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小鱼上学记
第43章 小鱼上学记
清晨的海雾还未完全散去,像一层薄纱笼罩着小小的渔村。咸腥的空气里,却躁动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兴奋气息。
江小鱼像只刚学会扑腾翅膀的小海鸟,在自家低矮的屋檐下转着圈儿,崭新的碎花小褂子被她转得飘起来,脚上那双刷得发白、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的小布鞋,不停地踢踏着地上的小石子。
“哥!哥!快点儿呀!”小鱼的声音又脆又亮,带着点迫不及待的焦急,“太阳公公都晒屁股啦!再不去,小梅该等急啦!”
屋里,江林正蹲在地上,仔细地检查着小鱼之前王婶做的双肩书包。江林把最后几样东西小心地放进去:两个用干净油纸包好的、还温热的煮鸡蛋(阿婆一大早送来的)。
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昨天刚从镇上文具店买来);一个铁皮铅笔盒,小鱼喜欢得不得了,上面印着模糊的鲤鱼图案。
里面躺着三支削得尖尖的铅笔,一块方方的、带着大海腥味的橡皮;还有一小块用油纸包着的、散发着甜香的麦芽糖(老周偷偷塞给小鱼的开甜头)。
“急什么,太阳还没爬到桅杆顶呢。”江林抬起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故意逗她。他站起身,把书包的带子调了调长度,然后郑重其事地背到小鱼小小的肩膀上。书包对她来说还有点大,沉甸甸地坠在身后,衬得她更显小了。
“不小不小!正好!”小鱼生怕哥哥反悔似的,赶紧挺起小胸脯,努力想把书包背得更神气些。她伸出小手,珍惜地摸了摸书包表面粗糙的厚实纹理,又轻轻拍了拍那个铅笔盒的位置,仿佛里面装着全世界的珍宝。
“阿婆说,背上书包,就是大学生啦!”她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大学生”这个神圣称谓的无限向往。
江林被她逗笑了,心里却涌起一股暖流,也夹杂着一点不易察觉的酸涩。他伸出手,仔细地替妹妹理了理额前被海风吹乱的碎发,又把有点歪的小辫子正了正。
“是‘小学生’。”他耐心地纠正,声音放得更柔,“大学生是像姐姐那样,在很远很远的大城里念书的。我们小鱼啊,今天是光荣的小学生!”
“小学生!”小鱼立刻响亮地重复了一遍,挺起的胸脯更高了,小脸上满是自豪,“小学生也要背书包!也要学写字!也要考一百分!给哥看!给阿婆看!给姐姐写信看!”
“好,好,考一百分。”江林笑着应承,牵起她的小手,“走,接小梅去。”
刚出院门,就看见隔壁江阿婆也牵着小梅的手走了出来。小梅比小鱼略高一点,性子也更安静些,穿着一件同样半新不旧、但洗得很干净的蓝底白花小褂子,背上也背着一个用蓝印花布缝制的书包,样式和小鱼的书包不同,针脚细密,是阿婆的手艺。
两个小姑娘一见面,立刻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凑到一起,互相展示着自己的新书包、新铅笔盒,兴奋得小脸通红。
“阿林,都收拾好啦?”江阿婆笑眯眯地问,她今天也特意换了件整洁的深蓝色大襟褂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一根磨得光滑的木簪子挽在脑后,显得格外精神。
“都好了,阿婆。”江林感激地看着这位如同亲奶奶般的老人,“又要麻烦您了。”
“麻烦啥!两个小囡囡一起上学,多好!路上也有个伴儿,我这老婆子跟着走一趟,心里也踏实。”阿婆摆摆手,又弯下腰,仔细地帮小梅把衣领翻好,叮嘱道,“小梅,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看好妹妹,别乱跑,啊?”
“知道啦,阿婆!”小梅乖巧地点头,主动牵住了小鱼的手。
“小鱼也要听小梅姐姐的话,听老师的话,知道吗?”江林也蹲下身,看着妹妹的眼睛认真叮嘱。
“知道!”小鱼用力点头,小手紧紧回握住小梅的手。
“好,那咱们就出发!”江阿婆一声令下,这支小小的“上学远征队”便踏上了通往几里外镇小学的路。
离开渔村,脚下的路便从坑洼的石子路变成了更宽阔平坦的土路。清晨的风带着凉意,却也吹散了薄雾,天空呈现出一种澄澈的淡蓝色。
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盐碱滩涂,低矮的碱蓬草染上了星星点点的红褐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斑驳的地毯。更远处,是泛着银色波光的海面,几艘早归的小渔船像小小的黑点,正缓缓驶向港湾。
两个小姑娘刚开始还走得劲头十足,小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像两只快乐的小麻雀,不停地叽叽喳喳:
“小鱼你看!那是什么鸟?飞得好高!”
