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133章
“能谈就好,能谈就好;”阎锡山倒是真怕此时校长还是油盐不进,死活不肯开口,那他可是抓瞎了“咱们敞开了谈,只是汉卿、虎城,我接下来的话可能有点难听,但都是我肺腑之言,希望你二人不要见怪。”
“阎兄但说无妨。”张杨二人心中早有准备,就算最后和平解决此事,两人肯定也落不着好。
“要我说,想和平解决此事,一是要保领袖威望;这恐怕要你二人放下面子身段来,对自己将来的境遇要有思想准备。按照我的想法,你二人最好争取出国考察;二是要和校长阐明利害,指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人心所向。”
杨虎城听后嗫喏了下刚想说什么,却被张学良抢先问道:“阎兄所言极是,只是就算我二人去职,流亡海外;校长又如何能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呢?咱们外围那几十万的中央军可不是来过家家的。”
是啊,低头不怕,怕的低头换不来好的结果啊。
“是啊,伯川你再说仔细点,别藏着掖着。”井岳秀在旁催促。
“想让校长停止剿G,一致抗日,首先要让其明白剿G是死路一条,祸起萧墙只会白白便宜了日本人;其二要让校长意识到“一致抗日”的好处。”
“呲,我还以为阎兄有何妙计,如果是你说这两条,我与汉卿可是与蒋公磨破了嘴皮子。”杨虎城听后讽刺道。
“那是你们想得肤浅,没能理解蒋公的心思。”
“噢?”厅上几人被老阎所说吸引“愿闻其详。”
“H军的战斗力在座的都领教过,不怕说句难听的,咱们手中这几十万的部队真是拿他没办法。哪怕那中央军好点,恐怕也不是H军的对手。再则人H军打不过,还不会跑吗?从江西到陕西上万里都走过来了,难道他们还怕继续走?所以要真正解决H军,只靠军事手段是不成的。”
说到H军,阎锡山就一阵心悸,想到了H军东征时对晋军那摧枯拉朽的攻势。他不认为中央军的加入能解决H军。而西安事变后的老蒋总是耿耿于怀没能在H军最虚弱的当下消灭H军,其实是他想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GCD是军事手段解决不了的。老蒋的后悔不过是为自己歼敌一亿,转战台湾找找借口嘛,大家理解。
几人听后,缓缓点头赞成,毕竟在座几人都是挨过H军铁拳的。
“是啊,如果短时间解决不了H军,国内还是一盘散沙,我们如何面对在华北绥远咄咄逼人的日本?”井岳秀叹道。
在座的几人,井岳秀是现今承受日本在绥远蒙古扩张压力最大的那个,日寇对内蒙绥远的渗透让其防不胜防。
“其实我觉得蒋公其实心里还是有数的——靠武力短时间是解决不了GCD的,可为何近来蒋公大动干戈抽调数十万中央军围剿H军以毕其功于一役呢?”阎锡山问道。
“当然是趁H军弱小时,彻底消灭之。”杨虎城说道,这不是显而易见吗?
“有这一部分原因,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蒋公还有层意思不能明说.....”阎锡山冲张杨二人看去。
张杨二人一时不明所以,张学良问道:“阎兄何故停下?”
阎锡山一时语塞,心中暗骂,但还是说道:“你二人不是打听到蒋公意欲在消灭H军后对你二人部队进行收编吗?假使H军未灭,蒋公凭此大军就不能收编你二人了?只要大军入陕,你二人还不是任蒋公揉扁搓圆?”
对啊,张杨二人冷汗涔涔而下。
老阎还有一点没坦白,那就是ZY军入陕,假如H军抵挡不住,起码有一部是往山西的吕梁、太行转移与原踞两地的H军合流对他产生更大威胁。最可怕还不是H军,可怕的是尾随而至的ZY军把他的锅端了。不想步张杨二人后尘的阎锡山自然不肯让ZY军入晋。
“好了,前事咱们就不浪费口水了。至于为什么“一致抗日”对校长有好处?此时最大的民意是什么?最大的民意就是抗日!”阎锡山掷地有声。
要让陆遥看到此景,怕不会忍不住笑出声来——你也知道要抗日?
