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又到金粒满仓时
第47章 又到金粒满仓时
春末的江湾总裹着层湿漉漉的绿。坡上的金粒花早已谢了,豆荚鼓得像细长的小灯笼,阳光晒得荚壳泛出油亮的黄,风过时哗啦啦响,像谁在坡上撒了把碎铜铃。阿洛蹲在田埂上数荚果,指尖划过饱满的弧度,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叮叮当当的铜铃声——是路商来了。
这是今年第三拨商队。头拨来的在惊蛰,带着天汉的粗盐和蜀地的麻布,用两陶罐盐换走了半袋金粒花籽。当时石豆阿娘还嘀咕:“这黑籽能换盐?怕不是哄我们。“如今第二拨商队刚走,留下的铁犁头正架在岩松家的牛栏里,犁尖闪着冷光,比木犁快了三倍不止。
“阿洛哥,快看!“岩松的声音撞碎田埂上的寂静,他举着个铜铃铛朝这边跑,粗布褂子被风掀得鼓鼓的,“商队里有个戴方帽的先生,背篓里全是竹片片,上面画着好多小虫子似的符号!“
阿洛直起身,望见江湾渡口停着三辆马车,车轮碾过湿泥陷出深辙,车辕上拴着的铜铃正随着风摇晃。几个穿短打的天汉人正往下卸货,有卷起来的蓝布,捆成束的铁条,还有个黑陶瓮,封口处飘出咸香——准是海盐。最惹眼的是个穿青衫的男人,正蹲在地上,用根炭笔在竹片上画着什么,围了圈孩子,阿果挤在最前面,小辫子上还沾着金粒花的花瓣。
尼雅挎着竹篮来送新晒的豆干,刚走到渡口就被阿果拽住:“娘!文先生说这是字,能记下我们说的话!“她举着片竹片,上面歪歪扭扭画着个像豆荚的符号,“这是'豆',先生说画的就是金粒花的荚!“
那被唤作文先生的天汉人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拱手作揖:“在下文砚,随商队走西蜀道来的。听闻江湾有奇豆,能榨油能做菜,特来看看。“他说话时声音清润,像溪水流过卵石,阿洛虽听不太懂那些文绉绉的词,却觉得比山风入耳舒服。
商队的头领是个络腮胡大汉,自称老周,正和石豆阿娘讨价还价。石豆阿娘捧着陶罐倒出金粒花籽,黑亮的籽实滚在竹筛里,像撒了把碎星:“老周你数数,这罐足有三斤,换你两斤海盐,再添尺青布,不然阿果的新褂子就赶不上端午了。“老周哈哈笑,拍着石豆阿娘的肩膀:“你这老太太,去年还攥着盐罐当宝贝,今年倒敢跟我讨价还价了。“
阿洛凑过去看,商队的马车上堆着各色物件:有绣着缠枝莲的蜀锦,摸上去滑溜溜的,比江湾织的麻布软和;有带釉的瓷碗,白得像雪,盛水时能映出人影;还有捆竹简,就是文先生背篓里的那种,竹片用麻绳串着,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这竹简能做什么?“阿洛指着问文砚。文砚拿起一卷翻开,指尖划过竹片:“能记事儿。比如记着哪块地种了金粒花,收了多少籽;记着换了多少盐,分给哪家多少。“他捡起块炭笔,在阿洛的手心上画了个“田“字,“你看,像不像四块田?这就是'田'字。“
阿果踮着脚看,小手在阿洛手心蹭:“爹,我也要学!我要记下我们家的金粒花,记到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商队在江湾住了三日。白天男人们帮着修水渠,天汉的匠人教他们炼化山上的矿石做成铁钎凿石头,比用木楔快多了;女人们围着蜀地来的厨娘学做酱菜,把金粒花的嫩荚和八角、花椒一起腌,酸香里带着麻辣,阿果偷尝了口,麻得直伸舌头,却还往嘴里塞。
文砚被孩子们缠着,索性在晒谷场的石碾边教写字。他用炭笔在石板上画,阿果、石豆家的小阿豹、岩松的妹妹阿苗,一群孩子蹲在地上,用树枝跟着画。阿果总把“花“字的草字头画得太大,像顶着团乱草,文砚就握着她的手教:“要像金粒花的花瓣,轻轻展着才好看。“
临走时,老周留下话:“秋收后我们再来,带些新麦种,你们的金粒花籽多攒些,山外的油坊等着收呢。“文砚给阿洛留下一卷竹简和半块墨:“若有记不清的事,就画下来,等我下次来教你认。“阿洛把竹简小心卷起来,塞进装种子的陶罐旁,觉得这竹片比什么都金贵。
入夏时,江湾的金粒花田成了片金海。风过时,花浪推着香气漫过整个江湾,连江水都带着股甜丝丝的味。各族人忙着给花田除草,以前分属不同部族的人,如今共饮一江水,同耕一块田,倒比亲兄弟还亲。
岩松家的地挨着瓦尕婶子的坟,他特意在坟边多种了半亩。“婶子去年还念叨没见过金粒花全开的样子,“岩松给阿洛递过水壶,“今年让她好好看看,这花有多金贵。“阿洛望着坟头的野花,混在金粒花里,倒像瓦尕婶子在笑。
七月割菜籽时最热闹。天不亮女人们就挎着竹篮去田埂,男人们挥着镰刀割秆,孩子们在晒谷场蹦跳着,把掉落的籽实捡进布口袋。石豆阿娘带着几个老妇人在碾坊守着,石碾子转得嗡嗡响,压碎的菜籽透出油光,香得人直咽口水。
“今年的油准够吃,“尼雅把新榨的金粒花油装进陶瓮,清亮的油面映出她的笑,“还能多榨两瓮,等老周来了换瓷碗,阿果总说我们的粗陶碗磕嘴。“阿果正帮着滤油渣,听见这话,举着油渣往嘴里塞:“娘,我还要换文先生说的那种,能映出人影的碗!“
