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2.文化拓荒,连通西南
第238章 2.文化拓荒,连通西南
张骞第一次出使,抵达的国家有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四国,还听说了旁边还有乌孙、身毒(印度)等五六个大国,回来一一向汉武帝作了汇报。虽然出使联络月氏合攻匈奴的使命落空了,却极大地开阔了汉朝君臣的眼界和胸襟,使他们看到了西边一个广大的世界。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说:“大宛、大夏、安息这些西域国家都是大国,物产丰富,世代居住在西域,与中原人习俗相近,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大宛国北边的大月氏、康居,军队的战斗力则较强。他们都羡慕汉朝的物产,可以用财物笼络,诱使他们前来汉朝朝拜,如果再以道义使他们归附,就可以扩大汉朝的领土,招来不同风俗的人们,汉朝天子的声威和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武帝听了非常兴奋,认为张骞说得对。
张骞还谈到,他在大夏时见到邛崃(今四川西部)产的的竹杖和蜀郡的布匹,打听后得知,这些东西是大夏的商人从身毒国买来的。身毒国在大夏的东南面,有数千里远,国民世代居住在那里,风俗与大夏国相近,天气潮湿炎热。身毒国民骑大象作战,国家靠近大海。张骞推断,大夏在长安的西南方向,距离有12,000里,身毒在大夏的东南方向数千里,因而从身毒到长安的距离不会比大夏到长安的距离远。蜀郡在长安西南,身毒有蜀郡出品的物产,说明身毒距离蜀郡不会太远。如果派使臣出使大夏,需要从羌人的领地穿过,羌人对汉人并不友好,有危险;如果向北走,那是匈奴的领地;如果从蜀郡出发,应该更为便捷和安全。
汉武帝对西南方的经营早有兴趣,在公元前130年时,就征调巴蜀士卒开山筑路,想要打通西南,后因耗费太大而终止,张骞这次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又一次激起他经略西南的决定,便命张骞去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亲自主持。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派出四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约一两千里,在北边被氐族和莋族阻拦,南边在雟xi地、昆明遭到蛮夷阻拦,未能继续前进,先后返回。
张骞所领导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张骞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昆明西部一千余里的滇国,滇国又名滇越,因遇到战事将士们坐在大象上作战,又叫“乘象国”,在此之前,蜀郡的商人已经带着货物去滇越贸易。同时还知道住在昆明一带的蛮夷没有部落君长,惯于抢劫盗窃,正是由于他们的阻挠,使得汉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进。另一方面,在此之前,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对汉朝的情况几乎都不了解。难怪汉使者会见滇王时,滇王竟然好奇地问:“汉朝同我们滇国比较,是哪一国大呢?”使者到夜郎时,夜郎侯同样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成为后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来。通过汉使者的解释和介绍,他们才了解到汉朝的强大。汉王朝从此也更注意加强同滇国、夜郎及其他部落的联系。汉朝君臣重新估价西南夷的战略地位,推动了汉朝西南方向的大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