不过阎锡山说的没错,此时国内爱国抗战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华北事变后,华北爱国青年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爱国运动,此举得到全国爱国学生的广泛支持,社会各界纷纷成立抗日救国会,工人举行罢工支持,工商业界开展广泛的抵制日货运动,这些活动有力打击了GF对日绥靖政策,让“非法抗日”成为一个笑话,也让抗日救国运动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校长在“两广事变”中能让桂系全身而退也是迫于这种压力。
另外,因汪填海在GMD四届六中全会期间遇刺,让GF内的亲日派大受打击,但却意外让GMD围绕着抗日这主题获得了形势上的统一。GF内的“利息内战”呼声开始高涨,军队内的爱国官兵也积极呼吁“抗日”,种种迹象,不仅老阎看到了,校长也是清楚的,如果校长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意孤行下去,恐怕大家就不是先“抗日”而是先“反蒋”了。
“蒋公完全可凭此“抗日”口号把GF内拧成一股绳,顺应民意真正掌控全国。”老阎继续说道。
咝,几人倒抽一口凉气——对啊,校长如果在现在扛起抗日这大旗以大义压人,周边军阀们只怕莫敢不从。而老阎想到这点还是赵戴文提醒的,这也是让他坚定了要在谈判中分得一杯羹的决心,希望校长继续让他做他的“山西王”,而老阎的底线则是“守土抗日“,即日本人进犯山西,他就抵抗,其余地方的免谈。
果粉和呆蛙们都说是“西安事变”救了H军,H军是“西安事变”最大的受益者。假如没有西安事变,H军将会如何如何.......其实西安事变最大的受益者是全中国人民,其次才是H军,H军获得来之不易的休整机会,内部整合后确立了以教员为领导核心的队伍;再次是校长,校长凭此终于摆脱地方最大军阀的身份开始掌控全国;原本校长真正掌控的只有江浙周边几个富裕省份,事变后借着抗日的大义校长号令各路军阀,整合各系部队,真正做到掌控全国,且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之政府;国外最大获益者则是斯大林,斯大林终于把日本这祸水留在了中国,为顺利实施苏联二五计划奠定基础,也避免了将来两面作战的风险。
可是要真说到要几人无条件放弃军权,那真是舍不得,毕竟此时军队是安家立命的根本这理念是深入人心。
“那能否只是降职,只要我还在部队,让我当个抗日先锋也是可以的。”杨虎城问道。
“难、难、难、虎城你没仔细听我说吗?我说最好的情况是去职留洋,你二人想留在部队,那蒋公每次看到你二人军队就会想起此事,心头岂能畅快,为免蒋公猜疑,你二人还是主动去职为妙。”老阎心中也打着算盘:没意外的话,十七路军大部都会落入井岳秀手中,凭自己与他的关系,将来肯定能助己一臂之力。
张杨二人脸上一片黯然。
“其实事情也不是没有转机,你二人可有信任之人?去职前将部队托付其人,以作安身之保;我想蒋公还是能答应的。”阎锡山提了个折中的办法。
杨虎城马上看向井岳秀“大哥,我这十七路军就拜托你了。”
原本杨虎城的17路军能倚仗的两员大将一是38军军长兼17师长孙蔚如;二是第七军军长兼副司长冯钦哉;特别是冯钦哉的第七军占了十七路军差不多一半人。
可事情就坏在冯钦哉身上。
因为保密的问题,杨虎城事变之前没有提前与冯钦哉商议,此举让冯钦哉感受到莫大的侮辱,认为是对他的不信任。事变当日,杨虎城给冯钦哉发去急电:“西安事变,兵谏于蒋,联共抗日,希共谋此举。”希望冯钦哉赶快带兵占领潼关。结果被冯钦哉拒绝了。他对杨虎城派来劝说的人等说:“这么大的事情不提前通知我,就是不相信我嘛”。杨虎城听后气得半死,事起须臾,他哪有时间派人与冯钦哉商议?
接着冯钦哉向宁府作出“一不做GCD,二不拥护小张(学良),三不与ZY军作战”的承诺。从此,冯钦哉和杨虎城分道扬镳,带了十七路军近半人归于校长麾下。
杨虎城虽然看错了冯钦哉,但对井岳秀还是放心的,剩下的3万多人托付给井岳秀就成,不过要先与孙蔚如好好谈谈。
“莫急莫急,虎城,事态还未至如此,咱们慢慢商量。”
如果说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所托有人,那张学良的东北军就麻烦了。
东北军中派系林立,纷乱不堪,这是奉系军阀的痼疾。从张作霖建立奉系起,奉军内部其实就是一锅粥。其中有以地域划分的吉林帮、辽宁帮、外来帮;又有以出身划分的元老派、士官派、学生派。
张作霖在时能利用各派矛盾加以制衡,而到了张学良时各派系矛盾与争斗越演越烈,张学良没奈何弄死了士官派出身的杨宇霆,这也让元老派和士官派开始对小张离心背德,为小张丢了东三省埋下伏笔。
为了掌握军权,张学良提拔了一批学生派的军官。这其中,就包括王以哲、牛元峰、何柱国、刘多荃等人,通过他们架空原本陆空军中的元老派。这些人也成了张学良时代东北军的少壮派。
而等到东北军移防大西北剿G,原本的少壮派随着时间推移成了东北军的新的元老派。
接下来就是问题所在了,张学良为了与ZG隐秘合作,先后成立了“王曲军官训练团”与“抗日同志会”两个组织对东北军中下层军官进行思想教育。
其中“抗日同志会”中入会的会员像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分别时任张学良的秘书、卫队营营长、副官
几人都是张学良身边的思想激进的心腹人员。应德田等三人也被称为“三剑客”,以三人为核心构成东北军新一代的少壮派。
这下好了,新一代的少壮派自恃有张学良的支持,加上己身对权力的追逐,插手的事越来越多,毫无疑问地开始侵蚀元老派的利益,这引得元老派们的一片反感。王以哲更是把新一代的少壮派形容成围着皇帝的宦官。
两派在张学良在时还能互相忍让,所有的争斗也局限于台下,要是张学良不在,两帮人能把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来。
正当张学良仔细思量时,守在外面的警卫报告进来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周主任来了。”
张学良这才起身说道:“来来,今日给阎兄和井兄介绍下周先生。”引领众人往门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