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招兵买马
第7章 招兵买马
“为百姓?”
纪灵微微一怔,不明白贾梁是何用意。
贾梁正色道:“城外几万百姓皆是背井离乡之人,虽然暂时被阻在了城外,但这般下去又岂是长久之计?”
纪灵的眉头随之再次紧锁,问道:“阁下的意思是?”
他一直执行着县令的命令,不敢有丝毫怠慢。但看着城外数以万计的难民,他心中其实也没有多少底气。
毕竟他手底下可用的县兵,满打满算也不过近千之数。这些饥饿的难民们倘若暴动起来,仅凭这点兵力,根本无法阻挡。
贾梁继续道:“在下的手中恰好还有些余粮,愿意都拿出来救济城外的难民,或可解这燃眉之急!”
纪灵听闻此言,顿时大喜过望。那些难民们只要能有一口饭吃,想必也就不会再冒着风险冲击城池了。
当下他喜形于色道:“好,就依阁下之言吧。只是……城外难民人数众多,舍粥的话必将耗粮无数,不知此举意欲何为?”
贾梁笑道:“大家同为大汉臣民,今国家有难,我辈理应抛头颅洒热血才是,区区一点粮食又算得了什么?”
纪灵听罢,拱手为礼道:“阁下乐善好施,在下代表城外几万百姓谢过了。”
他随即转身,对着手下兵士断然下令:“开城门!”
厚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城外的难民们立马一拥而上。但从城门洞内率先走出一个手持板斧的黑大汉,浑身散发出彪悍凶恶的气息,吓得难民们纷纷停了下来。
贾梁迈步向前,李逵紧紧地护卫在他左右,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看着眼前这些衣衫破烂、饥肠辘辘的难民,贾梁面露悲戚,双手抱拳躬身道:“各位,在下在城内听说各位之饥寒,今日特地出城舍粥。若有需要接受救济的,请到前面排队,马上就会按序发粥!”
一听有吃的,那些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的难民们便兴奋起来。他们顾不得其他,争先恐后地朝着贾梁所指的地点跑去,很快便乱哄哄地开始排起了队伍。
城墙上的纪灵本想让手下的县兵过来帮扶一二,但没想到贾梁几句话就将难民们集合起来排起了长龙,也就不再多管。
贾梁当下安排手下们从车上卸下一袋袋沉甸甸的粟米,在空地上支起了十几口大锅,生火熬粥。
李逵和祁林领着几十个带着刀枪的手下四处巡视,维持秩序。难民们已然饿得头晕眼花,但看着锅里热腾腾地冒着热气,闻到诱人的粟米香气,全都按捺不住了。若不是李逵的样子实在太有震慑力,早就一哄而上了。
很快,粥已熬成了。排好的队伍一阵骚动,许多破碗都伸到了大锅前。
每一个领到粥的人都当场快速地喝完了,舍粥的好处是每个难民都可以吃上一碗,若直接发放粮食,难免有身强力壮者从中抢夺。
贾梁看着难民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心里颇感满意。曲成县的危局已解,接下来就是该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两天后,城外的难民几乎都聚集在了这里,人头攒动,几乎望不到尽头。城墙上的县兵压力倍增,一刻也不敢松懈。
而同时贾梁巧妙地利用时机,在城外空地上修筑了一座座临时营寨,高高竖起募兵的大旗。打出的旗号是广招乡勇,组建义军,共同抵御黄巾贼寇的侵扰。
这个消息立即传遍了难民群体,在粥棚接受过救济的人纷纷响应,踊跃报名加入。
对于这些朝不保夕的难民们来说,能够当兵吃上一口饱饭,无疑也算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了。
至于上阵杀敌的危险,在这乱世根本不值一提。如今这世道,不参军难道就能好好活着吗?
前来投军的人实在太多,场面一度有些失控。以至于贾梁都开始挑挑拣拣,专门选那些身强体壮的汉子来用。
纵然如此,前来投军的人仍然是络绎不绝,当天就征集了五六百人。
这下贾梁更是春风得意,仿佛一切都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那些所谓的世家大族为什么厉害,说到底还是因为有钱。比如曹操、袁绍、袁术这些富二代起兵的时候,靠着家里的钱和人脉,轻轻松松就拉起了一支兵马。至于个人的努力和这些先天优势比起来,则丝毫不值得一提……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钱,没钱发军饷,士兵吃不饱饭,谁愿意给你卖命?正因为如此,罗山的金矿对贾梁这个毫无根基的人显得尤其重要。
反观刘备这个没落的皇族却几乎是白手起家,只靠着三弟张飞的家产养活了几百部曲,大半辈子都在东奔西走,没有争取到一块稳定的地盘。哪怕后来有了卧龙凤雏的辅佐,也因为开局不顺,始终都被曹操压了一头,最后在夷陵之战输光赌本,落了个托孤白帝城的凄惨下场。
而现在贾梁靠着雄厚的财力,凭借着一个粥棚就笼络住了几万难民。等他组建出一支精锐的部队,很快就能在汉末扬名立万了。
不过眼下还有一个问题让贾梁十分在意,那就是士兵们还缺少一个合适的将军。李逵有勇无谋,完全不适合带兵。
真正的大将不仅要武艺高强,更需要能够统御全军,运筹帷幄。掌握高超的管理能力和指挥能力,那才是真正的为将之道。
贾梁是越来越期待系统的下一次召唤了,先前的三次低级召唤都给他带来了有用的人才。如今手里有了兵,想必凑足那一千灵魂值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营寨里新加入的几百号壮丁虽然身材高大,却一个个面黄肌瘦。粥棚里每天施舍两碗稀粥,虽然能让他们饿不死,但远远达不到饱腹的标准。
不过这些人只要吃饱饭,多补充一些营养,肯定都是身强力壮的大汉。
当晚贾梁就命令伙房准备了一顿丰盛的菜肴,犒劳新加入的兵卒们。
几十个伙夫忙里忙外,大锅煮出来的粟饭和刚蒸好的白面馒头很快就摆了上来。
这馒头当然也是贾梁在罗山上研究出来的,比诸葛亮早了几十年。发酵后的面团又白又软,香味扑鼻,别提多吸引人了。
露天厨房处散发的美食香气早就被饥肠辘辘的汉子们吸入鼻腔,对于平日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这等美味哪里尝过?
一看到这香喷喷的面食,这帮饿鬼就迫不及待地上手了,所有人都是两手各抓一大把猛吃了起来,毫不惧怕刚出锅的热度。
看到这副惨状,贾梁叹了口气,大声劝道:“都别抢了,饭菜管够,等菜上来再吃也不迟。”
五百多个饿汉几乎都没有在意贾梁的话,注意力都在面前的食物上。只有一个国字脸的汉子眼睛转了转,停止了和其他人争抢饭食,来到贾梁身边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