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姚州,光复
第78章 姚州,光复
黄忠嗣迈出南诏大营那压抑沉重的辕门,深深吸了一口营外清冽的空气。
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天空,连日阴霾竟意外地消散了,冬日难得的暖阳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金辉洒落在他冰冷的甲胄上,竟带来一种奇异的暖意。
他微微眯起眼,脸上终于缓缓绽开一抹释然的微笑。
在他的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谋划之下,阁罗凤的丧钟,已然被高高悬起,只待时机落下那致命一击。
他步履沉稳地走向自己的战马,那匹神骏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心境,亲昵地蹭了蹭他的臂甲。
黄忠嗣翻身上马,动作利落流畅,一抖缰绳,战马便如离弦之箭,载着他向着远处山坡上那五百肃然列阵的安戎铁骑疾驰而去。
半个时辰后,这支队伍如同巡视领地般,以一种近乎悠闲的姿态,缓缓驶入了大唐征南大营。
此刻,中军帅帐内早已是济济一堂,所有高级将领尽数奉召聚集,气氛压抑中透着莫名的紧张。
黄忠嗣步入大帐,瞬间成为全场焦点。
他无视那些疑惑的目光,径直走到帅案前,对着端坐其上、眼神灼灼的鲜于仲通抱拳行礼:“禀大帅,段全葛已俯首称降。晚些时分,他将亲率麾下主要将领,前来大营面见大帅,聆听钧命。”
“好!好!好——!”鲜于仲通猛地一拍桌案,霍然起身,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大笑。
这笑声酣畅淋漓,带着长久压力骤然释放的狂喜,甚至笑出了眼泪,他用力拍着黄忠嗣的肩膀:“忠嗣!吾之福将!干得漂亮!”
他心中巨石轰然落地,狂喜如潮水般涌来。
他知道,经此一役,自己的前程已是一片坦途!
那曾如影随形、几乎将他压垮的兵败阴影和仕途危机,在黄忠嗣翻云覆雨的手段下,已然被悄然改写!
帐内其他将领,除了早已知晓内情的秦琮露出会心的笑容,其余人等无不目瞪口呆,面面相觑。
黄忠嗣与鲜于仲通两人的计划,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
这些时日,他们除了埋头整训新兵,便是忧心忡忡地等待着与南诏乃至吐蕃联军的决战,士气本就不高。
前番柳景福损兵折将的阴霾尚未散去,如今黄忠嗣轻描淡写间竟抛出一个如此石破天惊的消息——南诏前线统帅段全葛降了?
连同那凶名赫赫的八千吐蕃援军也一并覆灭?
若非深知黄忠嗣绝不可能拿此等军国大事开玩笑,他们几乎要怀疑是哪个疯子散播的谣言。
然而充满荒谬感的死寂只持续了一瞬,便被骤然爆发的狂潮般的兴奋所取代!
帐内如同滚油滴入了冷水,瞬间沸腾起来。
压抑许久的担忧、紧张和憋屈,此刻尽数化作震天的欢呼与大笑。
持续经年、让无数儿郎埋骨西南的这场战争,终于看到了终结的曙光!
而他们,都是这场即将到来的大胜的缔造者与见证者!
鲜于仲通笑声渐歇,但脸上的红光和意气风发却丝毫未减。
他立刻下令:“飞马!八百里加急!将此捷报星夜兼程,直送长安!另,传令下去,营中设宴!本帅要……好好款待这位弃暗投明的段大军将!”
......
正午时分,阳光正好。
段全葛果然如约而至,身后只跟着几名心腹将领,步履沉重地踏入唐军征南大营。
他脸上已不见往日的跋扈与阴鸷,只剩下一种认命的平静。
面见鲜于仲通时,他姿态放得极低,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归顺大唐、愿为臣属的决心。
鲜于仲通端坐帅位,接受了段全葛的臣服之礼,面上维持着上位者的威严。
在黄忠嗣的低声建议下,他最终决定:段全葛仍继续统领其麾下的两万四千南诏降军,但立即向这支降军的核心层安插了数十名经验老到的唐军监军,严密监控其一举一动。
作为最后的保险,鲜于仲通更以“协助整编、联络协调”的名义,将黄忠嗣及其所部精锐,明为“协助”、实为“监视”地安排在了段全葛身边。
段全葛心如明镜。
此刻寄人篱下,能保住兵权已是鲜于仲通“开恩”,哪里还敢有半分挑剔?
他垂下眼帘,恭谨地接受了所有安排。
鲜于仲通则适时地展现出“宽厚”的一面,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保证朝廷的封赏绝对会让他段全葛满意。
七日之内,鲜于仲通挟雷霆万钧之势,统领五万大军(含段全葛归附之兵)席卷姚州。
旌旗蔽日,戈戟如林。
段全葛亲书劝降文告遍传各城,其部旧识故吏望风归降者甚众。
大军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城寨望旗而靡,二十余处要害据点,旬日之间,尽复唐土。
姚州既定,鲜于仲通分兵万余扼守新复要冲,亲率四万雄兵,挟新胜之威,直扑南诏腹心——太和城!
王城之内,阁罗凤闻讯震怖欲狂。段全葛之叛,无异于釜底抽薪。
仓皇之下,他倾举国之力,行涸泽而渔之举:王令如雪片般飞向四方,强征境内所有青壮充军。
一时间,太和城内鸡飞狗跳,凡能执兵刃者,皆被如狼似虎的兵丁驱赶上城。
如此穷搜竭刮,仅得壮丁两万余人,合王城六千精锐禁军,守军总数亦不过两万六千之数。
阁罗凤双目赤红,犹自遣使四出,嘶吼着催促各地火速“勤王”。
然南诏国小力微,其常备之兵本就不丰,精锐泰半已随段全葛倒戈。
余者散处各地守城,自顾尚且不暇。
更致命者,其境内诸多依附的部落酋长、地方豪强,眼见段全葛叛唐、唐军压境、王师势不可挡,早已心旌摇动,算盘打得精响。
值此存亡之秋,这些昔日臣服者非但未引兵救驾,反而纷纷改旗易帜,高举“助唐讨逆”之旗,尽起本部族兵,如百川归海般涌向太和城——非为勤王,实为投唐!
天宝十三载,十二月二十八日。
鲜于仲通兵临太和城下。
但见城外原野之上,各族联军营垒相接,旌旗猎猎,鼓角相闻,竟已聚众七万之巨!
昔日王畿之地,此刻尽成合围叛酋之铁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