“是海鸥!阿婆说,海鸥认得回家的路!”
“我的铅笔盒里有三支铅笔!老周伯伯给的!”
“我的也是!我还有一块香香的橡皮!我哥给我削的!”
“阿婆说,学校里有很多很多小朋友!”
“还有老师!老师会教我们写名字!我要学会写‘江小鱼’!还要写‘哥哥’!”
清脆的童音在空旷的滩涂路上显得格外响亮,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新奇和期待。
江林和江阿婆跟在后面几步远的地方。阿婆裹着小脚,走路不快,但很稳。她看着前面两个小小的、雀跃的身影,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慈祥而满足的笑容,对江林说:
“瞧这俩丫头,高兴的。上学好啊,认字明理,将来才有出息。不像我那会儿,睁眼瞎,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江林点点头,目光追随着妹妹小小的背影。看着她在土路上蹦跳,时而弯腰捡起一块形状奇特的白色贝壳,献宝似的举给小梅看。
时而又被滩涂上突然飞起的一群海鸟惊得“呀”一声,随即又和小梅一起咯咯笑起来。阳光洒在她乌黑的头发和红扑扑的小脸上,那纯粹的快乐,像一股清泉,无声地涤荡着他这些日子在风浪里搏击的疲惫。
他忽然想起原身父母还在时,也曾这样牵着他的手,送他去镇上的学校……心中涌起一阵暖流,握着妹妹书包带子的手,不自觉地更紧了些。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两个小姑娘最初的兴奋劲儿渐渐被脚程消耗掉了。小鱼的步子明显慢了下来,小嘴微微撅着:“哥…还有多远呀?我的脚…有点酸了…”
小梅也小声说:“阿婆,我也走不动了…”
江阿婆心疼地停下脚步:“来,阿婆这儿有煮鸡蛋,一人一个,吃了就有劲儿了!”说着,从随身带的布包里掏出两个温热的鸡蛋。
江林则走到路边,找了块平坦的大石头:“来,坐这儿歇会儿,喝口水。”他解下腰间挂着的水壶,那是他用一个旧军用水壶改的,里面装着烧开放凉的白开水。
两个孩子坐在石头上,小口小口地啃着鸡蛋,喝着水。江林看着妹妹鼻尖上冒出的细密汗珠,蹲下身,用袖子轻轻给她擦了擦:“累了吧?哥背你一段?”
小鱼看了看哥哥,又看了看旁边的小梅,虽然很心动,却坚定地摇了摇头:“不要!我是小学生了!小学生要自己走路!小梅姐姐也没让人背!”那认真的小模样,让江林和阿婆都忍俊不禁。
“好!有志气!”江林笑着揉了揉她的脑袋,“歇好了咱们就走,过了前面那个长着大柳树的坡,就能看见镇子了!”
“真的?”小鱼和小梅的眼睛瞬间又亮了,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她们迅速把剩下的鸡蛋塞进嘴里,咕咚咕咚喝完水,一骨碌从石头上跳下来,小手互相拉着,“冲呀!去看大柳树!”
果然,翻过那个缓坡,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不再是单调的滩涂和海岸线,而是出现了一片相对密集的房舍,青砖灰瓦,炊烟袅袅。
一条更宽阔的土路笔直地通向镇子中心,路上的人明显多了起来。有挑着担子赶早市的农人,担子里是新鲜的蔬菜瓜果;有推着独轮车吱呀作响的小贩,车上堆着各色杂货;也有像他们一样,带着孩子去上学的家长。
空气里弥漫着各种气味:泥土的芬芳、蔬菜的清气、早点铺子飘来的面香和油香,还有隐隐的牲口粪便味,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股鲜活热闹的市镇气息。
这陌生的繁华景象,让小鱼和小梅瞬间看呆了。她们紧紧拉着彼此的手,小脑袋不停地左顾右盼,眼睛里充满了惊奇。小鱼更是张着小嘴,几乎忘了走路。
“哇!小梅你看!那个房子好高!还有两层呢!”小鱼指着路边一栋相对气派的青砖小楼。
“那个…那个叔叔挑的筐里,红红的是什么?”小梅好奇地看着一个农人担子里水灵灵的胡萝卜。
“好香啊!是什么味道?”小鱼吸着鼻子,循着香味望向一个热气腾腾的早点摊,金黄的油条在翻滚的油锅里滋滋作响。
江林和江阿婆相视一笑,放慢了脚步,任由两个孩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对她们而言全新的世界。江林偶尔低声回答着妹妹的“十万个为什么”:
“那是杂货铺,周伯伯的店就在前面那条街…红红的是胡萝卜,甜的…香的是炸油条,等放学哥给你买…”