
“报告!里面有罐头、药品、步枪,还有这个。”一名战士递上来一封未开封的信件。
李龙接过信,借着火光仔细查看。信封上盖着一个清晰的日军印章,字体陌生但笔迹工整。他皱起眉头,将信小心收好。
“这封信很重要,回去后我要亲自研究。”
战士们点头应是。此时,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声——原来是有人发现了几箱压缩饼干和罐头。
“同志们,咱们这一仗打得漂亮!”李龙站上一块岩石,大声说道,“但我们不能骄傲,更不能放松警惕。鬼子吃了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集中在李龙身上。
“你们看,这些物资能让我们多撑几天,也能改善伙食。可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人。今天他们只是派出一个小队,明天就可能是大队人马。我们要做的,不是打一场胜仗就满足,而是要准备好迎接更大的挑战!”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坚定:“记住,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打仗,是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最后一句话如同惊雷,在山谷中久久回荡。战士们的士气被彻底点燃,一个个握紧拳头,眼中燃烧着斗志的火焰。
夜深了,营地里燃起了篝火。战士们围坐一圈,一边啃着热腾腾的罐头饭,一边兴奋地讨论白天的战斗细节。有人模仿日军军官逃跑时狼狈的样子,惹得大家哄笑不止。
李龙坐在一旁,默默咀嚼着手中的干粮。他的眼神落在远方的山林深处,心中却并不轻松。
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一个开始。
翌日清晨,天还未亮,侦察兵便匆匆赶回。
“报告!我们在据点外围发现大量日军车辆调动,估计有增兵迹象。”
李龙闻言,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他立刻召集骨干开会。
“昨晚那一仗,我们虽然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但也暴露了我们的位置。”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关键点,“接下来,敌人一定会加大对这片区域的扫荡力度。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会议持续到中午。李龙安排了几组侦察兵深入敌后,搜集更多情报;同时命令战士们加固防御工事,在关键地段布置陷阱和障碍物。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山坡上,给这片刚刚经历战火的土地带来一丝温暖。战士们忙碌地搬运沙袋、挖掘掩体、设置绊索炸弹。每个人都知道,平静之下隐藏着风暴。
傍晚时分,王大娘送来了一篮热腾腾的红薯。
“同志们辛苦了。”她笑着将篮子放在地上,“这是我自己种的,给你们加点营养。”
李龙接过一个红薯,轻轻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口中弥漫开来。
“谢谢您,王大娘。”他说,“您也得多注意安全,万一敌人真来了,我们就送您去后山避一避。”
王大娘摆摆手:“我一把老骨头,怕什么?只要你们安心打仗,我就放心了。”
她说完,转身离去,背影佝偻却坚定。
李龙望着她的背影,心头一暖。他知道,正是有了这样的百姓支持,他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坚持下去。
夜幕再次降临,山风吹过,带着一丝潮湿的气息。李龙站在指挥所外,手中拿着那封神秘的信件。他轻轻展开信纸,目光落在那些陌生的文字上,眉头越皱越紧。
远处,隐隐传来汽车引擎的轰鸣声。
他知道,风暴,正在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