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头绳里的商机
第45章 头绳里的商机
陈默三人回到仓库,立刻投入到“生产自救小组”具体项目的谋划中。
“具体做什么呢?”王卫国挠挠头,“继续倒腾东西?还是像以前那样修修补补?”虽然有了方向,但具体落地还是难题。
“光靠倒腾信息和修修补补,规模太小,也容易撞上市管会。”陈默沉吟着,“我们需要一个能生产点什么的项目,哪怕很小,但能持续,有积累。”
就在这时,李秀兰抱着她那本厚厚的信息需求本走了过来,指着其中几页说:“陈同志,王大哥,你们看,最近记录里,有好几个年轻女同志问的问题挺集中的。”
陈默和王卫国凑过去看。李秀兰用蓝色墨水清晰地写着:
“纺织厂女工小娟问:哪里能买到不是黑色的发绳?想要红色的。”
“副食店售货员小丽问:供销社的头花样式太老气了,有没有新鲜点的?”
“街口裁缝铺张姨的女儿:想要那种带小珠子的发卡,同学从省城带回来过,特别好看……”
类似的询问,零零散散有十几条,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年轻女性对更美观、更新潮的发饰的需求!
这在当时千篇一律的黑色橡皮筋和简单的布头花里,显得格外突出。
“发绳?头花?”王卫国有些不解,“这玩意儿能有多大搞头?供销社不是有卖的吗?”
“王大哥,这你就不知道了。”李秀兰脸上露出一丝属于年轻女孩的敏锐,“供销社那些,要么是黑色的橡皮筋,要么就是大红大绿、样子很土气的布花。稍微讲究点的姑娘,根本看不上。省城、大城市里,现在流行一些新样式,但咱们临江县根本买不到。”
她说着,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辫子上系着的普通黑色橡皮筋。
陈默的脑海中仿佛被一道闪电劈中!
他看向李秀兰,眼神发亮:“秀兰,我记得……你针线活很好?上次王大哥衣服破了,你缝得几乎看不出痕迹?”
李秀兰被问得一愣,点点头:“嗯,下乡插队时跟老乡学的,缝缝补补还行。”
“这就对了!”陈默猛地一拍大腿,“有需求,我们有秀兰的手巧,投资小,易上手!王主任要求规模小、安全,这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项目!”
王卫国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小陈,你是说……咱们自己……做头绳头花卖?”
“对!就做这个!”陈默分析道。
“你们看:原料简单,就是布头、线、小珠子之类,成本低;秀兰的手巧,做这些小东西正合适;生产就在咱们这个仓库,地方有了;最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生产自救的性质——解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小需求,给我们自己创造点收入!而且,这属于手工艺品生产,政策上风险小得多,完全可以挂靠在街道的名义下!”
李秀兰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她想象着自己能做出那些漂亮的发饰,让临江县的姑娘们也能打扮得漂漂亮亮,心里涌起一股热流:“陈同志,我觉得行!那些样式,我大概能琢磨出来怎么做!”
“秀兰,你等等!”陈默阻止她起身去找布头。
“要做,就不能只做供销社里那种老掉牙的。我们要做就做点临江县没有的、新鲜的、让姑娘们一看就喜欢的小东西!”
他走到仓库角落,捡起一块烧过的木炭,又找了一张废弃的包装纸,铺在桌子上。
在两人疑惑的目光中,陈默凭着记忆深处那些简单却经典的饰品样式,开始勾勒。
炭笔在粗糙的纸面上划过。首先是一个饱满对称的蝴蝶结,不是简单的布片打结,而是带点立体的褶皱感。
接着,是用细布条缠绕成麻花状的精致发绳,末端点缀着两颗小小的彩色珠子。还有用彩色小塑料珠串成的小花形状的发夹,以及一种用两层不同颜色薄布叠成花瓣状、中心缝个小亮片的头花……
陈默画得很快,线条虽然简单,但抓住了样式最核心的神韵。
这些在1980年的临江县绝对属于稀罕物!
“这……这是……”李秀兰看得目不转睛,脸上充满了惊叹,“陈同志,你……你怎么会想出这些样子的?太好看了!供销社那些跟这一比,简直没法看!”她仿佛已经看到这些发饰戴在姑娘们头上的样子。
王卫国也凑过来看,他虽然对女孩子的饰品不太懂行,但那些图样确实透着一股子新鲜劲儿:“乖乖,小陈,你这脑袋瓜子怎么长的?这都能想出来?”
陈默放下炭笔,拍了拍手上的黑灰,笑道:“瞎琢磨呗,想着怎么让东西好看点。怎么样,秀兰,能做出来吗?”
李秀兰拿起那张纸,端详着图样,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比划着裁剪和缝制的步骤:
“能!这个蝴蝶结需要选有点挺括的料子……这种串珠的,珠子要小,孔要细……这个花瓣头花,布要薄,颜色要搭好……没问题!给我点时间,我能琢磨出来!”
“好!”陈默精神大振,“启动资金我们有!”
三人之前做信息中介和倒卖攒下的活动经费,还剩下大约一百二十多块钱,厚厚一沓,用皮筋捆着,锁在李秀兰保管的小木箱里。
王卫国立刻去把那个小木箱搬了出来。李秀兰拿出钥匙打开,里面是码放整齐的毛票和元票。
“启动资金有了!”陈默看着这笔“巨款”,“现在,需要原料!彩色的碎布头、各种颜色的线、小塑料珠或者小亮片……这些东西哪里搞?”
“信息!”王卫国和李秀兰异口同声地说道,三人相视而笑。他们最大的优势,不就是那张日益庞大的信息网吗?
兴奋过后,陈默的头脑迅速冷静下来。
“王大哥,秀兰,”他转过身,语气变得郑重,“这事儿,光我们仨热血沸腾还不够。王主任虽然口头同意了生产自救的思路,但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必须落到实处,拿到书面的东西,才算真正有了‘护身符’。”
王卫国脸上的喜色收敛了些:“书面东西?你是说……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