收完菜籽,江湾的人开始学着记账。阿洛在竹简上画道道,一道代表一瓮油,两道代表两袋籽;尼雅用彩绳系在陶罐上,红绳是换盐的,绿绳是换布的。阿果则在竹简边缘画满金粒花,说要让文先生下次来认得出是她家的。
秋分时,老周的商队果然来了,这次带了辆马车的新物件:有能纺细纱的纺车,天汉的织女教女人们纺线,纱细得像蚕丝;有装着新麦种的陶罐,据说种出来的麦子磨面更白;还有个木匣子,打开后里面是排排小格子,文砚说这叫“算盘“,算账比数手指快十倍。
文砚这次带来了纸,比竹简轻多了,写字时笔尖沙沙响,像风吹过金粒花田。他教大家写自己的名字,阿洛的“洛“字,他说是“像江湾的水,弯弯绕绕却一直向前“;尼雅的“雅“字,像“水边的花,安安静静地开“;阿果的“果“字,他说“下面的'木'是树,上面的'田'是结的果,像金粒花结籽一样饱满“。
阿果学会写自己的名字那天,非要把纸埋在金粒花田里。“文先生说字是种子,“她拍着土,“埋下去,明年会长出更多字来。“尼雅笑着帮她把纸用陶片盖住:“等长出字来,我们就记满一屋子,让江湾的事,千年万代都有人记得。“
交易越来越频繁。江湾的金粒花籽油成了山外的稀罕物,据说蜀地的酒楼做菜,非江湾的油不用;换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有能治风寒的草药,有带着花纹的铁器,还有本厚厚的书,文砚说里面记着各种庄稼的种法,阿洛把它恭恭敬敬放在灶台上,挨着瓦尕婶子的盐罐。
冬天来时,江湾的屋檐下挂满了腌肉和腊豆荚。女人们坐在火塘边,用换来的彩线绣帕子,帕子上不再只绣蒲公英,还学着文砚画的样子,绣上“金粒“二字。男人们则聚在晒谷场,听老葛苴讲古,他说年轻时山外打仗,连盐都换不到,如今却能吃上带麻辣的酱菜,穿上游过蜀锦的褂子,都是托了这金粒花的福。
“其实是托了我们自己的福,“阿洛往火塘里添了块柴,火星子溅起来,像金粒花的籽,“以前各过各的,地荒着也没人种;如今凑在一起,地成了田,路成了道,连字都能种进土里,还有什么不成的?“
岩松点头,给大家分新烤的蛮茎:“文先生说,这叫'和',各族像金粒花籽一样,凑在一起才出油,才香。“石豆阿娘的男人举起酒碗:“来,敬这金粒花,敬这江湾,敬我们能在一起过个暖冬!“
酒是用新麦酿的,混着金粒花的甜香,喝下去浑身暖融融的。阿果趴在阿洛腿上,手里攥着文先生写的“家“字,纸角已经被火塘的烟熏得发黄,却更像块发亮的金箔。
开春时,文砚又来了,这次他没跟着商队,而是带着个书童,说要在江湾住些日子,教大家读书。他在晒谷场边盖了间木屋,门口挂着块木牌,上面写着“乡学“二字。孩子们背着用麻布做的书包,里面装着文砚削的木笔和纸,每天早早地来上课。
阿洛也跟着学,他学得慢,总把“油“字写成“水“,文砚就笑着说:“没关系,江湾的油本就像水一样金贵。“尼雅有时送午饭来,站在窗外听,听见孩子们齐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声音脆生生的,像金粒花荚在风里响。
有天阿洛翻出文砚第一次留下的竹简,上面的炭笔字已经淡了,他用新墨重新描了遍,忽然发现上面记的不仅是字,还有日子——从去年春上发现金粒花,到如今学写字,不过一年多,江湾却像换了个天地。
他走到坡上,新种的金粒花刚冒出芽,嫩黄的芽尖顶着露珠,像文砚写的字,小小的,却透着劲。远处江湾的炊烟升起来,和山雾缠在一起,文砚教的那句诗忽然跳进心里:“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他不懂什么是礼节荣辱,只知道现在锅里有油,身上有衣,孩子能读书,这样的日子,就像金粒花一样,饱满,亮堂。
文砚的书童在田埂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朵金粒花,飞得比云还高。阿果追着风筝跑,辫子上的红头绳飘起来,像朵小小的花。阿洛望着她们,忽然觉得,那些落在土里的种子,那些写在纸上的字,那些各族人握在一起的手,都在悄悄发芽,长成一片比坡上的花田更茂盛的春天。
灶房里的陶罐还在,里面的金粒花籽换了新的,旁边堆着孩子们写的字纸,有阿果歪歪扭扭的“花“,有阿豹的“田“,还有他自己写的“家“。尼雅正往灶里添柴,火光映着她的脸,像多年前那个煮豆荚的午后,只是这次锅里煮的,除了金粒豆,还有飘着墨香的时光。
风穿过乡学的窗棂,带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漫过金粒花田,漫过江湾的每一寸土地。阿洛知道,这风里不仅有花的香,有油的甜,还有字的暖——它们会像金粒花的种子一样,落在江湾的土里,落在每个人的心里,年复一年,长出越来越稠的日子,长出越来越亮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