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跨越
第39章 跨越
盛夏的骄阳炙烤着临江县城,维修组的小院里,几棵老槐树的枝叶蔫蔫地垂着,投下些微稀疏的阴影。
陈默额头上挂满汗珠,背心也湿透了大半,紧贴在身上。
他正小心翼翼地将紫铜烙铁头从炭盆里抽出,烙铁头尖端泛着橘红。
他屏住呼吸,精准地将烙铁头点在一个摔裂的铝制饭盒边缘。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下,滴在滚烫的铁皮上,发出“嗤”的一声轻响,瞬间蒸发。
“滋……”一道细密均匀的银线迅速凝固,完美地弥合了裂缝。
陈默顾不上擦汗,舀起一瓢水倒进饭盒,滴水不漏!
他这才长舒一口气,将饭盒递给等候在一旁的老大娘。老大娘喜笑颜开,付了四毛钱,连声道谢:“小陈师傅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比新买的还结实!”
老周头佝偻着背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这三个月,老周头彻底成了陈默的“学徒”兼助手,对陈默的手艺是心服口服。
陈默笑着送走大娘,回到工作台。
李秀兰正坐在旁边一张稍干净的旧椅子上,面前摊开着那个硬壳笔记本和一本更厚实的账本。
她的手指灵巧地拨弄着一把旧算盘,这是她用五毛钱从废品站淘来的,算珠碰撞发出清脆的“噼啪”声,在小院里格外清晰。
“陈哥,”李秀兰抬起头,“算出来了!加上刚才那四毛,还有王大哥昨天交上来的五块六毛钱,咱们的活动经费……突破两百块了!”
“啪嗒!”老周头掉凳了!
但他没顾得上屁股墩子,而是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李秀兰:“多……多少?两百块?!”这对他这个靠微薄退休金和修理费过活的老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陈默心头也是一震,快步走到李秀兰身边。
账本上,“活动经费”一栏下,数字清晰地显示着:¥200.13元。下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个月的收支:
修理费收入(扣除上交街道和辅料成本):¥62.38元
信息费收入:¥78.50元
收音机翻新利润:¥124.70元
王卫国牵线搭桥额外提成:¥50.50元
李秀兰信息管理额外提成:¥44.92元
其他零星进项:¥52.47元
支出:¥22.50元
刨去所有支出和成员应得的额外提成,属于团队共同积累的活动经费,稳稳地站在了两百元大关之上!
“好!太好了!”
三个月前,他还是身无分文、朝不保夕的黑户。
三个月后,靠着一双手和三个人的智慧协作,他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攒下了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巨款”!
麻袋厂仓库里更是如同蒸笼。
王卫国只穿着一条工装短裤,赤着精壮的上身,古铜色的皮肤上油汗淋漓,正和工友们吭哧吭哧地扛着沉重的麻袋装车。
“卫国,歇会儿喝口水!这鬼天真要命!”工头老刘光着膀子,提着一个大号搪瓷茶缸,里面是浑浊的凉茶。
王卫国抹了把脸上的汗,接过工友递来的水瓢,咕咚咕咚灌了几口井水,喘着粗气。
“卫国,我家那台‘飞鸽’后轱辘老是响,你知道哪儿修得好还便宜不?”
“找小陈啊!我们街道维修组的陈师傅!手艺这个!”王卫国竖起大拇指,“比国营修理店强多了!回头地址给你!”
“王哥,听说你认识百货站的人?能弄到便宜的肥皂不?要结婚,用得多!”
“肥皂?巧了!我听说日化厂仓库有批包装有点压坏的,内部处理,价格便宜一半!你要多少?我给你问问!”
“卫国兄弟,我老娘风湿腿疼,想找个靠谱的老中医看看……”
“这个……我帮你打听打听!街坊邻居总有知道的!”
王卫国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信息中转站,他把工友的需求记在心里,带回仓库交给李秀兰记录,又把听来的供应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人,从中收取微薄的“信息费”或“感谢费”。
他的“经济”烟换成了稍好点的“大前门”,说话办事也更有底气,工头老刘见了他都客气三分。
而此刻,在城西那座废弃的仓库里,景象已与三个月前天差地别。
虽然仓库本身的破旧框架无法改变——斑驳的墙壁、高窗上破碎的玻璃、角落里堆积的少许一时用不上又舍不得扔的杂物——但核心区域已被精心规划和改造。
最显眼的变化在墙壁上。原本空荡或胡乱钉着木板的墙壁,如今整齐地挂满了工具。
大小不一的钳子、各种型号的螺丝刀、锉刀、锤子、几把钢锯,还有陈默视若珍宝的那几把形状各异的自制夹具,都分门别类地挂在钉好的木条上,一目了然,取用方便。
旁边一个自制的木盒里,装着万用表、电烙铁手柄和几卷焊锡丝、松香等耗材。
工具墙下,是那张被擦得锃亮、铺着厚帆布的主工作台,上面固定着一个老台钳,工作台一角,还摆着一个修好的铁皮发条青蛙,那是陈默的“招牌”之一。
仓库的一角,用红砖和黄泥简单垒砌起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隔间。
隔间没有门,只挂了一块旧床单当门帘。
里面靠墙支着一张简易的单人木板床,铺着干净的草席和一条半旧的军绿色床单——这是陈默的“卧室”。
床边放着一个用旧木箱改成的简易衣柜,虽然粗糙,但总算有了存放个人衣物的空间。
隔间外面,靠近仓库大门通风较好的地方,摆放着一张用旧门板和砖头垒砌腿的“会议桌”。
桌子打磨得相对平整,旁边放着几张同样用砖头垫高的旧木凳或马扎。
桌上放着李秀兰那个越来越厚的硬壳笔记本、算盘,以及那本记录着团队命脉——一百多元活动经费的账本。
桌角还有一个用罐头瓶改成的简易花瓶,里面插着几支不知名的野花,给这个硬朗的空间增添了一丝生气。
墙上,正对着会议桌的位置,贴着一张红纸,上面是李秀兰用娟秀字体写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既是装饰,也是他们这个小小团队的宗旨和掩护。
这里,不再是仅仅作为藏身和堆放破烂的废弃之地。
它被陈默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