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转枪血战铸传奇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章 研发攻坚

最新网址:m.biquw.cc

晨光初露,空气中仍残留着夜雨后的湿冷。赵鸿志站在车间门口,望着远处天际线处泛起的微白,耳边却仍是昨日电台里传来的炮火轰鸣声。他紧了紧身上的工装外套,转身走进那间堆满图纸与零件的实验室。

“前线撑不住太久。”他在心里重复着这句话,脚步沉稳而急促。桌上的笔记本摊开着,纸页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参数和草图。他拿起一支铅笔,在最新的设计图旁写下几个数字——这是昨晚最后一次测试失败的数据。

“必须改膛线结构。”他低声自语,“否则穿甲深度根本不够。”

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是技术员小刘抱着一叠新的钢材样本进来。他将样本放在桌上,轻声道:“赵工,这批钢还是老问题,杂质太多,延展性差。”

赵鸿志没有抬头,只是点了点头,手指在图纸上轻轻划过一条曲线。

“那就从结构入手。”他说,“我们不能等更好的材料,只能让现有的材料发挥最大效能。”

小刘看着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欲言又止。他已经三天没合眼了。

实验室内的气氛压抑而紧张,几盏煤油灯仍在燃烧,昏黄的光晕映照在墙上那些杂乱的公式和图表上。几名技工围坐在工作台前,神情疲惫,但没人离开。他们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研发任务,而是关乎前线生死存亡的技术攻坚。

“来吧。”赵鸿志走到中央位置,拍了拍手,“现在我们分成三组,一组负责弹壳强度测试,二组模拟不同膛压下的弹道轨迹,三组继续打磨膛线模型。每小时汇报一次进展。”

众人纷纷起身,各自投入到工作中。赵鸿志则独自走向角落的一张旧木桌,翻开一本厚厚的笔记。那是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课堂记录,封皮已经有些泛黄。他翻到一页折角的地方,停住了。

那是一段导师写在黑板上的话:

“真正的工程师,不是靠最好的材料造出最好的武器,而是用最差的材料做出最有效的应对。”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许久,仿佛从中汲取了一股力量。指尖轻轻摩挲那页纸,他缓缓合上笔记本,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内响起了金属敲击声、砂纸摩擦声、铅笔快速书写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铁锈味和汗水的气息。

到了中午,第二组终于拿出了初步的模拟结果。赵鸿志接过报告,迅速浏览了一遍,眉头微微皱起。

“飞行稳定性依旧不理想。”他低声说,“如果弹头在半空中就失衡,再强的穿透力也没用。”

“要不……试试非对称膛线?”一名年轻技工小心翼翼地提议。

赵鸿志怔了一下,随即眼前一亮。这个想法他曾短暂考虑过,但因缺乏设备支持一直未能深入研究。

“好。”他点头,“我们就试试。”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整个团队围绕这一新思路展开高强度作业。赵鸿志亲自参与膛线模具的打磨,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原理,原本低迷的士气被一点点点燃。

“你们看,”他指着一块刚加工好的膛线模型,“传统对称膛线依赖均匀受力来保持稳定,但我们现在的材料达不到要求。但如果采用非对称设计,就能利用子弹自身的旋转惯性进行补偿。”

他边说边演示,手中的工具熟练地调整角度。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图纸上,晕开了一个小小的墨点。

就在所有人都几乎精疲力竭时,第三组传来好消息——第一枚改良型穿甲弹已完成装配。

“去靶场!”赵鸿志立刻下令。

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抬着钢板和弹药来到后院的简易测试场。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照亮了那块斑驳的装甲板。

赵鸿志亲自装弹,瞄准,扣动扳机。

“砰!”

一声巨响,弹头呼啸而出,精准命中目标。钢板被击穿,留下一个边缘整齐的孔洞。

现场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出欢呼声。

“成了!”有人激动地喊。

赵鸿志却没有立刻笑,他蹲下身,仔细检查弹孔的形状和钢板的裂纹分布。片刻后,他才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容。

“有效。”他说,“至少能挡住九五式坦克的正面装甲。”

但他很快恢复冷静,转头看向众人:“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批量制造,并确保每一发都达到标准。”

他回到实验台前,拿出一张干净的图纸,开始绘制标准化流程图。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清晰标注出来。

“从今天起,我们进入量产准备阶段。”他对众人说道,“任何人不得松懈。”

夜色再次降临,实验室内灯火通明。窗外的风穿过缝隙,吹得煤油灯摇曳不定。赵鸿志站在桌前,手中握着一枚刚刚完成的穿甲弹。

他的目光落在弹壳上,那上面还沾着几点干涸的血迹——是早些时候那位年轻技工受伤时留下的。

他没有擦拭,只是轻轻地握紧了它。

“我们每个人都在流血。”他低声说,“但这正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理由。”

下一秒,他大步走向下一个工作台,声音坚定如铁:

“继续。”

金属碰撞声再次响起,混着风声,回荡在这座小小的工厂中。

最新网址:m.biquw.cc
本章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