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一起等风也等你
第90章 一起等风也等你
三月底的风还带着薄凉,枝头却已悄悄冒出新芽。
“执光书咖”的外墙终于刷上了最后一层亚麻白,风铃在门口叮铃作响,木牌上的名字刚刚落笔,还未正式对外开放,便已有邻里驻足问询。
沈倩这几天几乎住在店里,帮着整理图书区、陈设绿植、调试咖啡机。
“你比拍戏还拼。”周执一边拧紧展架一边调侃。
“拍戏是角色的世界。”她笑,“这才是我的日子。”
他们把每一盏灯的位置都细细调试,确保光线能恰好洒落在阅读区;每一个靠垫颜色都对照色板挑选,只为营造最放松的氛围;甚至连背景音乐播放列表也反复筛选——从爵士到民谣,每一首都试图成为“生活配乐”。
“我觉得你可以出一本《如何打造理想书咖》。”他在打印装饰卡片时笑道。
“你得写序。”她答,“因为这书是献给我们的。”
那一刻,他们的眼神交汇,没有浪漫的台词,却是无比笃定的默契。
筹备的日子里,时间过得特别快。
偶尔也会有摩擦。
比如沈倩喜欢绿植多一点,哪怕窗台放满也觉得还不够;而周执坚持动线清晰,觉得太多装饰反而会阻碍客人行走。
“你是在布置森林?”他调侃。
“是你没有生活感。”她不甘示弱。
两人甚至为了一盏吊灯的角度争论了半个小时。
最终,他们各退一步,选了折中的方案,也更习惯了彼此的坚持与妥协。
“你有没有觉得,”沈倩靠在吧台边喘气,“我们好像在经营一场婚姻缩影。”
周执笑着将咖啡杯递给她:“那我是不是合格的合伙人?”
“合格。”她接过杯,“不过你得继续试用。”
“试用期多久?”
“一辈子。”
夜色一点点落下,书咖的橱窗透出柔和光晕。
有路人经过,停下脚步望了望:“请问开业了吗?”
沈倩摇头:“还没,但欢迎进来坐坐。”
那是一对中年夫妻,身上还穿着送外卖的制服。
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进来,在一排书架前停下,男人伸手摸了摸封皮:“好多年没见纸质书了。”
女人环顾四周:“好安静啊……有点像我们以前谈恋爱的那个旧书摊。”
沈倩听着,忽然觉得鼻尖一酸。
她走过去轻声说:“以后这里一直都开着,欢迎你们常来。”
他们点点头,像是认真地接下了这份邀约。
送走那对夫妻后,沈倩站在窗边,望着夜幕下街道上稀疏的灯火。
“你知道吗?”她轻声说,“我小时候特别怕天黑。”
“后来为什么不怕了?”周执走过去。
“后来我知道,有些人就是光。”
她转头看着他,眼神像春水柔软。
“谢谢你。”她轻声。
“谢什么?”
“谢谢你陪我一点点布置我们的世界,等这风吹来,也等我安定下来。”
周执没说话,只是拉过她的手,扣在掌心。
风从书咖窗前吹过,风铃清响。
那声音里,藏着即将到来的日子,也藏着他们正在共同等待的生活。
开业前夜,沈倩几乎失眠。
她翻来覆去躺在床上,忽然起身从床头柜翻出一本未拆封的日记本。
“你要写日记?”周执睁开一只眼问。
“我想写下第一天之前。”她声音很轻,“好像不记下来就会忘记。”
她在第一页写下:
“执光开业前夜。风吹过窗台,风铃响了三声。我忽然明白,有些事情,从来不是为了赚钱或者成功,而是为了回应内心的某种召唤。就像是——等风,也等你。”
她写完后将笔一收,把本子轻轻合上,转头钻进被窝里。
“写完啦?”
“嗯。”
“那我也得写一句。”
“你?”
他笑着从她怀里摸出笔,拉过她手心,用指尖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写:“有你,我在这里;无你,我等你来。”
沈倩的鼻尖忽然一酸。
她把头埋进他胸口,轻声说:“你能不能别总说这种让人想哭的话?”
“那你能不能别这么容易想哭?”
两人相视而笑,在沉沉夜色中睡去。
第二天一早,阳光洒满整条街道,天气出奇地好。
“执光书咖”正式开业。
他们没有做大规模宣传,只在门口贴了一张写着“今日试营业欢迎光临”的海报。
第一位客人是位大学生模样的男孩,他进门后先是一愣,然后直奔书架最里侧的一本《追风筝的人》。
“你们居然有初版。”他说话时眼神发亮,“我找了很久。”
沈倩笑着回应:“你可以在这里读完。”
“我可以吗?”
