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天地团
第23章 天地团
高俅动作很快,第二天便通知陈途安去取钱。
陈途安也言而有信,说好的八成就八成,足足十一万三千贯,五十辆双马板车,用了两次才拉完。
而且高俅还很诚信,没用当五、当十大钱来糊弄人。
高俅这些年,一直在为宋徽宗大搞房产工程,从规划到拆迁、修建,都是他全权负责。
工人都是汴京城禁军,还不用他付工钱。
上下其手,捞了不知多少钱,固定资产更是数不胜数。
十一万贯对普通人而言很多,可这些钱对“汴京房地产大亨”高俅而言,仅是他家流动资金的三十分之一不到,犯不着为此得罪人。
更何况,这件事高俅也没吃亏。
他上书宋徽宗,说是赐给陈途安的宅子,年久失修,已经没办法住人了,请求在内城批一块地重建。
赵佶不会为这些小事打扰自己修仙,想都没想就准了,高俅借机给自己圈了足足五亩地皮的私产。
————
汴京外城城北,多皇家园林、宫殿、庙宇,瓦子、坊市比较少。
房价比起起城南要低一些,这里也是曹轩原本要上任的符祥县管辖范围。
跨过洛河,东北角还有三座禁军军营。
只是这些军营,已经成了名义上的存在,高俅把这里改造成了坊市、酒楼,大赚了一笔。
如今汴京城内的禁军,连作训的地方都没有,就算不用再去干工地,也没什么战斗力可言。
临近新酸枣门位置,陈途安租下一座两进宅院,房子主人正是高俅。
现在院里有一半屋子,都堆满了铜钱,可谓是满屋铜臭。
陈途安托了高俅的关系,过几日就让送完花石纲南下的官船,带上八万贯钱送和他的亲笔信,由王金押送回陈家。
此刻院子里除了陈途安三人,还有五六十人。
其中一半是他从国子监领回来的工匠,除了雕版匠和调墨匠、大部分都是普通印刷工。
还有一半皆是孔武有力的青壮,他把“菜粪团”招揽了。
不过这些家伙身上痞气太重,不适合当兵,陈途安打算资质他们一笔钱,帮他们做大做强的梦想……成为汴京最大的黑帮。
第一步,他先将团伙名称,改为“天地团”,亲自担任天地团团长,菜粪团什么的,一听名字就忒掉价了。
第二步,就是询问他们每个人,都有什么梦想。
菜粪团前任团长,名叫朱宝,是个二十七八的大花臂,江湖人称朱雕臂。
嗯,很有创意的外号,于是陈途安先问了他。
朱雕臂原本是一酒楼老板之子,上过社学,还有点文化。
后来酒楼被某个赵宗室子弟夺走,老爹也一命呜呼,他也因交不起束脩,被社学劝退。
就此肄业青年朱雕臂,和老母相依为命,因为没钱加入了菜团。
入团后凭着敢打敢杀的性格,很快为团伙拿下相水街粪便回收事业,正巧前任团长火拼死了,就此成为了新团长。
朱雕臂最大的梦想,就是再开一家酒楼,可汴京物价贵,菜粪团团长的收入,远不够他开一间酒楼。
陈途安被感动了,多么有上进心,当即决定给他投资一千贯,开一家酒楼!
朱雕臂大喜,跪倒在地口称明公。
有了模板,其他人也纷纷效仿,有想开面铺的、有想学手艺的、也有想经商的、想打下隔壁街的,陈途安都通通满足。
还有个志向远大青年,居然想开一家妓院,青楼是古代打探情报的好地方,陈途安也准了。
不过还是跟他约法三章,不准贩卖人口、拐卖妇女、诱骗良家子女入行。
还有人脑子不转弯,居然还想当官?真当我是许愿机了!直接被陈途安开除团籍。
一场梦想大会下来,送出去上万贯,陈途安图什么!?
陈途安了解历史的大致走向,但一些细节,以及因为他的影响,历史是否会发生偏移,这些都无从而知。
他要在汴京,打造自己的情报网,还要在城里埋下钉子。
而酒楼饭店、妓院瓦肆、正是消息最灵通的地方。
第三步,则是在城内火拼,扩大天地团,占领更多地盘。
陈途安将第一次火拼时间,就定在十月十日天宁节,正好赵佶那老小子过生日,可以浑水摸鱼。
一众天地团成员,此刻都对陈途安死心塌地,不仅是他会掌心雷,更因为陈途安帮他们实现了梦想!
————
蔡京办案效率极高,为了不影响赵佶过生日,在天宁节前就结了案。
经过他手的案子,几乎都是铁案。
十多个“主谋”或下狱,或流放。以陈东为首的几个太学生,皆以“不尊师长”等由头开革,离曹轩被贬还不到三天。
从十月八日到十月十二日,所有官员放假五日,并在大相国寺、紫宸殿、尚书省、轮番赐宴,皇帝与百官同乐。
百戏、杂技、幻术在内城巡回演出,全城百姓争相围观、商贾云集。
与此同时,城内各处帮派火拼、吞并现象频发。
又要维持天宁节秩序,又要抓捕火拼黑帮,整个开封府和附郭县的三班,都忙得不可开交。
五日狂欢后又过去一两天,躁动的汴京城慢慢恢复,火拼全部暂停。
短短五天时间,天地团成员暴涨至两百人,控制了三条街面。
天地团火拼期间,陈途安除了参加赵佶的生日宴,就一只待在家里抄小说。
既然要办小说报,那就得有小说。
宋朝的话本小说,虽然没有诗词出名,但已经进入白话范畴,有了明清小说的雏形。
如记载民俗的《夷坚志》,志怪小说《太平广记》,白话叙述的《赵飞燕别传》《李师师外传》《碾玉观音》等等。
而且宋人崇文抑武,乡间多有社学(乡绅开办学校),识字率普遍高于明清。
尤其在蔡京推行三舍法,在全国修建县学、州学,再次提高了宋朝识字率。
但小说没大范围流行,是因为这会儿的纸张依旧比较贵,直到明朝中期竹纸工艺得到改进,纸价才被打下来。
此时,一本雕版精印书籍就要几百文,厚点的四书五经注解要一贯以上,大部分人不会专门花钱买本小说书看。
次一些的活字印刷书籍虽然便宜,又大多粗糙不堪、着墨不清,只有小报之类需要闻风而动、快速掌握舆论的,才会用活字印刷。
这也是陈途安办小说报的优点,舍不得买整本书,那就一章一章的买好了。
反正他要求不高,小说报开办后只要能自主运转,养活自己就行。
重要的是用小说报打开市场,夹杂进去陈途安的一些私货,达到控制舆论,传播他想传播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