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我的倒爷人生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8章 隐秘的流行

最新网址:m.biquw.cc

策略迅速制定:

李秀兰翻开她那本宝贝信息本,找出所有询问过好看发饰、头绳的年轻女性的记录。

她开始挨个上门,“街道这边联系到一点新样式的发卡头花,数量不多,要不要来看看?”

赵铁柱再次被委以重任。

他认识不少社会青年,其中不乏爱打扮的姑娘,还有一些在电影院、溜冰场等年轻人聚集地“混”的。

“铁柱,这东西交给你,找那些信得过的、爱俏的姑娘,悄悄卖。价格嘛...”

陈默指着成品,“这种带珠子的发夹、头花,成本高点,卖五毛一个;这种蝴蝶结发夹和串珠发绳,卖三毛五一个。记住,一定要说是上海或者广州那边的新样子,临江独一份!别说是咱们自己做的。”

陈默深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在维修组接待来修东西的街坊时,李秀兰可以“不经意”地展示一下,如果有人感兴趣,就悄悄交易。

销售战役悄然打响。

李秀兰这边非常顺利。她第一个找到的是纺织厂女工小娟。

当李秀兰从包里拿出那个红色的串珠蝴蝶结发夹时,小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哎呀!真好看!这……这真是上海来的?”她爱不释手地摸着那光滑的涤纶布和冰凉的小珠子。

“嗯,托人带的,就这么几个。”李秀兰笑着,按照陈默教的台词说,“你要喜欢,五毛钱给你。”

“五毛?”小娟有点犹豫,但看着镜子里夹上发夹后明显亮眼了许多的自己,一咬牙,“行!我要了!”爽快地付了钱,戴着新发夹,喜滋滋地上班去了。

很快,李秀兰名单上的姑娘们,只要在家的,几乎都买了,有的甚至买了两三样。她们对新样式发饰的渴求远超预期。

赵铁柱那边的“地下”销售更是火爆。

他拎着个小布包,在溜冰场门口转悠,瞅准几个穿着时髦、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凑过去:“嘿,姐们儿,看新货不?广州刚过来的发卡,临江绝对没第二份!”

他神秘兮兮地打开布包一角,露出里面色彩鲜艳的蝴蝶结和亮闪闪的串珠。

“呀!真好看!”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惊呼,“这蝴蝶结怎么卖?”

“三毛五!就剩这几个了!”赵铁柱故意制造紧张感。

“我要这个红的!”

“我要那个带珠子的!”

几个姑娘立刻围了上来,生怕买不到。

不到半小时,赵铁柱带去的十几件样品就被抢购一空,钱揣在裤兜里鼓鼓囊囊。

他尝到了甜头,立刻又跑回仓库补货,干劲十足。

仓库里,陈默和王卫国也没闲着。李秀兰出去跑销售了,他们就继续生产。

王卫国负责裁剪和缠绕发绳底座,陈默则学习着把李秀兰提前做好的部件组装到发夹上,动作越来越熟练。

仅仅三天时间,第一批七十件发饰全部售罄!一件不剩!

晚上,仓库里点起了煤油灯,三人围坐在桌子旁,李秀兰小心翼翼地打开装钱的铁皮饼干盒。

里面堆满了毛票和分币,还有几张一元纸币。

李秀兰拿出账本,开始一笔笔核算:

收入:

蝴蝶结发夹(20个 x 0.35元)= 7.00元

串珠小花发绳(30根 x 0.35元)= 10.50元

花瓣头花/串珠发夹(20个 x 0.50元)= 10.00元

总计收入:27.50元

成本:

彩色布头:0.20元

塑料珠、亮片:1.50元(赵铁柱采购价)

尼龙线:0.80元(赵铁柱采购价)

发夹、橡皮筋底座:4.00元

总计成本:6.50元

利润:27.50 - 6.50 = 21.00元

“二十一……块?”王卫国看着李秀兰写在账本上的数字,这才几天?三个人就赚了这么多?虽然分到个人头上不算巨款,但这意义完全不同!

这不是倒卖赚的差价,是他们亲手创造出来的价值!

陈默拿起一个剩下的串珠小花发绳。

这21元,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它证明了他们的思路可行——利用信息差发现需求,组织生产,创造价值。

......

接下来的几天。

仓库里弥漫着布料的粉尘。

“哐当”一声,虚掩的仓库门被推开。

王国栋主任背着手,走了进来,身后跟着街道办的刘干事。

三人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

“王主任!”陈默迎上前。

王国栋没应声,目光扫视着整个仓库:地上堆着五颜六色的碎布头和原料袋,桌上散落着针线、剪刀和半成品,角落里是陈默睡觉的小隔间。

这里与其说是生产场所,不如说是个勉强栖身的窝棚。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就……在这儿搞生产?”王国栋终于开口,带着明显的不赞同。

他指着那些原料和工具,“这环境?这安全?万一失火了怎么办?东西丢了谁负责?市管会或者上级来检查,看到你们窝在这破仓库里搞这些,街道办怎么解释?”

一连串的问题砸下来,陈默的心沉了一下,知道最担心的情况来了。

他硬着头皮解释:“主任,我们主要是考虑这里地方够用,也……省钱。”

“省钱?”王国栋哼了一声,“省钱不是这么省的!你们现在是挂着‘街道生产自救小组’的名头,不是以前偷偷摸摸搞点小动作了!代表的是街道的形象,要正规化!”

他顿了顿,语气不容置疑,“街道办研究了,你们这个小组,必须找个正经点的门面!不能在仓库搞了!这是硬性要求!”

“门面?主任,那……那得多少钱啊?”王卫国脸上充满了焦虑。

李秀兰也紧张地看着王国栋和陈默。

找门面,意味着固定的房租,那是每个月雷打不动的支出,对他们刚刚起步的小作坊来说,压力巨大。

而且,有了门面,就等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曝光度大增,是好是坏难以预料。

陈默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喜的是,王国栋提出找门面,说明街道是真正在考虑将他们纳入管理,给予一定程度的“合法”身份,这是他们一直期盼的。

忧的是,正如王卫国所想,成本剧增,风险也随之放大。

“主任,”陈默稳住心神,试探着问,“街道办……对门面有什么具体要求或者……支持吗?”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