“这本书就在这儿,它一直在等你。”
男孩没说话,转身时眼圈微红。
第二位客人是一位白发老太太,带着孙女来借书。
“小姑娘。”她指着柜台问沈倩,“我可以坐在窗边那个角落看书吗?我年纪大了,不太喜欢吵。”
“当然可以。”沈倩笑,“那是我们最安静的位置。”
老太太点点头,一边坐下,一边拿出老花镜,缓缓翻开一本散文集。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纱洒在她脸上,像一场静谧的时光仪式。
第三位客人,是沈倩最没想到的。
“沈小姐?”对方摘下墨镜,“我们在《南城星光》剧组合作过,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
是一个曾经和她关系普通的配角女演员。
沈倩一怔,很快反应过来:“当然记得。”
对方笑得有些腼腆:“我前几天在朋友的朋友圈看到你开书咖,今天特地来看看。”
她低头看了看书架,又抬头望向窗外:“挺像你会选的生活。”
沈倩没说话,只是笑了笑。
对方临走时在留言本上写下:“有些人注定属于光和安静,也会把别人带向那个方向。”
那一瞬间,沈倩心里有种奇异的感觉。
她不是非要这个世界记住她的名字,但她希望那些曾匆匆擦肩的名字,也能因为某个时刻而停下来,感受到一点点柔软。
黄昏时分,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
“阿姨,我可以把这本书带回家吗?”一个小男孩抓着一本童话书站在柜台前,身后是一位拎着菜篮子的妈妈。
“当然可以,但你记得下次还回来,好不好?”
小男孩认真地点头:“我一定不会忘的。”
沈倩给他做了个小书签,还在上面写了“执光书咖等你归还”。
那晚,客人陆陆续续离开,店内只剩他们两个。
沈倩走到留言本前,一页页翻看,指尖触过那些字句——
“很温柔的地方。”
“像我想象中过日子的模样。”
“谢谢你们的安静与灯光。”
她忽然有些想哭。
周执走过来轻轻抱住她:“怎么啦?”
“好像终于不觉得漂泊了。”
“那就别再走了。”
“好。”她轻轻点头,“我在这等风,也等你。”
夜深了,城市的喧嚣褪去,只剩下灯光洒落在街道的微弱轮廓。
书咖内,灯光昏暖,空气中还残留着淡淡的咖啡香与书页的纸墨气息。
沈倩盘腿坐在阅读区的地毯上,翻着那本留言本,眼神一页页变得柔和。
“今天感觉怎么样?”周执将咖啡杯放到她面前。
“像做了一场梦。”她合上本子,眼神亮晶晶的,“每一个来过的人,都像某个愿望的回应。”
“那你愿望实现了吗?”
她点头,又摇头:“实现了一半。”
“另一半呢?”
她看着他,轻声说:“另一半,要你陪着慢慢过。”
“我早就在路上了。”他轻笑,“而且不会离开。”
沈倩仰头靠在沙发靠垫上,舒了一口气。
她的脚边,是一本散落的童话绘本;桌上,是几张客人留下的手写卡片和自制明信片;旁边架子上,还多出一盆客人临走前悄悄留下的多肉植物,旁边插着纸签写着:“你们的书店像极了梦里那个地方。”
这天结束得平静却美好,像风轻轻吹过心湖。
快打烊时,门再次被推开。
来人裹着深灰色风衣,帽檐压得很低,一进门便有些迟疑地张望。
沈倩本能地起身迎上前,语气温和:“你好,我们今天只营业到十点,如果你找书的话可以先看看。”
那人缓缓抬起头。
沈倩一愣,几乎是瞬间认出他。
是林知寒。
曾是她出道初期的合作导演,也是后来因为分歧而不再往来的那位——那个曾经执着于艺术追求却常常忽视人性细节的“完美主义者”。
“林导?”她微怔。
林知寒眼神有些局促,像是不确定自己该不该来。
“我……是今天无意中刷到朋友发的照片,才知道你开了家书咖。”他说。
沈倩略一点头:“欢迎。”
他走到书架前,指着一本被沈倩特意放在最显眼位置的剧本集:“这个你还记得吗?”
“你当年拍的《荒原之夜》。”
“你演的那个角色我一直记得。”他顿了顿,“虽然最后我们争执过很多,但我一直知道,那场戏你拍得很好。”
沈倩安静听着,没有插话。
林知寒望着她,又看了看四周:“你变了很多。”
“是好还是坏?”
“是终于活成了你自己的样子。”
两人都沉默了一会儿。
“那时候我太急了。”林知寒忽然开口,“太想拍出一部作品证明自己,反而忘了演员本身的感受。”
“已经过去了。”沈倩轻声说。
“我来,是想告诉你,看到你现在的生活,我……觉得你做得对。”
这句话不长,却像某种迟来的和解。
沈倩没有回答,只是微笑。
她不知道林知寒是偶然经过,还是早就看到了她的转变后鼓起勇气来走这一遭。
但她知道,有些对话,一天不说,心就一天难落地。
林知寒最后在留言本上写了一句:“祝你继续把日子过得像电影,而我,愿做那安静观众。”
他走后,周执看着留言,感慨地说:“挺不容易的一个人。”
沈倩点头:“但他愿意迈出这一步,就已经很勇敢。”
两人将留言本合上,收好放入柜子,准备打烊。
走出书咖那一刻,沈倩回头看了一眼那块手写木牌——
“执光”,两个字在灯光下泛着微弱却坚定的光泽。
她牵起周执的手,轻声说:“这个名字,当初起得太对了。”
“嗯。”
“不是我们照亮了谁,是我们一起选择了靠近光亮的方向。”
“所以才会遇见光,也遇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